清透的湖水,纖塵不染
從清晨到日暮,光線就像一支神奇的畫筆,讓小鎮呈現出變幻莫測的美。日落時分,回到教堂所在的鎮中心,再來欣賞一場完美的落幕。
第二天一早坐船到對岸的火車站
這條短短的船路不知已經通行了多少年,這是碼頭上展示的老照片。
遙望對岸的哈爾施塔特鎮
我們的火車駛來,它將載我們去往下一站— 維也納。
維也納,沉睡的多瑙河女神
冬季的維也納,整個色調是灰白的。這個原本處處都應該流淌著音符的城市,在冬天好像也安靜了下來,甚至連街頭藝人的表演也很難見到。沒有華爾茲的維也納,更像是還在沉睡中的多瑙河女神。
奧地利的地鐵看起來比捷克的要高大上許多。維也納的各大景點基本都可以乘地鐵到達,所以買通票是非常方便又經濟的。
從地鐵口出來就是瑪麗亞希爾費大街,這是維也納老城著名的時尚購物街,我們的酒店就在附近。地鐵口一幢建築上的巨幅塗鴉很扯眼球。
有點像國內的摩拜單車,在維也納街頭也有不少這樣的共享單車,很想試一下,但不知道該怎麼用,只好作罷。想在維也納體驗單車騎行的小伙伴不妨先做好攻略。
海頓的雕像,終於在音樂之都嗅到了一點點音樂氣息。
史蒂芬大教堂是維也納的標誌,它是在一座12世紀的教堂原址上修建的,教堂原來是羅馬式的,我們今天見到的哥特式風格是十四世紀的產物,其尖塔高達137米,僅次於德國的科隆大教堂。教堂位於維也納市中心,也被稱作“ 維也納之心”。進入教堂參觀是免費的,登塔要付費,票價是5.5歐,可以乘電梯直達。
教堂大殿還算頗具氣勢。不過自從在梵蒂岡參觀了聖彼得大教堂被強烈震撼到以後,便對教堂產生了免疫力,一般不容易再為之心動。
值得一提的是: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幾天,史蒂芬大教堂遭到了嚴重破壞。炮火襲擊使教堂起火,教堂的屋頂、銅鐘、管風琴和大部份玻璃窗畫毀於一旦。戰後的奧地利滿目瘡痍,但是奧地利人馬上開始重建家園。史蒂芬大教堂的修復工作從1948年開始,一直延續到1962年。其間,全奧地利的九個聯邦州,分別負責修復大教堂的某一個部分。我們現在看到的修復完好的教堂就是奧地利各州人民精誠團結的結晶。
打盹的老太太,像不像電影中的畫面。
屋頂的彩色馬賽克也是史蒂芬大教堂的特色之一。
特別喜歡教堂裡管風琴的音樂,在裡面坐了很久,從教堂出來竟然已經夜幕降臨。趕緊乘地鐵前往下一個目的地:遊樂園。今晚的主題是:摩天輪。
普拉特遊樂場對遊客來說最具吸引力的莫非是建於1897年的百年摩天輪。這裡也是電影《Defore Sunrise》的取景地。不過,我既沒有電影情結,也沒有摩天輪情結,坐摩天輪的目的只是想一睹維也納的夜景。遺憾的是,夜晚朦朧的霧氣未能讓我如願以償。
摩天輪票價:10歐。
在奧地利,《吻》依然是紀念品店的主題。
第二天一早先搭地鐵到美泉宮。從地鐵站出來,一路都掛著茜茜公主、瑪麗亞·特蕾西亞女皇等奧地利皇室成員畫像的海報,順著海報指引的方向很快就到了美泉宮。
美泉宮是哈布斯堡王朝富麗堂皇的夏宮。美泉宮設計時的規模和奢華程度絕不亞於凡爾賽宮,後來因為財力所限未能如願,但也足以顯示哈布斯堡王朝的氣派。
提到美泉宮就必須提到歐洲歷史上著名的女皇瑪麗亞·特蕾西亞。這位號稱“ 歐洲丈母娘”的女皇頭頂奧地利、匈牙利、波西米亞三頂王冠,她生育了十六個子女,其中十一個是女兒,她把她們嫁到歐洲各國,並因此獲得女婿們贈送的土地,成功的用“ 和平 ”的方式擴大了奧地利的版圖。她執政的四十年成就了奧地利歷史上最為鼎盛的時期,實現了她承續哈布斯堡王朝輝煌的理想。1743年,瑪麗亞·特蕾西亞女皇下令在哈布斯堡王室狩獵的夏宮修建美泉宮,為奧地利留下了氣勢磅礴的宮殿和美麗的巴洛克式花園。1780年,美泉宮在瑪麗亞·特蕾西亞生命的最後一年建成。
