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做人,總要信—航拍緬甸,沉醉於每個日出日落的時分

0

D5:1月28 不朽之桥的完美日落

瑞山都塔

5点未够 我们便叫醒睡梦中的BBG
这次我们要一起迎接新年
同时也是在蒲甘最后一个日出
有了前两天的经验 我们并没有早早来霸位
登上佛塔时 天色已经开始明亮起来了
BBG依然手脚并用、用尽全身的力气攀登

瑞山都塔

没有等到热气球从平底升起
太阳已经冒了个头出来

瑞山都塔

尽管如此 留在蒲甘的记忆是静美
我们没想过 蒲甘没有热气球的日出失色不少

瑞山都塔

相机拍不到热气球的日出 我们便用更多的时间放无人机

瑞山都塔

才知道 这天并不是没有热气球
而是热气球不在日出的方向

蒲甘

三人一台摩托车
迎着风 结束蒲甘的旅程

蒲甘

当然 我们不是坐这样的车将近5小时到曼德勒
这只是免费的中转车 由酒店送往大巴站
又再次在大巴遇到初到蒲甘遇见的三个广东女孩
一路交流 一路说说笑笑

曼德勒君主酒店

抵达曼德勒的酒店已经是下午2点了
房间相对之前的来说空间有点儿小
但全木结构 还是比较舒适
舍弃了蒲甘的市集赶过来曼德勒
为的是确保可以看上乌本桥的日落
咨询酒店前台
前往乌本桥的费用与包车一日游对比蒲甘贵很多
单是这样看日落 已经将近25K缅甸币
时间尚早 决定在酒店周边逛逛走走
或者又租台摩托车走天下?!
虽说居住在皇城附近
但逛了一圈却不见租摩托车、TAXI
下午两三点 正是地面最炙烤的时刻
烈日下暴走已是常事
在酒店附近晃荡了几圈
依然无果 将近绝望准备回酒店租高价车的时候
在路边遇见一临时搭建的 卖现炸零食和饮料的小摊档
不抱任何希望顺带问一句 哪里可以租TAXI
老板娘好像听不懂英语
喊来了在门前的丈夫
老板让我们稍等 又拿出隆基袋里的手提电话
与电话那头嘀咕几句 就让我们等待一下
等?或是不等?
只见BBG已经和旁边的小白鸽玩起来
老板转身入屋 不一会儿出来时 手里已经拿了一把玉米粒
他递给BBG一把 又示范着洒向前方
不一会儿 已经聚满前来觅食的白鸽

看着这样的场景 我也不再着急得出什么结果
哪怕这里没有照片的记录 哪怕就在那么小角落喂着鸽子
等了好一会儿 只见一个几乎满头白发的中老年人骑着摩托车过来
我心想 是否语言沟通有问题呢?怎么租TAXI变了摩托车
后来白发老人一下车 便跟我们说 有TAXI 但还要再等等
我便立即询问价格 老人开的价格显然比酒店开的价要低很多
很快就谈妥了去看日落和次日一日游的价格
不一会 一辆崭新的白色小轿车来到小卖部门前
意想不到的是 白发老人作为翻译的角色跟着我们前往
换句话说 差不多酒店开价一半的价格
就能配一辆车 一司机 一翻译(白发老人)

乌本桥

去到乌本桥还有点早 当初攻略上缅甸币5K的价格
如今已经15K 而且被承包了 所有的船只都由一人作主支配
这么早赶过来也只为了泛舟湖上 静静等待太阳落下乌本桥与沉入水面
所以还是毫不犹豫地预订了
早到的好处是可以随意挑船只
挑了一只刚重新刷漆 光洁如新的
预订好船只 便在附近随意走走
等待预定好的时间再上船

乌本桥

差不多4点40分 回到租船处
很多船只都陆陆续续出发了
渔夫优哉游哉地划着船桨
在湖中央占了一个好位置
阳光不再耀眼 但还未到要落下的迹象
看来还要在湖上继续等待

乌本桥

记得当初问老公:为什么曼德勒才是此行的重点
而不是万千佛塔的蒲甘
“多少人 因为一座桥 而来到曼德勒”
我想 他就是其中之一吧
乌本桥也不是在曼德勒市区
而是在郊外的古城境内
后来查了一下 这个古城名叫阿玛拉布拉 意为“不朽之城”
曾是缅甸阿佤王朝短暂的首都
不朽之城已经不是原来的模样
但用1086根实心柚木、长1200米的柚木桥
经历着百年风吹雨打
成为如今世界上最长的柚木桥
也成为如今的“不朽之桥”

乌本桥

柚木桥横跨的是东塔曼湖
不是旁边船只不停进水 渔夫下水勺水
也不知道原来湖水很浅很浅
这样的湖水也特别适合拉网捕鱼
暮色中 拉网捕鱼的逆光侧影
特别好看

乌本桥

只是 对于好动的BBG 恨不得在狭窄的小船上跑上几个回合

乌本桥

很多时候对于BBG的各种危险动作我们都有点儿习以为常
确保不太危险的情况下我们也由得他
反正跌倒摔倒也是给他一个教训

乌本桥

但渔夫总是很贴心地 不经意地帮我们关照着孩子
BBG忘形地划拨地船桨 渔夫总是会轻轻拉着他的衣服
BBG探着身子左盼右望 他便用双手护着他

乌本桥

缅甸人民的这种善良质朴 总被我看在眼内
暗暗感动

乌本桥

整排船只飘荡在平静的湖面
有些手里还拿着个杯子 喝着香槟 谈笑风生 十分惬意

乌本桥

被一个男人心心念念的夕阳
连万千佛塔的日出日落也留不住他多待一天的夕阳是怎么样的呢?
终于等到太阳落下的一刻
湖面也从清浅的蓝色 渐渐被阳光洒上一层薄金片

乌本桥

一路上 看过多少日出日落
文字记录也带着不同的心情
只有这次 是这么不用着重笔墨
就这样晃荡在湖上

乌本桥

桥上来来往往的人擦肩而过
但这样的日落 却给人多少暖意
多少平和与温暖

乌本桥

乌本桥映衬在落日的一片深橘色中

乌本桥

配上水中倒影和缓缓下落 在木柱子缝隙里的散发着最后光芒的夕阳

乌本桥

看过一段话形容此刻心情最好不过
“夕阳仿佛是将要逝去的生命,
又仿佛是生命结束的回光返照。
她饱经风霜渐渐平息狂热的心潮,
把生命里曾经有过的太多感叹
化作一份温暖 铭刻对大地的不渝深情
给人带来了一种谢幕前的成熟和余味”

乌本桥

或许 正因为这份“成熟和余味”
才让人觉得如此
不张扬  不惊艳  不落寞 不哀伤
就这么纯粹简朴

乌本桥

渔夫帮我们拍的合照

乌本桥

尽管你调皮捣蛋
但旅程有你 才完整

乌本桥

船只也随着夕阳西下逐渐散去

曼德勒

午餐也没有吃上的这天
已经饿坏了
司机带了我们去这家说当地人气比较高的餐厅
MingaLaBar
这正是缅甸语:你好!!的发音

曼德勒

首层已经坐得满满
有很多游客 也有当地人

曼德勒

我们来得还比较早 二楼位置还比较多

曼德勒

这便是我们的新年大餐
和之前的缅餐一样 很多小碗小碟都撑满整个桌子
但这里的小菜不再只是酱料咸菜
小菜里有秋葵、椰菜花 而且非常中国式的小炒
BBG已经让服务员加了好几回

曼德勒

饭后还有酥炸的豌豆的小食盘送
我们没有让司机等我们
散着步回到酒店
早早便休息了 因为 次日又是一个不例外的赶日出

D6:1.29 曼德勒 沉静沧桑的慢时光

乌本桥

 5:45 白发老人与司机已经在酒店门外候着我们了
这样1个导游1个司机的服务与价格
让前一天才刚从昆明飞往曼德勒
今偶遇的小伙伴也惊奇
因为他们便是在酒店预订的车辆
尽管他们酒店比我们的酒店便宜

