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翠清幽的後湖,雲霧裊裊,猶如仙境般奇妙。
見到湖水邊的淺灘,童心大起,脫了鞋就跳到石頭上戲水
沒想到下一分鐘就一個不小心,滑入水中,與Hintersee來了個親密接觸
無奈只好濕身走完剩下的路
森林裡就像一座大氧吧,讓人忍不住一再深呼吸。
在這個如美畫卷寧靜的環境裡,徒步魔法森林。參天的古樹,飄渺的霧氣,碧綠的青苔,潺潺的溪水。除了我們全程沒有遇到一個遊客,總覺得下一秒就會和躲在樹林深處的小紅帽相遇。
拉紹姆這個小鎮坐落在一切你能想像得到和想像不到的美好景色中
從Hintersee走出後的路邊,美好的陽光灑在身上,我開始開心的轉圈圈起來,遠處牛群的鈴鐺叮噹作響,你滿眼看到的都是美好
車在駛過一片連著一片的綠坡批著雲霧作腰帶的小木屋後,我們停在了RAMSAU小教堂邊,輕輕地走進這個教堂院子。
看到每一處都被精心裝扮打點過的墓地,每一個墓地上都有十字都有耶穌,一處巨大的十字耶穌像俯瞰著他們,此刻,我被深深的觸動了,我相信在這裡,每一個靈魂都升入了天堂,得到了安息,
沒有千篇一律的雷同,每處墓都有自己的特點,有十字架式。有傳統屋頂式。
這些美好溫馨的裝飾,讓人覺得死亡並不是一件恐怖的事情。它是一種圓滿,是奔著永恆和美好而去。
拉姆紹可謂是德國的世外桃源,雪山、小橋、流水、淳樸的鄉間教堂,完美的構圖讓人賞心悅目。
這座教堂彷彿注定為這個畫面而生!因為如果沒有這座教堂,眼前的畫面缺失了主體,只能說平庸;而如果這座教堂被安置在其他田間巷陌,那隻是一座最平凡的小教堂而已,根本不會引來如此多的關注,拉姆紹也不會因為這個明信片般的畫面被封為“世界最美小鎮”之一。所幸這裡沒有哈爾施塔特那般蜂擁而至的遊客,只有遺世獨立的清絕孤傲。
你來或不來,它就在那裡,日復一日伴溪水潺潺、伴暮靄晨昏。
遠處的雪山清晰地映在藍的讓人心碎的藍天之上,飄走的浮雲從中勾勒出幾道痕跡,白色的教堂佇立在青山綠水之間,不算雄偉,卻雍容雅緻;古老的小木橋,留印著歲月的痕跡,從教堂的那一端跨越過民居的這一端;碧綠的小溪,在陽光下閃爍,似綠非綠,似藍非藍,只覺溪面碧水清清,翠綠流韻。
哈爾施塔特,一眼願千年
“碧綠的湖水兩岸是彩色柔和的民居、天鵝還有魏然聳立的高山,哈爾施塔特看起來好像賀年卡上曠遠寧靜的風景。”看到LP對於哈爾施塔特的這段描述,即使沒有配圖,也足以令人心馳神往。
離開貝希特斯加登,我們驅車前往哈爾施塔特,穿過一段黑暗的隧道,頓時豁然開朗,眼前的這座小鎮在險峻的斜坡和寶石般翡翠的湖泊間佇立,到處可見童話般清幽美好的住宅,恍惚間有種置身世外桃源的感覺.