提到美泉宮還必須提到奧地利一位美麗的女性—茜茜公主。茜茜公主的丈夫弗蘭茨·約瑟夫一世就出生在美泉宮。這對被熒幕塑造成神仙眷侶的皇室夫妻,現實生活中的婚姻並沒有那麼完美。出生在巴伐利亞湖光山色中的茜茜公主喜歡大自然,這與皇室的繁文縟節似乎是難以逾越的鴻溝。茜茜公主在美泉宮生活的時間並不長,她更多的時間是在歐洲各國遊歷,直到在日內瓦湖被刺殺。童話的公主只屬於電影,而美麗但命運多舛的茜茜始終是奧地利的傳奇。
在白雪的襯托下,赭黃色的巴洛克式宮殿顯得華美優雅。這種赭黃有個專用的名字,叫“美泉黃”,這是專屬於哈布斯堡王朝的顏色。奧匈帝國和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家建築都被漆成這種顏色。
冬天的美泉宮花園完全被積雪藏了起來,美麗的法式園林只有在春季時才會綻放。
霍夫堡宮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宮,它是最能體現奧地利文化和傳統的地方。從第一位皇帝魯道夫一世(1273年)到末代皇帝卡爾一世(1918年),哈布斯堡王朝在這里居住了六百年,這座氣勢非凡的皇宮見證了王朝的興衰。六百年間,經過歷代皇帝的擴建、翻修,集成了哥特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文藝復興式等歐洲各種建築風格,並最終形成了現在看到的由19個庭院和2500多個房間構成的龐大的建築群。美泉宮落成後,霍夫堡宮就成了皇室的冬宮,美泉宮是夏宮。霍夫堡宮還有茜茜公主博物館。由於我們把參觀重點放在了奧地利國立圖書館,所以沒有進入霍夫堡宮。
這是皇宮的米歇爾廣場。
氣勢恢宏的文藝復興式穹頂
皇宮英雄廣場
入夜後的英雄廣場
在英雄廣場上表演吹氣泡的人。
約瑟夫廣場上的雕塑
在約瑟夫廣場上有一幢與皇宮相連的建築,這就是奧地利國立圖書館。圖書館的入口是m一扇不太起眼的小門,所以不太容易找到。這是一幢華麗的巴洛克式建築,大廳裡氣勢非凡的大理石柱和精美絕倫的穹頂裝飾令人驚嘆不已,四壁滿滿陳列的古舊書籍更是讓人覺得步入了神秘的魔幻世界。
步入大廳的一剎那,好想問“這是圖書館嗎?”
從圖書館出來步行去卡爾大教堂,順便掃一下維也納的街景。
從圖書館出來步行去卡爾大教堂,順便掃一下維也納的街景。
這是維也納著名的薩赫酒店,鼎鼎有名的薩赫蛋糕就源自這裡。
要吃上薩赫蛋糕可不容易,瞧這排的大隊,我們只好作罷。
要吃上薩赫蛋糕可不容易,瞧這排的大隊,我們只好作罷。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有軌電車的線路像蜘蛛網一樣懸掛在空中。
再來一張返回時拍的夜景。
卡爾教堂坐落在卡爾廣場內,卡爾廣場看起來更像一個小公園,冬天雖然有些冷清,但別有一種蕭瑟之美。
維也納金色大廳就在廣場對面,圖片中遠處的建築就是金色大廳。
黃昏時分的卡爾廣場
黃昏時分的卡爾廣場
當初在一張圖片上看到卡爾教堂的夜景,倒映在水池中非常美,專程慕名而來。但冬季水池乾涸,沒有倒影的教堂少了幾分美感。
教堂是十八世紀時為紀念黑死病而建,是一座巴洛克式建築,教堂最特別的是正面兩個仿自羅馬的圖拉真圓柱,分別代表信念和勇氣。
教堂夜景,沒有水池的倒映少了幾分神秘感。
夜晚的金色大廳
夜晚的金色大廳
布達佩斯,綿綿冬雨擋不住華麗麗的夜色
布達(Buda)和佩斯(Pest)像灑落在多瑙河兩岸的兩顆明珠,由古老的塞切尼橋相連,組成了布達佩斯(Budapest)這座美麗、迷人的城市。不知是經濟的蕭條還是冬季的冷清,這座城市給我以落寞之感,但落寞的外表下依然藏不住它風華絕代的美麗。
SA Bus早上九點半從維也納出發,中途在斯洛伐克首都Bratislava換乘,下午一點半左右到達布達佩斯。從巴士站可以坐地鐵直接到市中心。我們的酒店位於匈牙利國會大廈背後。
從維也納的地鐵穿越到布達佩斯的地鐵,感覺時光倒流了五十年。