乌本桥

站在桥边 比前一天泛舟湖上看桥更清晰了
整个天空都泛着紫红色
之前看柬埔寨的日出日落照片我就疑问 这些紫色是柬埔寨特有的吗?
原来在乌本桥 我也可以亲身感受

乌本桥

没有日落时分熙熙攘攘的人群
这里只有清晨来往去化缘的僧人

乌本桥

不知是因为贫穷还是这里的生活习惯 方便进出寺庙
孩子们多数都赤脚 或者只穿着人字拖出入

乌本桥

BBG也习惯了在缅甸的各种野性 也不知道脏和危险
脱了鞋子 蹲坐在池塘边 自己吃着早餐
乌本桥附近的野狗不多 但总会在游客身边晃荡
看着正在吃早餐的BBG 小黄狗一直呆呆地看着BBG
BBG对小黄狗没有害怕 也没有防备
就是一直想和它玩

乌本桥

转个头 他就直接冲去清晨撒网捕鱼的人家那里
沉浸在一切他所好奇的事物中
在缅甸的行程已经快过半
我也越来越放任孩子
他也从没有把自己当游客 当外人

乌本桥

没有三脚架 老公也只能手持着相机勉强拍照

乌本桥

天空渐渐从淡紫色 渐变成粉橘色 再慢慢 橘蓝色延伸整个天空
东塔曼湖在曙光中静如止水
尖翘的小木船停在湖边
这样的画面让我沉醉很久

乌本桥

没有日暮时整排船只的壮观场景
没有桥上人流如织的喧闹

乌本桥

此刻的霞光带着岁月静好的美感
这么静 那么好

乌本桥

迎着阳光拍桥与正对着桥拍摄
天空都呈现出变幻的颜色
相对于暖暖的橘色
我更喜欢这种带着层次感
淡淡的暖调与冷调交融相织的颜色与色调

乌本桥

这棵伫立在东塔曼湖边没有枝叶的枯藤老树
它孤独地在湖边 虽然身边有桥 桥上有人
但此处只有它自己
它造型独特 丝毫没有抢乌本桥的风头却总让人过目不忘
让人忍不住要拍一张

乌本桥

让人记得  乌本桥 东塔曼湖边上
也有这样一刻陪伴百年的枯木

乌本桥

在湖边拍摄日出的游客、摄客逐渐散去
老公也拿出无人机开始以不同的视角记录

乌本桥

自从在佛塔顶的自拍
BBG见到无人机 会不自觉地做手势
我也拿着相机 记录这样的画面

乌本桥

或许只有老公放飞无人机时
我才能这样记录两父子同框的画面

乌本桥

原本看不见乌本桥的全貌
在无人机下 一览无遗

乌本桥

密集的桥墩支撑着高高又转折的桥面伸向远方

乌本桥

晨曦的薄雾 天空中翱翔觅食的鸟儿 桥下安静停靠的小船 行走的行人
一派世外桃源的感觉

乌本桥

尽管我是写日志才看到的照片
依然怀念这一切的美好

乌本桥

从早餐开始 BBG和小黄狗好像就成为了好朋友

乌本桥

渐渐 我明白为什么乌本桥的日出更令人着迷了
没有拥挤的游客 BBG可以肆意地在平地上奔跑
不用担心在拥挤又陡峭的塔上被摔下来

乌本桥

就这样看着我的最爱
他们都在各自做着自己快乐的事情
而我 看着他们 便快乐又放松
这比单纯看着远方的日出 而真切与温暖

乌本桥

这样的照片我怎么拍也不够
老公一直说不爱拍孩子
说太好动 刚对好焦构好图 人就不见了
只是 我抓拍的孩子
哪怕没有构图 哪怕没有对焦
但只要记录此刻奔跑的你
那是你成长的足迹

乌本桥

走在桥面上 没有了日出日落的光影折射
梦幻的油画顿时也变得生活化起来

乌本桥

名副其实饱经风雨的百年桥梁
木色质朴不带一点色彩与粉刷
近距离看这些柚木桥墩
历经风雨 偶有斑驳 但不腐朽

乌本桥

乌本桥的日出 没有游人如织
更多的是当地人这么立体的生活场景
这才是没有被游客打扰的原色生活

乌本桥

脸上涂着厚厚的特纳卡 穿着鲜艳的特敏
手提竹编的菜篮

乌本桥

在六合亭内 摆摊买卖
骑在爸爸肩膀上 温馨地看着商品的父子背影

乌本桥

还有穿着最鲜艳的红色僧袍的僧侣

乌本桥

在温柔的阳光下 来来往往 时而停下脚步
世间一切的朴素与美好
就在他们一走一停 一颦一笑 一个回眸 一个眼神中印记

乌本桥

我也时而坐在长椅上 迎着初升的太阳

乌本桥

时而走在木桥上 披着逐渐热烈的阳光

乌本桥

但没有比坐在乌本桥上用无人机自拍更有仪式感
但为了这种仪式感 却让我心惊胆战

乌本桥

咱确实是用生命在拍照啊

乌本桥

乌本桥附近还有很多寺庙和佛塔可以走走看看

乌本桥

不一样的佛塔 一样的信仰
不一样的目的 一样的心静

乌本桥

相比佛塔 我更喜欢田野间的风景
但这句话说早了
在曼德勒后来去的古城 更可见一斑

乌本桥

回到乌本桥 附近有很多小商店
各种特敏、隆基琳琅满目
老公也挑了一条隆基 店员现场教授穿着方式
画面太美 不忍直视

乌本桥

连老公自己也忍俊不禁

马哈伽纳扬僧院/千人僧饭

曼德勒除了乌本桥
最让游客不能错过的地点便是马哈伽纳扬僧院

马哈伽纳扬僧院/千人僧饭

这个名字或许不容易让人记住
但“千人僧饭”的场面肯定为人所熟悉
随着缅甸的日益开放
这所只有50多年历史的佛学院声名鹊起
每天千僧持钵步入餐厅的场景被大大小小的游记攻略所报道
以致这里成为曼德勒必不可少的景点
这里的游客绝不比僧侣少

马哈伽纳扬僧院/千人僧饭

我们来得还算比较早 游客还尚不算多

马哈伽纳扬僧院/千人僧饭

这里历史不算悠久 却是缅甸最大的僧院
聚集了全缅甸最多的僧人
僧人每天只吃两顿 早5点和10点 过午便不进食
所以每天上午十点僧人排着队托钵进入寺院食堂进食的场面
成了游客眼中盛大的仪式

马哈伽纳扬僧院/千人僧饭

开餐前 食堂门前已是一片忙碌
他们分工有序
一下子功夫就把早已装满白饭的不锈钢大桶放在路的两旁

马哈伽纳扬僧院/千人僧饭

在打松米饭的过程中 有说有笑
丝毫不被我们这些充满好奇又提着相机的游客所打扰
或许他们早已修炼得道 习以为常

马哈伽纳扬僧院/千人僧饭

BBG 一如既往
每个景点都找到自己的乐子

马哈伽纳扬僧院/千人僧饭

以前总会看些育儿文章
说孩子玩水 玩沙子弄脏衣物 家长总嚷嚷

马哈伽纳扬僧院/千人僧饭

我何曾不是 谁想自己家的孩子脏兮兮的
不是女孩子 不优雅端庄 总也要干净企理

马哈伽纳扬僧院/千人僧饭

衣服脏了可以再洗
纯真的笑容 不被喝止的游玩
童年 需要这样的时刻 这样的记忆

马哈伽纳扬僧院/千人僧饭

穿着白袍的小沙弥

马哈伽纳扬僧院/千人僧饭

院子里早已聚满了布施人
他们将糖果、饼干都分装在不同的塑料盘里
然后又分给游客
开始BBG还不知道 直接把饼干打开包装就吃
后来才知道 让游客也参与布施

马哈伽纳扬僧院/千人僧饭

原本的道路已经被整齐的两列僧人队伍与里三层外三层围观的游客挤得水泄不通 人头涌动
想好的拍摄角度 想好的拍摄场面 都被人群挤满

马哈伽纳扬僧院/千人僧饭

年长的人看眉头眼额
看那爬满脸庞的皱纹 曲折不均 诉说历尽沧桑的人生

马哈伽纳扬僧院/千人僧饭

而这一双双任何时候都接触地面的双脚
也道尽多少“修炼” 之行

马哈伽纳扬僧院/千人僧饭

每位僧人手上都托钵 而平时露博的衣服 也在此时裹得严紧

马哈伽纳扬僧院/千人僧饭

而且整个过程 没有交谈 没有欢声
只有神色默然

马哈伽纳扬僧院/千人僧饭

或许 起初是对布施者的重视与感激
但此时 让我感受更多的是他们内心对游客无止境的闪光灯的抗拒
此时的我们内心也是矛盾的
是尊重还是艺术?
此情此景 尽管羞愧 依然举起相机记录