如果美僅停留在表面,自然會覺得美得膚淺。哈爾施塔特的美,是美到骨子裡的。它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其開採鹽礦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鎮上至今還有一個鹽礦在運作並對遊人開放。鹽礦在鎮口的山上,可以爬山上去,也可以搭乘纜車(纜車就在停車場P2邊上)。這裡可以重現當年的歲月,你可以走過礦工們開挖的深洞,還能嘗試一把刺激的礦工滑梯。比較遺憾的是,因為天氣和之前的退房風波耽誤了太長時間的關係,我們沒有遊覽鹽礦,只能留下一股腦的遐想了。如果遇上好天氣,建議坐纜車上鹽礦山頂去看一看小鎮的全貌,從山上看湖的視角必然不會讓人失望。
雨後煙霧繚繞,飄蕩在山間的雲層彷彿是另一種仙境,為哈爾施塔特更添幾分仙氣~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引用中國古典詩詞來形容眼前之景絲毫不違和。
近看湖面,總能見到施華洛世奇的“代言人”,聖潔的身影和這一片湖光山色相得益彰,湖面倒映的銀光烘托著它的一路前行。
湖面不時籠罩著一層薄霧,偶然撐來一葉扁舟,激起的波瀾在平靜的湖面劃出無數漣漪,天鵝水鴨浮游覓食,還有岸邊花團錦蔟的咖啡屋,都成為哈爾施塔特最靚麗的一道風景線。
高山峽谷像是臂膀一樣將一排排層疊錯落的木屋擁在懷中。各家的牆壁、窗戶、陽台的佈置和顏色都會有所不同,點綴著本是單一顏色的山林,讓畫面色彩更加豐富。
熱鬧的集市廣場
當地兒童冒雨在集市廣場演奏,引得路人駐足觀看。雖然技藝還不嫻熟,但這份執著已足夠讓人感動
這座在險峻的斜坡和翡翠般湖泊間佇立的湖畔小鎮,到處可見童話般清幽美好的住宅。
哈爾施塔特有許多錯綜複雜的小街小巷,從湖邊鋪陳蔓延開去,那些如世外桃源般的小角落鮮花盛開,無人問津,在陽光下閃爍,在細雨中朦朧。如果你願意用心地花時間去探索、這裡所有美好的事物會像小精靈一下蹦跳出來向你揮手。
我在許多遊記裡看到哈爾施塔特,同樣也是第一時間被明信片角度那不似人間的絕美景色給打動,才決定來奧地利。來之前,我也想像過很多遍身處其中的感受,但是真實地站在明信片角度前時,還是覺得,這個世界太大了,有太多想不到唯有親眼看到,才會在心中深深吸口氣的秀美景色。
陰天的明信片角度雲霧繚繞,沒有晴天時高對比的氛圍,群山環抱下,柔和浩淼中也別有一番韻味。新教教堂的尖頂上的雲煙,是對整個畫面最有力的點綴。和拉姆紹的小教堂一樣,沒有了教堂,眼前的風景也會瞬間減分。教堂就像神的旨意一樣出現在了畫面中,讓哈爾施塔特的美變得名副其實。
除了沒有體驗原始鹽礦、沒有上觀景平台看小鎮全景,這次的哈爾施塔特行還有一個遺憾——因為下雨,沒去找藏在半山的人骨室。聽說沿著青石板台階來到半山腰,藏著一座天主教堂。對於遊客來說,這裡最大的亮點就是人骨室,裡面堆了600多個骸骨。每具頭骨上都寫了姓名,生卒年月,還有十字架和玫瑰花的花紋。由於小鎮依山傍湖,土貴如金,逝去的哈爾施塔特人在埋葬10年後骸骨都將被移出墳墓,放到這個人骨室,這樣的做法已有1600餘年曆史。
哈爾施塔特是我這次歐洲行的小鎮中最期待。卻也是最遺憾的。
就像單戀。它美好,也因為有了缺憾才更銘心刻骨。
我的心願,無法了卻。
如果有機會。我想再回來。
戈紹,不語已美好