初見的布達佩斯給了我們一個明艷豔的笑臉,冬日陰霾一掃而光,晴空下的布達佩斯充滿活力。
放下行李迫不及待的來到多瑙河邊,此刻,多瑙河真的是藍色的。
氣勢恢宏的國會大廈讓人不得不驚嘆於建築之美。位於多瑙河東岸佩斯一側的匈牙利國會大廈是布達佩斯的標誌性建築,以富麗堂皇著稱,新哥特式風格讓整個建築具有不凡的氣勢。
匈牙利詩人尤若夫·阿蒂拉雕像
非常喜歡此刻的布達佩斯,清透的空氣、漸落的夕陽、悠閒的人們,這是專屬於這座城市的生活畫卷。
欣賞完多瑙河畔的悠然畫卷,回到公寓繼續炮製我們在布達佩斯的第一頓大餐。
第二天,老天收起了笑臉,冬雨綿綿,整個城市完全換了一個色調。臨時調整行程計劃:白天以逛吃為主,晚上到漁人堡拍夜景。從公寓出來,步行到瓦茨大街,這是布達佩斯歷史悠久的步行購物街,街道兩側店鋪林立,但在陰雨天也顯得極為蕭條。
繼續“橫掃” 布達佩斯的施華洛世奇辦公室的小伙伴,你們懂滴
中午找了一家越南餐廳,對於吃了好些天披薩、意麵的某些童鞋來說,此時來一碗越南牛肉粉也是對中國胃極大的安慰。
我的冬陰功湯,長得還是像模像樣,味道跟清邁的沒法比。
走出瓦茨大街,繼續往多瑙河方向走到自由橋橋頭就是布達佩斯著名的“百年市場”—中央大市場。
鋼架的結構,大氣沉穩,如果說它和埃菲爾鐵塔出自同一設計師之手,你還不能不說兩者雖然功能迥異卻有異曲同工之美。
雖然市場照樣出售生鮮的肉蛋魚禽,但一點沒有油污異味,乾淨整潔得有點不像通常意義上的“市場”。也許這才是市場正確的打開方式。
一樓是蔬果、肉類等,價格比奧地利便宜不少。
二樓主要出售具有匈牙利民族特色的工藝品、紀念品。我在這里淘了不少小玩意兒。
當然少不了美食,可惜份量太足,我只能看看
走出市場來到多瑙河河畔,自由橋威嚴的佇立在眼前。布達佩斯因橋結緣,來到布達佩斯當然要好好欣賞一下橫跨在多瑙河上的幾座橋。我們還是從多瑙河第一橋—塞切尼橋說起。
塞切尼橋以鎖鍊為骨架,因此也叫鍊子橋,是連接布達和佩斯的第一座橋。在此之前,布達和佩斯分別是兩個獨立的城市。1839年,一個名叫塞切尼的伯爵出資修建了此橋,也以其命名。1849年大橋建成時成為當時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橋,也顯示了當時歐洲工業發展的最高水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為了鞏固城堡山上的要塞,將橋炸毀。戰後重建,並於1949年大橋初建落成100週年之際重新通行。
夜晚的塞切尼橋。橋頭以凱旋門為造型的橋頭堡和佇立兩側的石獅盡顯威嚴。
站在塞切尼橋頭眺望布達皇宮。
自由橋是1896年為紀念匈牙利民族從亞洲遷居歐洲 1000年而建設的,當初是以奧匈帝國的皇帝弗蘭茨·約瑟夫(茜茜公主的丈夫)命名的。在建成慶典時,皇帝在布達的橋頭將最後一根鉚釘打進橋樁。重修後的自由橋仍然是綠色的鐵橋,拱門高高聳起,保持了皇帝的威嚴。自由橋與同為19世紀末建設的伊麗莎白橋(茜茜公主橋)共稱為“夫妻橋”,象徵著愛情與自由。
橋上還可以通行有軌電車。據說電車的通行給橋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有人提議將其改為人行橋。
伊麗莎白橋又稱茜茜公主橋,因其橋身為白色,也稱為白橋。它得名於1898年被人暗殺的奧匈帝國皇后伊麗莎白·阿馬利亞·歐根妮(茜茜公主)。在伊麗莎白橋布達一側的小花園中間還有一座茜茜公主銅像。茜茜公主一生鍾愛匈牙利,在奧匈帝國建立的過程中,她在消除兩個民族的矛盾、爭取匈牙利貴族的利益等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茜茜公主對奧匈帝國的建立作出了偉大貢獻,加上她善良、真誠與美麗,匈牙利人民對這位奧匈帝國皇后充滿無限的愛戴與敬仰。