马哈伽纳扬僧院/千人僧饭

旅行总让我感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方式不一样的事情
例如化缘与布施
相信在天朝国 人与人之间
因为“信任危机”
一切事情都变得虚假不可信

马哈伽纳扬僧院/千人僧饭

但这里 僧人能有这么高的地位
自然就受到其他人的尊敬而布施

马哈伽纳扬僧院/千人僧饭

佛语也有云:
贫由吝啬起 富从布施来

马哈伽纳扬僧院/千人僧饭

僧人打饭后陆续进入饭堂进食
桌面早已有各种的菜式
在缅甸 僧人不能拒绝别人布施的食物
所以他们的食物荤素都有
并没有严格斋戒

马哈伽纳扬僧院/千人僧饭

在食堂里 每个人的表情都轻松多了

马哈伽纳扬僧院/千人僧饭

食堂外 看着几个游客围着几个小朋友拍照 我们也上前一探究竟
只见中间抱着BB的小姐姐努力地挤兑BB柔嫩的小脸蛋
希望她能被挤出可爱的笑容 惹游客高兴拍照

马哈伽纳扬僧院/千人僧饭

BB的脸蛋都被挤得脸容扭曲
拍完照游客们纷纷散去
但她们并没有冲上前乞讨什么
这就是我们遇到的缅甸人与其他贫穷国家不同之处
他们知道他们这样的行为 或许可以吸引游客注意
或许讨到糖果、食物、甚至金钱
但没有 他们也不会强求

马哈伽纳扬僧院/千人僧饭

默默坐在一旁 拿着不锈钢兜乞讨的小孩

马哈伽纳扬僧院/千人僧饭

在僧侣学院最后的一张照片
愿你们一直阳光与微笑

因瓦古城

行程的下午安排在因瓦(INWA)古城
古城就像一座小岛 被河流隔开
来往的居民与游客都需要乘坐船只才能抵达
在候船的过程中
有很多当地小姑娘手拿着各样的手工品或者芒果干等售卖
我却看中姑娘脸庞的特纳卡
与大多数人不同
脸上的树叶图案虽不精致 但也看得出花了心思描绘
我欲欲相试 她说我帮她买饰品可以免费帮我画
我说饰品我不需要 直接付费画吧
她开价1000缅甸币(约2元人民币)
我说1000元2人吧 加上小孩子

因瓦古城

三两下手势便在我脸庞轻轻“动笔”

因瓦古城

这个像小肥皂的便是具有个中国防晒驱蚊功效的特纳卡
需要用水调开 我们问了司机拿矿泉水

因瓦古城

特纳卡要全干后 图案才能清晰可见
BBG却怎么也不肯涂 我把这个“名额”给了之前多次相遇的驴友女孩
而此时 小屁孩却一直发着脾气 说要涂
船也来了 一番挣扎才把他拎上船

因瓦古城

摆渡船只需几分钟便到达古城
一上岸 这里便围堵大量的马车上前招揽生意
古城占地面积非常大 而且道路大多不平整
也没有租赁摩托车的地方 只能乘坐马车游览
马车的价格也在暴涨 与所有攻略上的报价都不一致
我们打算先午饭 再游览
朋友直接把我们带到LP推荐的餐厅
可BBG的小脾气还未发泄完 直接赖在码头旁的餐厅门口不走
一直絮絮叨叨
这种场景 我们的处理方式就是不理他 直接往前走
他自然而然便会跟上
可没走两步 沿途几乎每一个缅甸人都会热心地迎上前
甚至有些从远处跑过来 轻拍我们 认真地说:
“Your baby is over there”
“Your baby is crying”
“Your baby……”
我老公会直接应上一句“Never Mind”
可是热心的群众越来越多
我也只能回头拉上小屁孩
这里就是这样神奇的国土
不用担心孩子会走失 不用担心孩子被拐卖
一切都被善良又朴实的氛围包裹着

因瓦古城

终于来到推荐的餐厅
涓涓河流 绿树遮蔽

因瓦古城

感觉就像进入了诗情画意 淳朴自然的农家小院
竹棚下 三五知己 谈笑风生
这不就是向往的生活的场景吗

因瓦古城

只是缅甸菜式依然不十分讨好

因瓦古城

朋友赶着下午的车往蒲甘 提前坐马车出发游览
这样的大庭院 让我不舍得离开
BBG还自个儿跑到树荫下的躺椅自己躺下来说:
“我想睡午觉……”
是啊 这是城市里不曾有的场景
一个庭院 不需要电吹风 不需要空调
不在乎黏糊糊的皮肤
只需一把大葵扇 轻轻地扇动着微风
晒着透过树影不太刺眼的阳光
我愿在这里消磨一个下午
只是假期与旅程这么奢侈
我又如此贪婪地想多拍多走
马车可以让店家直接喊到店里接
价钱当然是固定的 但也与外边自己叫喊的马车相差不远

因瓦古城

再次坐上马车 BBG依然兴奋地指着马叫“Lukcy”
古城游览 已经有基本固定路线 主要串联四个最重要的景点

因瓦古城

第一个点是Yadana Hsimi的佛塔群

因瓦古城

没有事先做太多功课
但这个佛像也在那些攻略游记里似曾相识
露天的佛像 没有佛塔与寺庙的遮蔽
残破斑驳地端坐在大榕树下
身上甚至可见渐渐长着青苔
佛像与建筑不一样
他眉目低垂  脸部的表情依然平静从容
这就是最能表达佛陀经历了多少岁月沧桑后看破红尘的形态

因瓦古城

残垣断壁之间 依然庄严宁静

因瓦古城

佛塔群毁于地震 现已成废墟
记得当时在蒲甘就听马车师傅说过
很多小佛塔毁了就毁了 他们只对大型的佛塔进行修缮
历经400多年的古城 这里有多不被重视?

因瓦古城

探身进佛塔 裸露的红砖摇摇欲坠
端坐在佛塔内的佛像身披金袍
是整个塔保存得最好的物体了

因瓦古城

能够诉说四个世纪历史的莫过于这棵覆盖了整个佛塔群的大榕树了

因瓦古城

在树底凹造型后 准备离开
转身看过去 又见BBG坐在凹凸不平的石头上
原本铺满灰色泥土的双腿变得更脏了

因瓦古城

但依然 我没有第一时间喝止他 也没有打扰他
只是赶紧拉着老公 让他抓拍这一场景

因瓦古城

听着BBG不断切换的语音模式
用着不咸不淡的普通话与小哥哥交流
哥哥自然一句都没听懂
也没有因为我们大人在而变得怯懦
只是看到他温柔的眼神和这位异国的弟弟玩耍着
两人互相拾起树叶 轻挠着耳朵

因瓦古城

不一会儿 哥哥又想尝试抱起BBG
显然身材不是很壮实的他 力气还不太够
甚至乎 很容易就能把BBG摔倒在地 在地上还是凹凸不平的石头
我就这样看着他们玩耍 我好奇自己为什么没有阻止
可 扪心一句 为什么我要阻止呢?
怕脏?怕受伤?还是怕这些照片发出来有其他声音?
我不知道

