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很喜歡這張相片出來的質感
這個牆畫好喜歡。
各種不一樣的牆畫
走了半個多小時可算是來到了這家餐廳,原來是HB,論德國著名的啤酒館,慕尼黑的HB啤酒館肯定榜上有名。
據說這裡就是當年希特勒發動政變的啤酒館,但後來官方不讓他們提這事就給抹掉了這段歷史。
有了昨天的教訓今天就不敢再點豬肘了,換了點了一份豬排,人再一次的傻B了,又是超大的一塊!還有一個大丸子,最後只吃了一半,看來在歐洲只要是豬肉類的東西都是超大份的!
HB咖啡館裡還有個小亭院,喜歡這只獅子的雕像。
飯後看著還有時間,接著逛慕尼黑的大街小巷,走到哪是那。
這是一款很老的寶馬摩托車,都已經停產了沒想到還能在路上看到。
這張可以當電影的海報。
一路走到來一個公園,當時在地圖上看了一眼才知道這是英國花園。
它始建於18世紀,佔地約3.7平方公里,從市中心向東北方伸展直到城市邊界。它比紐約的中央公園大,但是小於都柏林的鳳凰公園,是歐洲最大的城市花園之一。後來慕尼黑修建中環路時將英國花園攔腰截斷,因此現在英國花園一般指的是花園的南半部分。花園中樹木茂密環境優美,共有超過100座橋樑,步道總長達78公里。公園中標誌性建築為一座建在山坡上的圓形神廟(Monopteros)以及一座仿造中國古建修築的木製五層中國寶塔(Chinesischer Turm)。在寶塔的周圍,設有眾多的綠色啤酒攤位,可同時容納7000人同時品嚐德國啤酒。英國花園是體會慕尼黑市民休閒生活氣氛的好去處。每當天氣好時,就會有大量市民來英國公園鍛煉放鬆,在陽光下享受休閒的樂趣。
天太冷,回到瑪麗安廣場附近的一家大商城裡面,叫什麼真忘記了,有知道的可以留言告訴我。
老楊給閨女買雙鞋,選了半個多小時終於是挑好了一雙。別說女人買東西麻煩,當爹的給閨女買東西也是很麻煩的,怎麼也是個小情人。
歐洲不管在哪,總是有這種精美的巧克力店,很讓人衝動。
這是我在慕尼黑見過最有範的一個老太太,有種女王風範,一直找機會想拍一張。雖然拿著一個大長焦,可是老太太已經發現我了,一直在看著我,我也在看著她。糾結了好久到底拍不拍她,最後我還是舉起了相機,反正她要走過來說,我就說你讓我欲罷不能,哈哈哈
這是我在慕尼黑拍的最後一張圖片,然後就要離開慕尼黑,又得坐3小時大巴回到“ 帕紹 ”,只能呆在這裡的時間稍為短了點,有點可惜。
6點的時候回到帕紹,飯都顧不上吃,直接拿扛著三腳架和相機就往鎮上溜去,沒能好好逛,總得拍幾張照片吧。
帕紹(Passau)是德國巴伐利亞州東部的一座直轄市,位於德國與奧地利的邊境,多瑙河、因河和伊爾茨河的交匯處,因此也被稱為“ 三河城”,歷來是軍事重鎮和戰略要地。帕紹曾是神聖羅馬帝國在德國的最大主教管區,建在多瑙河和伊爾茨河交匯處突出山崖上的西奧布豪斯城堡,是13世紀的軍事要塞。主教和領主常年居住在這裡,控制著山下河道,也可居高臨下地瞭望河對岸的奧地利。站在西奧布豪斯城堡的塔樓上,可以瞭望奧地利的群山和森林。十七世紀,帕紹城曾毀於一場大火,今天的帕紹是在廢墟上重建的。
下面的圖,就當是看一個畫集吧,因為實在沒時間去了解每一座建築的歷史了。
地上中間是一種彩色的石板。
地上還是很有意思的,擺加著那麼多不對顏色的石塊。
在帕紹拍的最喜歡的一張,就因為這個老頭的出現,讓這張相片靈了起來。
七拐八拐我又從多瑙河走到了伊爾茨河,之前有說過這裡是三河交匯處,所以一個城市是給兩條河包圍著的,另一條從另一個方向流進多瑙河。
伊爾茨河對岸,可惜沒有時間過去逛了,只能在這邊拍幾張相片心念念一下,下次再找機會重來這裡。
這座有著綠頂的建築是聖史蒂芬主座教堂,聖史蒂芬主座教堂是帕紹老城中最顯赫的建築。。它最獨具特色的地方在於它的綠色半圓形穹頂,教堂原本為哥特風格,但1662年遭遇了嚴重的火災,後改造為巴洛克式建築。
拍到天都黑,今晚九點就要開船離開帕紹出發去維也納,我只需要在8點30回到船上報到,不然工作人員又該著急了。
回去的路上還下起雨來,也沒帶傘,但那麼美我能不拍嗎,不能!就讓相機在雨中淋著來長曝光。
淋了半個小時,還是在最後一刻回到了船上,相遇很短暫,但夠我心念念好久。
Day-8 奧地利-瓦豪河谷
瓦豪(Wachau)是多瑙河河谷的一部分,地處梅爾克 (Melk)和克雷姆斯(Krems)之間,風景秀麗,是極具吸引力的觀光勝地。這裡完整地保存了該地區自史前時期演化至今仍然清晰可見的痕跡,包括建築(修道院、城堡和遺址)、城市規劃(城鎮和鄉村)以及主要用於葡萄種植的農業設施。
早上7點半遊輪就已經停靠在瓦豪的碼頭邊上,下船後當地的兩位導遊就已經穿著他們的傳統服飾在等候著我了。
這小傢伙也是在等著我們嗎?