歐洲有幾大著名的湖區,奧地利薩爾茨卡默古特湖區(Salzkammergut)是其中之一。該湖區湖泊星羅密布。石灰岩山脈、湖泊、小溪、田園、牧歌、小鎮共同勾勒出一幅美好的山水風情畫。如果整個湖區是一串美麗的項鍊,那麼諸多小鎮就是串在項鍊上的美麗珠子。的確,最為出名最為璀璨的那一顆叫哈爾施塔特。薩爾茨堡是莫扎特的故鄉。聖沃夫岡有古老的齒輪小火車。巴德伊舍有一見鍾情的動情故事。戈紹有什麼呢?!是啊,它確實不夠起眼。
但有一種美麗它與世無爭,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只是如清淺的溪流緩緩入心。
一進入戈紹,滿眼的湖光山色鋪面而來,心請的恬適隨著綠意的延展而在體內歡快的舒展。
這真是個治愈系的鄉鎮。這裡沒有奪人眼球的大景緻,有的都是那些可以沁人心脾的小細節。
一望無際的山坡披著碧綠的草坪,綠綠蔥蔥的山林蔓延著整個視野,一座座乾淨整潔的小房子錯落有致,
草地的遼闊讓人心情舒暢,軟綿綿的猶如毛毯般的呵護著你,可以靜靜地躺在那兒,晃晃悠悠的度過整整一天,可以想像,待夜幕降臨,這裡又會是另一番漫天繁星的景象
面對眼前的美景
陶醉也罷,不陶醉也罷。
我的心已經毫無保留的被打開。這是大自然的饋贈。
我感謝自己,可以怀揣包容與接受的心志。
漫步在鬆軟的草坪上,走路都感覺帶著節奏感,彷彿隨著草地和地貌起伏的幅度跳動起來。
在“畫”中住了一晚,第二天起了個早,出發戈紹湖。
一路上,風景好似“如歌的行板”,從窗邊緩緩飄過,按下車窗,清晨的涼風撲面而來,流進泥土和松葉的清香。乳白色的霧靄,瀰漫在山間,瞬間變幻著模樣。旭日剛才還是朦朦朧朧,現在卻已在霧中閃著金光。
車子拐過一個山坳, 突然一切都霍然開朗,蔚藍的天空中矗立著無數白得有些刺眼的雪山,山腳下的青草卻碧綠如夏,牛兒在山坡上悠閒的吃著草,清脆的牛鈴聲此起彼伏……. 這不是在仙境,而只是本次旅程中再平常不過的一天早晨。
無人的戈紹湖有一種特別的恬靜,如霧如煙,如詩如畫。雨天的前湖依舊有打動我們的地方,層次感十足的景觀就像一幅豎構圖的山水畫。臨別之際,想讓人好好珍藏。
我願意化作戈紹湖湖的一片雲,每天靜靜欣賞這面上帝的鏡子
戈紹湖是觀賞達赫施坦峰最好的角度,傳說中夕陽撒在達赫施坦峰指形張開的峰頂,就像燃燒的火炬,“ 阿爾卑斯山的火炬”是戈紹鎮的驕傲,連小鎮的標誌上都是三指形山峰的圖案。
離開戈紹湖回到鎮上,收拾行裝準備出發維也納多想就留在這裡不再離開。當感到憂愁和煩惱的時候,就到這兒來敞開胸懷遙望大自然。從每一棵樹,每一朵花,每一片草,每一個生靈裡,感到生活的美好無所不在,就會得到安慰和力量……
再見~戈紹
維也納,你好
維也納,唱不完的小情歌
LP是這麼評價維也納的,“世界上很少有城市像維也納這樣如此輕鬆地遊走在當下和過往之間”。
維也納是歐洲最具動感的都市之一。一方面是哈布斯堡王朝創造的無比華麗的巴洛克風格,一方面是維也納作為歐洲心臟所必須有的現代和包容。
這應該就是維也納的樣子吧。哈布斯堡王朝在這裡統治了600多年,奧匈帝國在此定都,這裡誕生了數位世界級的音樂大師、這裡有讓後人不斷稱道的茜茜公主和她的美麗傳說,這裡養育了茨威格的愛國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細膩情懷。
霍夫堡皇宮,是維也納不能錯過的地方。這裡最能體現奧地利的傳統,鼎鼎大名的哈布斯堡王朝在這裡統治著龐大的奧匈帝國長達640多年。
據說,在霍夫堡宮
皇帝寢宮,可以看到奢華的巴洛克風格。
茜茜公主博物館,可以看到茜茜公主的美麗華服。