因瓦古城

这世间没有哪个角色比父母更矛盾了
时而对孩子寄予厚望 时而又害怕这种寄望
时而执拗地坚守自己的立场 时而又用各种育儿观念质疑自己
此时此刻  我能确定的是
旅行不是让我们都换个方式生活吗?
这便是城市里不曾有的童年
想着想着 真的需要离开了
后来我唤着BBG要走 催促的声音又再次在他耳边响起
他依依不舍地说:“我还要和哥哥玩”

因瓦古城

马车继续踏步向前
与蒲甘不同 就是路的两旁不是滚滚黄土
而是令人向往的田园风光

因瓦古城

第二站是Bagaya Kyaung(音译:宝迦雅寺)
以为由柚木修建而成 也称柚木寺
门口要额外收门票 而我们却不知这是几座古城的通票
想着里边乌黑无光 兴趣也不太大便当时没有购买进内

因瓦古城

更吸引我的是两旁的稻田
这只不过是国内农村的场景吗?
有更美更广阔的山间田野 有更清澈的蓝天白云
这 并没有太特别的地方
可虽说国内大片土地如此场景
但总是这么近 那么远
才让我心底如此向往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自给自足 自力更新 回归自然的慢生活
但习惯于城市的便利 果真要下田耕作 我又真能适应吗?
我总是不停地憧憬 又不停地质疑自己
是的 尽管埋怨城市里的拥挤纷扰
但依然离不开 放不下
也只有旅行的时光
让我可以暂时摆脱现实的烦恼 褪去浮躁
一心一意沉浸在旅行散漫的时光
心无旁骛 只为获得片刻的静谧与从容

因瓦古城

师傅告诉我们这里便是因瓦古城的城门
老公便跳下车 给我们拍了这张穿过城门的照片

因瓦古城

第三站 瞭望塔
不知是没有开放还是老公不愿意爬上去
没有太多印象的一个景点

因瓦古城

景点外总是有卖着各种“特产”的小摊档
缅甸翠玉 铁铜古董 应有尽有

因瓦古城

最后一站 Maha Aungmye Bonzan Monastery(音译:马哈昂美寺)

因瓦古城

这里也是曾毁于地震 但却被重新修复

因瓦古城

它是目前因瓦现存的古建筑中规模最大也是最华美的
或许以为因为这样 它在此行4个景点中最后一站

因瓦古城

这里有两层高
尽管有被重建翻新

因瓦古城

但大部分亮黄色都被岁月洗礼而变成黑黄色

因瓦古城

整个寺庙雕刻精美
但曾经繁荣喧嚣的因瓦古城已经走远
曾经的荣耀与纷争也不复存在

因瓦古城

走进塔内 也如多数的寺庙佛塔般 原始无修饰
赤脚地走在黄土地上 也习已为常 不再讲究
双脚已经被阳光 被黄土 被炽热折腾得和当地人靠拢
在好几个景点 看见外国人们好像毫无准备
在寺庙前脱鞋子脱袜子
参观完毕 又不厌其烦地用湿纸巾擦拭双脚
然后重新穿上袜子鞋子 系好被解开的鞋带
下个景点又如此重复
不麻烦 爱折腾
这是植根于内心的整洁优雅 还是对自己苛刻备至?
此时想起了总是被黑的处女座们

因瓦古城

在塔前买了超级巨型的黄金椰子
回程中便被BBG一个人豪吸见底

曼德勒山

赶在日落前来到曼德勒山
与仰光的大金塔一样 需要乘坐电梯才能抵达山顶寺庙

曼德勒山

当然 你也可选择以赤脚攀爬在被烈日炙烤的石阶梯上以示虔诚与自我的修炼

曼德勒山

度娘介绍说 曼德勒之所以叫曼德勒
皆因曼德勒山的存在

曼德勒山

曼德勒山举足轻重的地位可见一斑

曼德勒山

虽然海拔不算高 但已是曼德勒的制高点
山顶逐渐聚满了前来登高看日落的游客

曼德勒山

曼德勒山的寺庙据说是印度教的神庙
四周都被一根根方形的柱子支撑
柱子的雕刻非常精美 在金色的阳光照射下 夺目耀眼

曼德勒山

老公给我拍照的间歇
BBG不知啥时候拿了Gropo的自拍杆 自得其乐
他 总能找到自己的乐子

曼德勒山

清风习习 橙橘色再次占领了整个上空
曼德勒山的日落
对比蒲甘照出的震撼
乌本桥辉映的纯粹
茵莱湖透射的美感
这里显得多么不耀眼

曼德勒

又回到市区晚餐

曼德勒

既然食物不讨好
我们便选择了环境好的园林式设计的餐厅

曼德勒

棉麻国的啤酒 已经不止一次在我们的正餐里出现

曼德勒

烤猪颈肉 算是行程里吃过最不缅甸的菜式了

曼德勒

海虾炒饭 海虾肉一点都吃不出新鲜
在内陆点海鲜 显然就不是明智之选

曼德勒

依然是不太靠谱的缅甸咖哩

曼德勒

蔬菜印度薄饼
记得蔡康永说过:
我吃到的食物,七次好吃,三次难吃
我就用七成的味觉享受美味,三成的味觉忍受苦涩

D7:曼德勒 佛要金装 千年的定格

乌本桥

尽管乌本桥已经记录过它的朝雾与晚霞

乌本桥

但依然不想错过在缅甸每一个日出日落般

乌本桥

原本的薄雾 却在这天变成轻轻的霾

乌本桥

没有了前一天灵动的云彩
没有了前一天令人兴奋的淡紫色

乌本桥

没有对比 就没有伤害
我却说
没有对比 怎知我曾遇见了你的最美

乌本桥

很快 我们便从桥下往桥上走
清晨 不变的 依然是这么有生活气息的乌本桥

乌本桥

一叶轻舟 一位渔翁
在雾气萦绕的湖上 轻撒渔网

乌本桥

让我想起了当年在小东江
跟着两位摄影大师学拍渔翁撒网

乌本桥

但小东江的渔夫已经成了专业的摆拍
乌本桥的今天 我们还没有遇到需要付费摆拍的
但蒲甘、茵莱湖 已经越来越成熟的付费拍照
这一切都是旅游开放 逐步商业化的产物

乌本桥

还有多少这样自然流露的人文景观

敏贡古城

看过乌本桥日出 我们便又来到曼德勒另一个古城
敏贡古城

敏贡古城

第一次穿的“特敏” 边走边掉裙子
抵达古城的第一步便是找了同样卖隆基特敏的店铺寻求穿着的办法
才知道 买回去的特敏都需要另外加工 缝补成大套裙
尽管不在同一间店购买
但热心的老板娘依然耐心地教我如何系好裙子

敏贡古城

昔日的辉煌与繁华
与因瓦古城的第一印象一样
走进了一个悠闲的小村落 这里反而没有因瓦古城般一派田园风光
更多的是零零散散的摊贩

敏贡古城

这里不用租马车 车辆可以随意在里边行走
司机带着我们前往这里的每一个景点
敏贡古城的看点主要有三个 两塔一钟
首先来到的便是传说中的“奶油蛋糕塔”

曼德勒

Hsinbyume Paya(音译:辛比梅宝塔)
据说是缅甸国王孟云为了纪念自己故去的王后而建
整座塔纯白色的外表 有7个半圆的平台
还有层层叠叠的小尖塔
难怪形象地被称为奶油蛋糕塔