導遊邊走邊介紹著這裡的歷史,
很久很久以前,據考古證明,人類的祖先早在公元前20,000年前,就被這裡溫和宜人的氣候吸引,從此在這裡定居耕作,生息繁衍。
當羅馬帝國橫掃多瑙河流域時,在這裡留下了大量的遺跡。
“瓦豪”這一名稱最早用於公元830年左右,用於描述多瑙河右岸從阿格斯巴赫到施皮茨地區的村落。
大哥這一身傳統的綠衣服真好看,不過還好沒有把帽子也換成綠的。
初春的“瓦豪”一片綠茸茸,只是葡萄樹剛剛才抽芽,還沒有成片的綠起來,到了夏季的話肯定是一片綠色的海洋,秋天就有好多的葡萄能吃了。
陰天拍照都那麼美了,如果是個陽光明媚的天氣多好。
瓦豪依山傍水,景緻旖旎秀麗,在悠悠的歲月長河中,完好地保存了其原有的歷史舊貌。
成片成片的葡萄林
穿過了葡萄林就會進入到小鎮的內部,這個小鎮不大,週末也沒有什麼人,家家戶戶基本上都是用灌木類植物來做成圍牆,一個人慢慢在裡面溜達就很美好。
這位老頭看著我中國的美女,非要和人一起拍張相片,看來哪個國家的人都是這樣。
這裡的建築、居住區雖然隨著歲月逐漸發展演變,但依舊保存了基本的中世紀風貌。
得在這裡留下張紀【zhuāng】念【bī】照片
這位老奶奶是我們遊輪上年紀最大的一位,今年87歲,一位人民教師,在50年代就已經讀上大學,一位書香世家出來的人,那幾天在遊輪都教我打麻將,我的麻將啟蒙老師,哈哈哈哈哈·····
一名貴婦抱著她的愛寵站在窗台看著我們這群路過的人。
鎮上車輛不多,除了遊客外,行人也不多見,不算大的赫普特大街是小鎮上最“熱鬧”的街道,說是熱鬧倒也沒幾人,不過衣飾、紀念品及露天咖啡座等Shopping街該有的是一樣也不少。
這是他們的日時鐘
午餐安排在當地的一家酒莊里面,在午餐前還有一個品酒會,說到酒瓦豪河谷的葡萄酒是出了名的。
瓦豪河谷葡萄種植的歷史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凱爾特人居住的時代。
隨著歷史的發展,到中世紀的時候瓦豪地區葡萄種植的傳統已經被廢棄,直到文藝復興時期葡萄酒釀造業的再興才使之得以恢復。
那時,瓦豪地區有31個修道院有自己的葡萄園,其中許多修道院還有自己的釀酒作坊。約瑟夫二世1784年頒布了一條重要的法令,允許葡萄種植者自己釀造葡萄酒,對後世影響重大,使這一傳統一直延續至今。
瓦豪河谷的斜坡梯田上種植的葡萄釀造了優質瓦豪幹白葡萄酒,真正的奧地利特色。
酒店為我們準備了三種白葡萄,每一種的味道都不一樣,但我是屬於酒精過敏體質,只能拍拍照,看著他們喝吧。
相聚即是緣分
我最後只是實在忍不住,來了那麼一小口,皮膚就過敏了。
午餐就在酒莊里了,吃的什麼不重要(全忘了),腦裡全是那位拉手風琴的老爺爺,開餐一小時,他就演奏了一小時,太敬業了!
看他的年紀也不小了,實在沒想到他中氣這麼足能邊彈邊喝那麼久,那眼神還帶放電的,引得同行的小姑娘們老是一陣尖叫。
遲姐夫婦又跟著擺動起來了
午餐後繼續遛彎,鎮上有個袖珍火車站,可以從這裡坐車去到維也納。等了半天也沒見火車來,估計得提前查好發車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