說完了多瑙河上最重要的三座橋,繼續向城堡山出發。
遠遠看到馬加什教堂的尖塔,終於登上山頂了。
在漁夫堡的高處有間很小的咖啡館,咖啡廳外面的平台是拍攝國會大廈的最佳位置。冬天山頂風很大,遊客也是匆匆拍幾張照片就跑了,我依然是帽子、圍巾、羽絨服全副武裝,架好三腳架,從黃昏時分一直等到華燈璀璨,終於見識了國會大廈的金碧輝煌。
遠眺塞切尼橋
漁夫堡是1905年修建在城堡山上的觀景平台,在二戰期間依然遭到了破壞,戰後由設計師的兒子主持重建。
騎馬的聖斯蒂芬雕塑,他是匈牙利的第一位國王,也是匈牙利的締造者。
馬加什教堂是城堡山上的地標,規模雖算不上宏偉,但其白色的石頭尖塔和彩色的屋頂讓這座新哥特式的建築不同於傳統哥特式教堂的沉重和莊嚴,充滿了輕盈靈動的美,難怪歌德稱其為“石頭的交響曲”。教堂因國王匈雅提·馬加什的兩次婚禮都在此舉行而得名。教堂的部分建築可追溯到500多年前,土耳其人佔領匈牙利後,教堂被改為清真寺,後來又加入了新哥特式元素,十九世紀末,由漁人堡的設計師弗里傑·舒勒克設計建造了教堂的其餘部分建築。
燈光下,教堂白色的石頭牆體像通體透明的碧玉,充滿了夢幻色彩,更像童話中的城堡。
在布達佩斯的最後一天依然是濛濛細雨,我們決定把雨中的布達佩斯時光留給紐約咖啡廳。從公寓出來,雨下得不是很大,撐一把傘,沿多瑙河走到伊麗莎白橋,再轉個彎走不到一公里就到了紐約咖啡廳。陰雨天的布達佩斯自有一種沉靜的氣質,一路走走停停,享受屬於這座城市的片刻寧靜,雨天在心中變成了晴天。
牽手的老夫妻也是這雨天的風景
牽手的老夫妻也是這雨天溫暖的風景
看到牆壁上獨特的雕塑,直覺告訴我這裡就是紐約咖啡廳,再往前走幾步看到了不大的門臉,果真就是。
即使是雨天,咖啡廳依然排著隊,大多是各國的遊客,還好,我們很快就被服務員引到一個靠窗的位置。
咖啡廳的菜單上印著它的歷史。不在紐約的紐約咖啡廳被國際知名城市觀光網站“你的城市嚮導”推選為世界十大最美咖啡館第一名。據說在紐約咖啡廳最火的時候,如果在歐洲寄信,只要寫上“ 紐約 ”二字,郵遞員絕對不會把信送到遙遠的美國,而會精準地送到布達佩斯的紐約咖啡廳。
19世紀末,法國的紐約人壽保險公司要在布達佩斯開設分公司,總部大樓是由匈牙利建築師豪斯曼團隊結合意大利文藝復興式和巴洛克式的折中主義風格設計的,大樓於1894年完工,整個建築氣勢磅礴、恢弘大氣,底層咖啡館部分的設計更是精美華貴,令人嘆為觀止。
匈牙利有非常濃厚的咖啡文化,咖啡廳自然是文人墨客們鍾愛的地方。正如當年經常光顧紐約咖啡廳的匈牙利作家馬勞伊所說:“沒有咖啡就沒有文學”。當年匈牙利的許多文學家、藝術家都在這裡都擁有自己專屬的座位,他們在這裡將靈感變成作品,讓富麗堂皇的咖啡廳充滿文化氣息。
咖啡廳雖然座無虛席,但絲毫沒有人聲鼎沸的吵雜,大廳裡迴盪著現場樂隊演奏的優美旋律,客人們輕聲細語享受自己的咖啡時光。
咖啡廳不僅提供咖啡和甜點,也有正餐。哈哈,也許是為了彌補在維也納沒有吃到美食的遺憾,我的主菜是維也納香煎小牛排,而我的甜點是維也納薩赫蛋糕。難道我忘記了這是在布達佩斯麼(桃心小蜂
維也納炸肉排是奧地利最負盛名的菜餚,也被公認是奧地利的國菜。將小牛肉排裹上麵包屑、雞蛋炸酥,再配以土豆、米飯等主食。牛排焦香酥嫩非常美味。
薩赫蛋糕源自維也納著名的薩赫酒店,在維也納時就想去品嚐一下,卻被門口排起的長隊嚇退。沒想到這個遺憾在布達佩斯被彌補上了,打開菜單,看到薩赫蛋糕就毫不猶豫的點了。對於不太愛吃甜食的我來說,最初還擔心巧克力糖衣的甜度會過高,沒想到果醬的清淡很好的中和了巧克力的濃香,細細品嚐果真是令人愉悅的享受。
很喜歡這張隔著咖啡廳的玻璃窗拍到的照片,特別應和當時的氛圍,把它放在最後壓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