敏贡古城

走近奶油蛋糕塔
墙壁洁白无瑕 崭新无比
想必也是刚翻新不久

敏贡古城

据说 这里进入旱季 无可避免地被风吹来的沙尘变得灰黄
但缅甸人民每年都总会不厌其烦地对其翻新
我们才可以见到这样洁白纯净的奶油蛋糕塔

敏贡古城

敏贡古城的第二个景点便是这个敏贡大钟

敏贡古城

大钟孤独地坐落在小寺庙里
原来当时国王是想把它挂在佛塔内
但佛塔未建成 只能另建寺庙将其挂起来
经查才知道 它还有世界之最的头衔
是世界上最沉却尚在使用的大钟

敏贡古城

天气酷热难耐 还没到正午 已经把人蒸烤得炽热
腌制过的水果在这种天气更能储存

敏贡古城

敏贡古城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个景点便是敏贡佛塔

敏贡古城

缅甸国王曾经雄心勃勃想建造世界第一的佛塔

敏贡古城

只是事与愿违
原本打算建造三层高的佛塔
最终只建造第一层国王便龙驭上宾

敏贡古城

国王死后不久 两年内发生多次地震 工程被迫中止

敏贡古城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便是有多道裂痕的烂尾工程——巨大塔基

敏贡古城

从佛塔右边的步道可以登塔而上
透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
高温肆虐 火球般的太阳把黄土地蒸烤得让人透不过气
看着滚烫的阶梯 需要赤脚才能拾级而上
此时的我已经在此止住脚步
但BBG一下子就冲了上去

敏贡古城

这时也只有爸爸的陪伴了
塔上除了遍地随意插在砖缝间的香火
也没有什么值得留影的地方

敏贡古城

在门前的小店看中了冰箱贴 但价钱并不合适
我们便自顾自地随意闲逛 突然发现老板娘出现在我们面前
很腼腆 温柔的声音在售卖着
我说一会儿我再到店里看看
她又默默地跟在我身后 没有打扰 也没有刻意

敏贡古城

等着爸爸和BBG下来 我们便一同前往小店挑选冰箱贴

敏贡古城

BBG将一直带在身上的芒果糖给了小妹妹
小妹妹用力撕开包装纸便吮吸起来

敏贡古城

这样懵懂 纯真 清澈的眼神总是打动着我
但 却鲜有见到非常活泼 外向 并冲着游客露齿笑的
心里总不自觉地比较那时的锡兰微笑

敏贡古城

敏贡古城还有很多牛车

敏贡古城

走出敏贡佛塔 还见到面前一块巨大的石头
但好像又像一只只有尾巴的野兽
原来这个是镇守着佛塔的 类似我们石狮的动物
可是 现在上半身及头部已经不见了踪影
只残存了尾部

敏贡古城

再往前走便见到伊洛瓦底江上的码头
游客前往敏贡古城一般还是要通过坐船抵达

实皆古城

继续驱车前往曼德勒的另一个古城 实皆古城
在路上偶遇一学校
马上跟师傅说稍停一下

实皆古城

学校大门敞开着 我们步入学校
原来正是课间时间
只见身穿粉红色外衣的小尼姑们欢快地玩着橡皮筋
天真无邪的笑容挂满在她们脸上
孩子们的声音响彻天空

曼德勒

BBG自然而然也融在里边与姐姐玩在一起

实皆古城

校内唯一的小卖部也是聚满小尼姑们
细心观察 还看见我们的喜羊羊LOGO在各种零食上

实皆古城

往内里走 见到一大班小朋友围在棚内
才知道 这里并不仅仅是小尼姑的学校
还是与小僧侣在一起混合学习的学校

实皆古城

里三层 外三层 把整个搭建的小舞台都挤满了一个个小平头

实皆古城

我和老公都走到侧面 相机对着孩子们
而却没有人因为我们这些“外来人”而引起注意
更没有因为相机对准他们而把眼睛转过来看向我们

曼德勒

他们只看向一个方向 目不转睛 全神贯注
只有当BBG冲在前边 身体挡住了大家的视线
此刻 大家急了
BBG被哥哥们按压着坐下
而他 努力地将自己的身体和头部向后仰

实皆古城

我也好奇了
究竟是什么让大家这么目标一致 纹丝不动

实皆古城

原来这样浩瀚而沉迷的场面来自于那一台正在播放《猫和老鼠》的电视机

实皆古城

当然 电视并不是唯一课间的娱乐项目

实皆古城

就在舞台的旁边 转身便见稍大一点的哥哥正在阅读书籍

实皆古城

大哥哥僧侣看见我们在拍照 并没有像在千人僧饭见到的僧侣般神色默然
也没有像多数僧侣那样腼腆不语
还是大方地流露出灿烂的笑容

实皆古城

学校里的每一个画面都有点儿出乎想象
他们自由 欢快 无拘 无束

实皆古城

无论在哪里都能看到他们放松的表情与笑容

实皆古城

或许是我的思想太狭隘
认为我在“千人僧饭”就是对所有僧侣的认知
认为他们要“修炼”  要“苦行”
不苟言笑 保持平和静心

实皆古城

但在这里 就如普通的学校一样
除了他们被剃平的头发
除了他们身上衣服的标识

实皆古城

一切孩子身上应有的天真 快乐 无忧
都能在这里感受到
他们 也只是个孩子

实皆古城

再次走出大门 我忍不住说和孩子们合照
一张张眉清目秀的面容 没有粉饰 也无关铅华

实皆古城

笑容里只有淡雅无邪

曼德勒

临走前 我和BBG把身上剩余的芒果糖给了她们
孩子们都跟着我们冲出校门
后来我发了这张上朋友圈
很多人都疑惑 “群众演员们”怎么都这么配合?
却不知那么的自然而然

实皆古城

其中一个孩子还追了出来
然后轻轻地递给我手上的鲜花

实皆古城

攻略里总告诫 不要习惯送礼物给贫困的孩子
因为渐渐 孩子们会主动向游客索要礼物
在这里 我从来没有此番担心与想法
谈不上布施 只是微不足道的给予
而回报给你的却是人与人之间最简单的善意
没有掺杂半分欲望杂念
一切 只有穿透世俗的阻挡
直达人的内心深

实皆古城

依依不舍继续前行至实皆古城

实皆古城

Soon U Pon Nya Shin Paya(音译:松乌篷那信宝塔)
便位于实皆山的最高处

实皆古城

整个实皆古城依实皆山而建
站在松乌篷那信宝塔前远远望去 星罗棋布的佛塔掩映在绿色丛林里

实皆古城

沿着售卖各式纪念品的长廊来到U MinThonze Pagoda(音译:乌敏东色寺)

实皆古城

寺庙本身并不出名 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来历
甚至乎 搜实皆古城信息时更多的是我们没有前往的“乳塔”
但这里的月牙形的长廊与内藏的45尊佛像
令人过目不忘
甚至乎 当在松乌篷那信宝塔游览时看到这45尊佛像的照片
已经令我心生好奇 还问当地人 此塔在何方

实皆古城

终于走在月牙长廊前
45尊佛像整齐排列
依着翠绿色的墙壁而盘坐

实皆古城

每座佛像皆低首肃容 神态形似
头顶七彩光环 盘膝垂手托花

曼德勒

与佛像正对有30个装饰精美的窟拱门 与外部相通
寺名中的“U MIN”便是洞穴的意思
“Thonze”则是30的意思
故又名“30窟”

实皆古城

但并不是每个窟门都打开 有些用栅栏门紧闭

实皆古城

佛塔外的长椅子与内部的色泽互相辉映
翠绿色的椅子镶嵌着彩色的砖块

实皆古城

不知道 还未对外开放旅游的缅甸 是否会定期对佛塔寺庙进行翻新
还是 开放旅游业后 才有更多的资金奉献给佛塔寺庙
至少 在曼德勒的三个古城里
也只有因瓦古城 依然以最原始的面貌呈现于世人
在葱郁的热带田园里 任时光打磨

实皆古城

从寺庙出来 眼前一辆从车厢到车顶到车侧
满满地载着人 把我一下子看呆了

实皆古城

中午 同样地让白发老人推荐我们餐厅
这里面全坐满了老外的旅行团

实皆古城

每次看到老公很用心地拍菜式
我也想很用心地想写点什么
但是 我也只能捎上一句
如图所示

实皆古城

这里的环境还是不错的
尽管地面有点坑坑洼洼 凳子摇摇晃晃
不时还要打前来凑热闹的小苍蝇

实皆古城

最大的特色莫过于装白米饭用的是金色的钵

马哈木尼佛塔

Mahamuni Paya (音译:马哈木尼佛塔)
这里与千人僧饭一样 长长的塔名称并不能让人一下子记住
但是说可以贴金的佛塔  一定不会陌生

马哈木尼佛塔

这里 有高达3.9米高的青铜坐佛
相传是佛祖亲自开光 见佛像如见如来
但真正被神化是由于一场大火几乎烧毁了曼德勒城
佛像却奇迹般地幸存
正对着佛祖铜像的廊道内 跪满了前来膜拜的女人们
在重男轻女的世界里
佛祖的高台上下 并不允许女人靠近
女信徒只能远距离上供、朝拜和祈福