珍寶館,可以看到收藏者皇家餐具和珍寶,極大體現了皇家的奢華生活。
維也納童聲合唱團,可以聽到身穿水手服的男孩樂隊的演出。
西班牙騎術學校,可以看到世界最出名的馬匹利皮紮馬在施特勞斯的樂曲中演繹馬術芭蕾
去霍夫堡皇宮參觀,我是十分認真。於是我們在廣場依然是從這裡坐到那裡的。轉了半天,竟然沒有找到售票廳。被人指路數次,每次都沒有撲對。於是就放棄了
利用沒遊覽霍夫堡宮而省下的時間,我們在四周逛了逛
維也納的建築整體的感覺就是秀麗典雅。
途中遇到一個城市公園。當地人在這裡運動、聊天、曬太陽……濃濃的生活氣息
走著走著就來到了維也納市政廳,又一個哥特式建築。由於當天是維也納的某個節日,市政廳前在搭台準備晚上的演出,因而不能靠近參觀
從市政廳乘地鐵來到金色大廳,看著並不是很氣派,感覺並不是我想像中的音樂聖殿,貌似只要花錢都可以在裡面舉辦音樂會,含金量比起國家歌劇院要差很多~
金色大廳對面就是卡爾教堂
卡爾教堂。是一所令人矚目的巴洛克教堂建築,有著高達72米的羅馬式圓形拱頂。1713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爾六世宣佈如果可怕的鼠疫能夠停止,他就建造一座教堂,瘟疫一結束,皇帝就下令建造了這座壯麗的巴洛克教堂。
水中倒映著的卡爾教堂,如夢似幻
歐洲建築師獨具匠心的建築風格總是在教堂中得以表現,這裡不僅僅體現著建築師的天賦,也凝結了當地人對美好生活的設想,無法歸類卻又可以在現實生活中覓其踪跡。
從卡爾教堂走回地鐵站的途中,路遇素有“世界歌劇中心”之稱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歌劇院於1869年建成開幕,首場演出的是莫扎特的歌劇《唐·璜》,從此揭開了輝煌的序幕。
國家歌劇院是一座高大的方形羅馬式建築,全部採用意大利生產的淺黃色大理石修成,建築結構富麗堂皇。正面高大的門樓有5個拱形大門,樓上有5個拱形窗戶,窗口上佇立著5尊歌劇女神的青銅雕像,分別代表歌劇中的英雄主義、戲劇、想像、藝術和愛情。
在維也納的第二天,我們來到美泉宮遊覽。但即便是在最陽光明媚的日子裡來到美泉宮,也覺得宮殿建築本身的外貌並不如它的名字一般美得一鳴驚人,
這幢淡黃色方方正正規規矩矩的宮殿建築就是美泉宮,它是是茜茜公主生活的夏宮,是弗蘭茨·約瑟夫的出生地,也是哈布斯堡王朝昔日輝煌的象徵。
美泉宮始建於17世紀末,素有小凡爾賽宮美譽。原為一座巴洛克風格皇家獵宮,後按洛可可風格改建為奢華的皇家夏宮。瑪利亞 ·特蕾西亞女皇在這個宮殿的建設中起到了最重要作用——宮殿的顏色就是她最喜歡的黃色。
“ 歐洲的丈母娘” 瑪利亞 ·特蕾西亞一共生了16個孩子,其最小的女兒瑪麗·安托瓦內特在15歲嫁入法國宮廷之前,一直在這里長大。莫扎特6歲時第一次的宮廷演出也是在這裡。1805年和1809年,拿破崙佔領維也納時也將這裡作為寢宮,舉行華麗的維也納會議時,這裡成了“不開會議只跳舞”的大宴會廳。弗蘭茨·約瑟夫皇帝也在這裡出生,並在這裡度過了86年的一生。
需要注意的是,宮殿內禁止攝影。雖然沒有拍照,但是我們收穫的美好回憶遠比鏡頭記錄的更多。
照例從網上找些圖片和大家分享~
台球廳