马哈木尼佛塔

虔诚的佛教徒们大都过着节衣缩食、安贫乐道的生活
因为虔诚的佛教徒们相信
只有通过行善、布施、向佛祖敬献黄金
来世才能获得重生
有句古话:佛要金装
果然 在信徒世世代代的贴金运动中
原本青铜色的大佛 早已看不出本色
不仅全身上下金光灿灿 而且身上也长起了各种小疙瘩

马哈木尼佛塔

这里比起其他佛塔 着装都要更为严格
除了不给背背包进内 男子也不能穿着短裤进内
老公之前买的隆基终于派上用场
带着BBG进入贴金区域
将薄如蝉衣的金箔轻轻地贴在佛像身上

马哈木尼佛塔

走出佛塔 才看到这座佛寺的外表

马哈木尼佛塔

作为女子 也许只有在佛像外敲钟才能真切感受其中

曼德勒皇宫

在曼德勒最后的一个景点 莫过于它的皇宫
离我们入住的酒店不远 却是最后一站游览
它位于曼德勒古城的正中央
四周由宽宽的护城河护着

曼德勒皇宫

皇宫由缅甸特有的树种柚木建成

曼德勒皇宫

所有的宫殿都是以红色为主 房角房檐镶有金色的雕刻

曼德勒皇宫

这里并不算大 繁盛与奢华程度也根本无法与我们的故宫相提并论
连游客也罕至 相比故宫的人声鼎沸 这里透着几分寂寥与落寞

曼德勒皇宫

尽管柚木不易开裂 也耐腐蚀
但依然抵不过岁月的打磨

曼德勒皇宫

曼德勒皇宫 一个承载历史的地方
对比一行游览的佛塔佛像
这里并不奢华富丽

曼德勒皇宫

在皇宫角上的瞭望塔
登上旋转楼梯

曼德勒皇宫

整个皇宫建筑群尽收眼底

曼德勒皇宫

这并非皇宫的原始建筑 那早已在二战时期全部被摧毁

曼德勒

一天的行程已经结束
但逛菜市场的愿望依然萦绕心头
与白头老人沟通 可否带我们去市场逛逛
他一直以为我们去超市 需要购买什么东西
我强调我想去的是当地人的市场
他把我们带来这里的时候 还将信半疑 怕把我们带错地方
是啊 又有多少游客 为了逛菜市场而来

曼德勒

但 我就喜欢这里的接地气
这里的生活气息
颜色缤纷的蔬果里总会发现些不同之处

曼德勒

长相奇特的番茄

曼德勒

菜市场中无处不见的生活味 简单而又平实

曼德勒

一举手一投足
摆在地摊上的 小店铺里的
没有华丽 没有浮夸 没有包装
所有都是生活最本真的一面

曼德勒

虽然国籍不同 民族不同
但进入菜市场一刻 大妈的一个笑容
回归平凡生活本色的温暖总是涌上心头
他们虽为生活奔波 年复一年
但安然都写在脸上
没有战争 动乱
百姓安居乐业
哪怕辛苦奔波
也是他们最大的快乐

曼德勒皇宫

在车窗里看着落日余晖
老公问白头老人 是否可以停车拍照片
车辆就停在马路旁 老公冲至护城河边拍下这一幕

曼德勒皇宫

清风醉晚霞
行程里追逐了多少个日出日落 但为什么依然会被这一幕所触动呢?

曼德勒

最后 白发老人和司机把我们送到晚餐的地方
环境不怎么样 餐牌价格也不便宜
起身走到隔壁这家园林式的餐厅

曼德勒

BBG也在这餐饭掉了大门牙
而且再也找不到了
是吞进肚子里 还是掉到饭菜内
也就让它留在缅甸作为记忆吧

又是一夜大巴
白发老人依然尽职尽责地晚饭后于酒店接我们
晚9点驱车前往茵莱湖

D8:1月31日 茵莱湖 惬意明媚游茵莱

茵莱湖

早上5点多抵达茵莱湖 准确来说 是抵达娘水镇
拉着行李箱走了几分钟就找到我们入住的民宿
民宿还未能check-in 在公用的洗手间简单洗漱
前台的位置很小 刚好也有3个韩国男人在等待入住
他们向老板要了滚烫的热水 在小桌子上吃起泡面
而我们吃着大巴上留着的蛋糕点心作为这天的早餐
直接在前台预订了茵莱湖的包船一日游
一夜的舟居劳顿丝毫不减我们追逐每一个日出的雄心
从酒店要步行一段路才抵达码头
码头早已排满了细长的船只
茵莱湖上 没有道路 没有汽车
这成了唯一的交通工具

茵莱湖

小小的船只在马达驱动下 疾风飞驰
马达的轰鸣声一点都不小
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茵莱湖

湖水也被卷起巨大的浪花
水花与寒风一起划过脸庞
船上备了薄毯子
我用力地用毛毯包裹着身体
这里体感气温比前边任一个追逐日出的清晨都要寒冷
而对于我们 尤其兴奋无比
如果说万塔林中看日出是缅甸景观的代表
那么 湖上看日出又是另一番颠覆性的印象体验

茵莱湖

天空开始泛着鱼肚白
波平如镜的水面被一只只划过的小船打破沉寂
单脚渔夫已经出来觅“游客”

茵莱湖

不光是做着各样的动作索求小费
还会主动划到游客面前 展示单脚打捞的湖鱼

茵莱湖

的确 单脚渔夫已经成为茵莱湖一道独特的景观
甚至乎 已是茵莱湖不可分割的标志

茵莱湖

他们金鸡独立在小小的船只上

茵莱湖

一只脚站在船头的甲板上
另一只脚悬空并缠绕着船桨划船
如同灵巧的手一样掌控着方向
随着船桨的摇动
小船前进后退左右移动都在船夫的掌控中游刃自如
这样 他么就可以 腾出的双手
或收放渔网 或扣下捕鱼的竹笼

茵莱湖

一个人在船上作业 行船捕鱼两不误

茵莱湖

而辨别他们是真正保留传统技艺捕鱼生存
或是于游客前表演赚钱的

茵莱湖

看手上拿的是渔网还是竹笼便可知

茵莱湖

头戴竹笠的渔夫都会将船静候水上
每逢游客临近
他们便会老练地将漏斗型的竹篮高高举起

茵莱湖

动作夸张 却能完美地保持着平衡 一直维持姿势不变

茵莱湖

游客拍摄完毕 便会飞快地划过来索要小费

茵莱湖

这是在缅甸行走至今
最商业化 最大胆索要小费的地方

茵莱湖

远山如黛 云层里开始透着烁烁的金光

茵莱湖

渔夫十分卖力
变换各种动作 组成湖上的双人杂技团

茵莱湖

太阳在轻舒漫卷朵朵白云的迎接中
在层峦叠嶂中露出了金灿灿的脸庞

茵莱湖

初升的阳光耀眼而不刺眼

茵莱湖

但却极具穿透性,还那么迷人

茵莱湖

老公让其中一个渔夫靠近
并透过竹篮捕捉另一渔夫在湖上“翩翩起舞”的画面

茵莱湖

慢慢地,蔚蓝的天空添了一片金色的霞光

茵莱湖

缕缕金光射在渔夫的身上
令人沉醉的画面就这么悄然而至

茵莱湖

有时在想 不带相机有不带相机的好处
我可以就静静地坐在那里 大脑放空地只用双眼去感受日出的每分每秒
而不是脑袋里时时刻刻想着快门、光圈、构图 如何呈现美丽的画面

茵莱湖

但若不是老公的专注与专业 又如何将眼前的美景一一记录
呈现一张张超乎眼前所见的照片
或许 光操心熊孩儿随时掉下水 已经够我忙的了

茵莱湖

太阳升得更高了 天空也越发湛蓝深邃
渔夫又再次合体 在不同的光影中努力演出

茵莱湖

表演完毕,演员到了要片酬的时候了
原本1000元缅甸币的 也就地涨价 要求2000元/人
在没有零钱的情况下 最后3000元/2人结束表演

茵莱湖

我光是沉醉于天空的云朵 已经够应接不暇了

茵莱湖

云朵丝丝缕缕地在天空漂浮着
内心的空间也随着视线延伸而得到舒展
没有佛塔的陪衬 没有热气球的点缀
天地间  大美不言

茵莱湖

怀抱着愉快的心情继续前行

茵莱湖

海鸥在青蓝色的天空里翱翔
这里一切的自然生态 令人全身心 每一寸肌肤 每一个呼吸都那么放松 自由

茵莱湖

感觉只看了个日出 就已经看过整个茵莱湖的所有
日出 单脚渔夫 海鸥 浮萍 芦苇
不需要再前往哪里 喜悦之情感觉已经足够填满整个内心
但今天真正要游览的景点现在才开始
Floating Market 也是茵莱湖的特色
还未到真正的Market
便有售卖各种银器饰品的船只靠近过来
船夫会轻轻告诉我们 这些都是赝品
真正上好的银器他会带我们前往

茵莱湖

一艘艘细长的船只紧靠着停在水屋前
茵莱湖上 只有这样的水道、船、浮岛和水上人家

茵莱湖

水屋里有制作银器原始的工具
这里更多是人工打磨的
小小的橱窗银器饰品不算多 但看了一下价格
都是美元标价 已经不止是船只上售卖小玩意的多少倍
简单晃荡了一下 我们就示意还是去集市吧

茵莱湖

这里也称五日市场
就是每个村落 轮流坐庄 承办市场 每次持续五日

茵莱湖

刚开始进入时 以为仅仅是对游客售卖纪念品而已
而且随便问了一下价格 已经不再是蒲甘、曼德勒那般可爱
他们每个店铺都有张写着美元、缅币价格表
若你相中哪个物品 他们便拿出价格表 随便一指
那种漫天叫价与随意 令我有点儿吃惊
他们好像都试探着各位游客的购买能力
你也可以大胆还价

茵莱湖

但令我更感兴趣的还是最市井的 售卖各种鱼肉类 、农货品的摊档
这样的摊档市集完全满足在蒲甘的遗憾

茵莱湖

茵莱湖 自然而然售卖最多的是来自于天然的馈赠
各种叫得上名称 或叫不上名称的鱼类都有

茵莱湖

想必大多数游客都不喜欢一边看着精美的纪念品
一边嗅着各种生肉、鱼腥味

茵莱湖

所以走到里边 很明显看到它们的分区

茵莱湖

当地的芝麻糖与花生糖
老公在拍照之余 还不忘帮衬一番
现场熬煮 拿到手还是热乎乎的

茵莱湖

这里的地摊档不知是否开在了游客区
各位挡住也比之前见过市集要热情

茵莱湖

琳琅满目 彩色鲜艳的水果就这样摊放在地上
一点都不觉得突兀
一切都这么市井、生活

茵莱湖

但我喜欢这里更多的是 当地人的热情 简单 朴实
记得在茵莱湖最后一个晚上又重遇老公的朋友
他们刚从蒲甘回来 大家交流着对缅甸的看法
他两夫妇不约而同地说 感觉缅甸的人民不太淳朴了
与他们之前在尼泊尔 同样的宗教国家相比差远了

茵莱湖

我和老公当时都愕然了 虽然我们都没有到过尼泊尔 不能与之比较
但很焦急地想知道答案 便反问:为什么这么认为?
他们说:感觉拍当地人 很多都避镜头的 就算能拍都面无表情 甚至会向你要钱

茵莱湖

我们说:除了刚刚早上的表演秀 真的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镜头下每一个当地人 都没有刻意避镜头
相反 他们用最和蔼可亲的笑容面对我们
老公当时还跟我探讨
去过的旅途中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锡兰的微笑”
这次让他再重拾这种感觉
当时 我还着急地反驳着
“不一样,不一样!”

茵莱湖

“斯里兰卡人民那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幸福感
他们因为自己是斯里兰卡人而感到幸福  他们无忧无虑 开心快乐得简单 纯粹
而缅甸人民更多的是内心的安定 无论世事变迁  他们无欲无求
依然保持最平和的心境
是简单的开心 简单的快乐 更多的安然与平和”
老公连忙点头:对对对,就是这种感觉
是啊 微笑依然是脸上嘴角上扬 甚至乎咧嘴露齿
不约而同的对比
但那种细微的差别 也只有用心感受才能体会出来吧

茵莱湖

或许 是因为我们带着小孩的缘故吧
在这里 我们更多能感受到的
还有就是当地人对孩子的喜爱 宽容
BBG总是那样顽皮 没有克制
好奇心总是阻止不了他的行动
看着那些在天朝国早已不用的杆称
直接就跨过摆满地上的杂货
撸起袖子便去实践起来
我还未来得及把他拉住 好好教育他应表现出的“教养”
当地人已经开怀地轻轻扶着一边的称子 为他递上铁称坨
然后总是目光带着温柔 注视着BBG
只要有BBG与当地人同框的画面 我便凝望很久
感动这些人与人之间的亲近
那种无距离感 那种友爱 那种亲和
都是人间最美的情感
说真 陌生人之间何曾有这样的体会
甚至所谓的亲朋好友 也不过是客气的套路

茵莱湖

老公已经开始生气与不耐烦了 因为BBG沉醉于各种称砣
每转换一个摊档 他便跟着去探讨不同的称砣
而我也只能开始拉锯战
一边拉着BBG不要进入别人的摊档 一边苦口婆心告诉他这样无礼貌
旅行 是最好的教养
但此时此刻 我也迷惑了 究竟什么是教养
我们不断地注重优雅教育 不打扰别人 不麻烦别人
告诉他应有的自制力而不断克制他内里对世界的好奇心

茵莱湖

但却忘记了 旅行是告诉他 世界有各种各样的人以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居住在每一个国度
什么是对的 什么是不对的
你与世界是如何相处 如何对话
应该你去真切感受 而不是大人们强加的“道德绑架”
在这里 我希望你感受到的是人间的善意友爱
这些比不打扰更重要

茵莱湖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去过100个以上的国家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第一个出来的答案就令我印象深刻
“懂得了这世界上没有所谓天然正确和绝对政治正确
能够接受别人有不同的三观以及其衍生出来的思考方式
旅行最大的益处,就是可以换位思考,可以中立包容地看问题”
在这个充满偏见、不理解
甚至一言不合就恶语相向的时代
能够接受别人有不同的三观、不同的活法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而且他会变得会思考 知道自己应该选择什么的方式而活
因为 他会知道 生命会有很多不同的活法
不会只听命于一个声音 不会只认为眼前或者被灌输的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他可以自主地拥有一个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尊严、有自己的追求的人生

茵莱湖

第二个景点 就来到长颈族人在这里工作的小店
长颈族主要居住在缅甸边界与泰国北部
在蒲甘的店铺已经见过这奇特的种族

茵莱湖

而在茵莱湖 一共有20名长颈族妇女在这里工作
这小店就有4名

茵莱湖

她们在这里织布谋生
同时又与游客合照而赚取小费

茵莱湖

继续前往下个景点 Indein Village(音译:茵汀村或茵黛村)
租船的时候 店家会询问是否需要前往茵汀村
因为茵汀村位于离码头最远处
如果前往 费用需额外加收的
我们的船就在一片又一片浮岛农田和一座座高脚屋间航行
就好比在陆地上走大街穿小巷
犹如迷宫般的水域
船夫根本不需要任何的指示牌
以此谋生的他们 早已对这里了如指掌