台球廳是等待皇帝接見的地方。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周有兩次接見。台球在弗朗茨·約瑟夫祖父的時代就已經流行宮廷,在這裡主要是給軍官們用來消遣的。三面牆上都有巨幅油畫,中間的那幅再現了1758年瑪麗亞·特蕾莎勳章第一次頒發的情形。左邊和右邊的油畫分別記錄了該勳章建立一百年紀念活動的盛況——弗朗茨·約瑟夫當時在大節日大廳舉行了一個盛大宴會,並在宮廷花園中舉行了盛大的接見儀式。
皇后的沙龍
這是伊麗莎白接見廳,象牙白和金色的護壁鑲板夾以絲綢的牆面,華貴優雅的家具都給這個廳帶來豪華的氣派。鏡子前的立鐘有兩個鐘面,讀時間不僅可以從前面的鐘面,還可以從鏡子裡看到。
牆上的色粉畫值得關注,它們都出自18世紀名家之手,其中包括日內瓦畫家利奧達爾,他是女皇瑪麗亞·特蕾莎喜愛的一個畫家。
瑪麗· 安東內特廳
這個廳原來是皇家餐廳,家庭晚餐嚴格按照宮廷禮儀進行,每天都佈置得節慶一般,桌子的中央是花果金盤,上面盛放花、果和甜品。正式的晚宴是法國菜,家庭晚餐是維也納菜。桌上的餐具是從皇宮的宮廷銀器館借來的,那裡珍藏並展出原宮廷的金銀陶瓷餐具器皿,其中包括伊麗莎白用過的餐具和女皇瑪麗亞·特蕾莎的實金餐具。
明鏡廳
瑪麗亞·特蕾莎用這個廳來舉行家庭宴會或小型的音樂會。
1762年,年僅6歲的神童音樂家莫扎特就是在這里為女皇演奏了他的第一場音樂會。第一曲奏完,驕傲的莫扎特父親這樣寫道,“小沃爾夫岡一下跳到陛下的懷裡,摟住她的脖子,重重地親了一口。”
大節慶大廳
大節慶大廳是整個宮殿的中心,是舉行皇家舞會、國事覲見和大型宴會的地方。廳長40米,寬近10米,是宮廷大型活動的理想場所。水晶玻璃的鏡子,描金的天頂浮雕和雕像使大廳成為典型的羅可可裝飾風格的完整藝術品。
天頂畫是意大利畫家格里哥里奧·古格埃彌的大作,表現的是瑪麗亞·特蕾莎統治時期帝國的繁榮景象。中間的那幅畫上,女皇和她的丈夫在畫面的中央,四周的人物造型象徵統治者高尚的品格,外圍的人物造型代表哈布斯堡家族的世襲領地極其豐富的資源。巨大的鍍金木雕枝性吊燈可以同時點燃70只蠟燭。
奧匈帝國結束後,這裡成為音樂會的場所和國際首腦會晤的地方。1961年,美國總統肯尼迪和前蘇聯國家領導人赫魯曉夫就是在這裡舉行了他們歷史性的會面。
小節慶廳與大節慶大廳相連,主要用於家庭慶典,如生日、命名日晚會、宴會等。通過窗戶,您可以看到下面的宮廷花園以及遠處高坡上巴洛克風格的觀景亭,它建造於瑪麗亞·特蕾莎執政時期。
中國廳
小節日大廳的兩側各有一個中國廳。右邊是圓形中國廳,左邊是橢圓形中國廳。
十八世紀的歐洲各國宮廷熱衷於中國和日本的藝術,瑪麗亞·特蕾莎不惜重金從遠東進口亞洲藝術品,用於宮廷裝潢,這兩個廳可以說是這一時代風格最典型的代表作。描金的白色護壁鑲板中鑲嵌大小不同的中國漆畫板,鍍金邊框的支柱上托放著中國的青花瓷瓶。此外,這兩個廳的拼花地板也是傑出的藝術品,材料都選用了名貴木料,如紫檀、桃木等。
這兩個小廳曾是女皇舉行秘密會議和打牌娛樂的地方。就是在小圓廳,她同她的國務外交大臣考尼茨常常舉行秘密商談。
漆畫廳
瑪麗亞·特蕾莎的丈夫在1765年突然去世,為了寄託哀思,追憶心愛的丈夫,她特命將這個廳改裝。從北京進口的漆畫板被鑲嵌在桃木牆面中間並裝飾以鍍金的花邊。丈夫死後,瑪麗亞·特蕾莎就再也沒有脫下寡婦裝。在她去世以後,人們在她的祈禱書裡面找到這樣一張紙條,上面記錄了她同丈夫在一起度過的每一個幸福的時刻。
這個大廳的其他兩幅油畫也是瑪麗亞·特蕾莎的命畫作品,中間是他的丈夫弗朗茨·斯蒂芬,去世四年後由意大利畫家龐佩奧·巴托利畫於1769年;同年在羅馬,這位畫家還畫了約瑟夫二世和他的弟弟利奧波德的畫像。畫面上面對觀眾的是約瑟夫,那時他已經登基做了皇帝。
陶瓷廳
這個廳又把我們帶回到瑪麗亞·特蕾莎的時代,這裡是娛樂的場所。青花圖案的牆面繪畫,木雕的框架繪成青花的樣式,都是為了模仿中國陶瓷,整個房間一共有213幅仿青花素描,是皇帝弗朗茨·斯蒂芬和幾個皇室小孩的作品,有簽名為證。牆上的肖像中有一個是瑪麗·克麗思汀,女皇最聰明、最鍾愛的一個女兒,也是唯一被允許跟自己的愛人結婚的女兒,她的丈夫是薩克森-泰森公爵阿爾伯特。
從宮殿出來,在庭院對面略高的山丘上可以看到約20米高,80米寬的美泉宮凱旋門,這是國家為紀念許多戰死的臣子而建造的。這座凱旋門也可以被叫做哥羅利挨台。
如果你不趕時間,可以漫步到這裡
俯瞰整個皇宮、園林以及維也納城區。
這裡還有一家咖啡館,走累了,除了可以坐在草坪上眺望美景,
還可以喝上一杯咖啡舒緩放鬆下。
從美泉宮凱泉門往下望去,美泉宮和一部分維也納的景色盡收眼底
無論是後花園還是宮殿,亦或是山坡上的凱旋門,都精緻得恰如其分~
美泉宮海神泉,建於1780年,是根據一個希臘神話,一個母親泰提斯向海神尼普頓(波塞冬)祈禱前往特洛伊的兒子航海平安,而建成的。
美泉宮的浪漫唯美,只有當置身在對稱整齊又色彩斑斕的法國式花園裡才能有更深的感受。
夏日來美泉宮,徜徉在玫瑰花走廊下,
綠樹成蔭,花朵綻放。
抬頭仰望,密密匝匝的玫瑰花點綴其中,浪漫得一塌糊塗。
從美泉宮出來已近正午時分,到早已預訂好了的Ribs of Vienna吃飯。
途中遇到裝扮成莫扎特的街頭藝人。
Ribs of Vienna最最最出名的就是這個總長1米的豬肋排。火候掌握的恰到好處,肉鮮嫩多汁,真的很對中國胃。
另外一道炸雞排也值得推薦。雞排比臉還大!用1.5厘米左右厚的雞排裹上蛋液和麵粉,過油炸至金黃酥脆。每份雞排都會上個檸檬,把汁擠在雞排上,清爽解膩。
從ribs of vienna出來步行10分鐘左右,就來到了聖斯蒂芬大教堂。
和歐洲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所有教堂一樣,聖斯蒂芬大教堂屢遭劫難並數次改建。在兩次被大火侵蝕之後,波西米亞國王奧託卡二世重建了這座具有哥特式風格的方殿式羅曼風格的教堂,建造週期跨越了幾個世紀,每一處的景緻都值得推敲。
斯蒂芬大教堂是建於13世紀的哥特式傑作,高高聳立的格柵尖頂和裝飾著幾何圖案的屋頂瓦片使她成為這座城市辨別方位的主要建築之一。
聖斯蒂芬教堂免費對外開放,高聳的哥特式門柱呈現景深式的視野,讓每一個走進教堂的人都被這龐大的建築體積所折服,而又被這精美的雕飾所驚嘆
教堂裡有16世紀的石講壇,還有巨大的巴洛克式的高聳祭壇。
一步步的靠近聖壇,陰天黯淡的光也未能掩蓋讓玻璃窗畫的色彩
居中的十字架在燈光的照耀下,尤為奪目
聖斯蒂芬大教堂朝西的正門是羅馬風格,尖塔是哥特式,而聖壇是巴羅克風格,很少有一個教堂能混合如此多樣風格的建築,這也是維也納對各類文化包容的結果吧
在教堂內,可以乘坐電梯上到北塔或爬上343級台階到南塔的頂端。還可以探索教堂的地下墓穴,在這裡可以參觀裝盛哈布斯堡王朝統治者內臟的甕棺。
教堂的內飾也無懈可擊
雕刻精緻,人物表情栩栩如生
教堂是信仰的歸屬地,也是心靈的安放地,每天前往聖斯特凡大教堂的信徒總是絡繹不絕,每一次的朝拜,或是一次傾述,或是一次期望,想必這裡已經承載了維也納人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