茵莱湖

长达半小时的航行 无时无刻都能找到自己乐子的BBG当然也不会空闲
他小手放在被飞驰小船溅起的水花 轻轻地拨动着
水花溅到脸上 他就咔咔大笑 乐此不疲 不断地重复
刚掉大门牙的他 并不会因为“漏风”而感到不习惯
又或者镜头对着他 他也没有丝毫害臊
只管在自己的世界里开怀大笑 自得其乐

茵汀村

经过将近大半小时的航行 船夫把船停靠在茵汀的码头上 我们便自由游览
他 并没有告诉我们这里主要看什么 有什么看
甚至乎 不看攻略 我们差点错过些什么
接近中午 天气也越来越炎热了
顶着头顶的火球 寻找在这里的可看之处
经过一所小学 门半掩着
我们总是看人文比看寺庙来得更大的兴趣

茵汀村

小朋友们对BBG这个外来不速之客新奇得不得了
大家得目光都跟着BBG的出出入入转移

茵汀村

这里的课室比在曼德勒见到的学校简陋得多
只是用竹席搭建

茵汀村

不一会儿 老师进入课室
尊师重道不仅仅是中华传统的礼仪 在这里也一样
所有同学见老师进入教室 便回到座位 集体站立
齐整透亮的声音响彻课室

茵汀村

BBG在课室外荡着秋千
只是 照片过后 便整个人摔倒黄土地上 膝盖立即破损流血
这样的跌跌碰碰 他也早已习以为常 灰尘沾满了整件衣服裤子
他的天性从来不需要解放 而是那么自然而然地释放

茵汀村

窗户里透过小孩忧郁的眼神
或者 忧郁 是多么不合适的用语
或者 他只是对外边自由自在的玩乐所憧憬吧
人 又岂能为所欲为呢
总有一天 他们明白
课室里朗朗的读书声才是他们谋生的出路

茵汀村

茵汀村最大的一处遗址是Shwe Indein Pagoda(音译:瑞茵汀寺)

茵汀村

哪里有名 哪里就聚集大量的当地人民兜售纪念品 工艺品
他们还特别热心说给我试试款式

茵汀村

如果带着相机要先付拍照费
进入寺庙前 要走过长达 我也不知多少米的长廊

茵汀村

走了好几次 也以为自己走错路
因为这个纪念品长廊实在有点长

茵汀村

终于见到寺庙群
原来瑞茵汀寺不仅仅是一座寺庙

茵汀村

而是由1000多座佛塔组成的塔林

茵汀村

这里的塔林是集中的
而是由1000多座佛塔组成

茵汀村

这里的佛塔种类众多
聚集在一起缤纷夺目

茵汀村

有泥土制成的
有表面镀金的

茵汀村

有些残破不堪 也有些光鲜如新

茵汀村

在无人机的视觉下 便可清晰可见
据说 这些佛塔都是依赖着赞助与捐款修复的
但并不是所有佛塔都按照原貌修复
如同蒲甘的佛塔一样
出资者总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建造

茵汀村

这里的赞助者同样
依照自己的喜欢
将原有的佛塔全然改变
这是破坏文物还是令文物绽放新的光彩?
但 可以肯定的是
这样才成就瑞茵汀寺独一无二的景观

茵汀村

老公放着无人机 我便携着相机走走拍拍
小婴儿并不会走路 但还是热衷于她这个年纪该做的事
就是爬行
从小布垫上爬着爬着 一直爬出了坑坑洼洼 带着各种小碎石的地面
小婴儿有时会轻轻举起一只小手
很容易就看到肉乎乎的小手掌上 被印到深浅不一的凹痕
深爱着孩子的母亲 没有刻意阻止她 也没有用什么特殊的工具去保护她
就放手让她不断地爬 只是用温柔的目光注视着她
我没有拍到 但我记得这样的场景

茵莱湖

从茵汀村出来 已经快一点钟了
船夫把我们带到午饭的地方

茵莱湖

那也是依水而建的木屋
上边早已坐满一眼就能识别出游客的客人们

茵莱湖

这里上菜极慢
但胜在环境好 趁着等上菜的时间
我写着早已买好的明信片

茵莱湖

老公不吃鱼 但在茵莱湖我还是想品尝一下得天独厚的味道
但做法依然没有把鱼的鲜味带出
在缅甸的每一餐 吃环境多于吃味道

茵莱湖

午饭后 继续马不停蹄跑景点
与其说 跑景点 倒不如说跑购物点
只是这些购物点我们愿意去参观
因为它保留最原始也最特色的工艺

茵莱湖

莲梗纺丝制成的布料就是其中之一
在之前的茵汀村已经见到有所售卖
但这里可以亲眼目睹它的制作工艺
莲梗纺丝 顾名思义便是从莲梗中提取丝线纤维 纺织成布料衣物
茵莱湖盛产莲花 但只有一种叫Padonmar的红莲才能用来做纺纱
他们将莲花梗割成一小段 再用小刀轻轻一刮 从中抽出细丝
然后在木头矮几上 轻轻一搓 才成一条细线

茵莱湖

然后再将莲花丝加水再次揉成细线

茵莱湖

用天然的染色料将其上色 再卷成线筒

茵莱湖

最后套进纺织机里编织衣服
脚踩着踏板 手舞着织梭
有节奏地发出啪哒啪哒的声响
颜色鲜艳的线条 就这样交织出一块布满图案的布匹
一米布抽万根茎 而且过程如此繁复
花纹复杂的 要长达两周才能做出一件衣服
据说做出来的衣服冬暖夏凉
物以稀为贵 一条普通的莲丝巾 也至少五六十美元
但他们没有强买强卖
倒像是打开了外界对茵莱湖日常生活和传统特色手工艺的窗口
让更多人认识茵莱湖
尤其在这个匠人缺失的年代 能这样参与一件手工艺品经由双手打磨
而且是茵莱湖专属的气息
桨声船影 机杼声声

茵莱湖

船只慢慢从狭窄的河道又再次开到宽广的湖面
下午的茵莱湖在清澈的蓝天辉映下 也变得碧蓝荡漾 蓄着幽微润泽的光亮

茵莱湖

游客向湖中洒了喂食的东西
海鸥全部聚在小船上空 蔚为壮观
我们问了船夫 他说在前面的寺庙里可以买得到

茵莱湖

船只又停在了茵莱湖最大的寺庙
Phaung Daw Oo Pagoda(彭都奥寺)
这里又叫五佛寺 也可以贴近 只是被贴得像五个金葫芦 难辨佛像真容了
对于孩子 喂白鸽的乐趣比看佛像贴金箔更感兴趣
买了喂养白鸽的谷物
我们还以为这也是喂海鸥的
后来船夫带我们买了黄色脆脆的炸物零食

茵莱湖

想不到 这才是海鸥中意
我们将炸物洒向湖面
不一会儿便将海鸥吸引过来

茵莱湖

海鸥轻轻地碰触着水面
用尖尖的嘴巴快速又准确地将食物叼在嘴里

茵莱湖

然后又飞离水面 咀嚼着刚才叼在嘴里的食物
然后又再次碰触水面 继续重复

茵莱湖

它们成群结队
追随着我们的船只 上下翻飞

茵莱湖

时而又在头顶盘旋

茵莱湖

泛着金光的湖面就像五线谱
跳跃飞翔的海鸥就像是跳动的音符
它们演奏着一首自然最和谐的赞歌

茵莱湖

不一会儿 船只又驶到了大名鼎鼎的跳猫寺Nga Phe Kyaung
也是除日落以外最后一个景点

茵莱湖

远远望去
木式结构的寺庙矗立在水面

茵莱湖

到达跳猫寺 太阳已西斜 阳光也开始变得柔和起来

茵莱湖

进入寺庙内 没有见到传说中的猫咪
也没有金碧辉煌的装饰 只有木地板木建筑
没有如云的信众 也没有香烟萦绕
相比其他寺庙 这里更古朴宁静

茵莱湖

接近夕阳时分 又见集体打扫的场景

茵莱湖

终于在寺庙外的小长廊见到懒洋洋的猫咪
跳猫寺的名气来自于一群生活在这儿会跳圈的小猫
据说 在很多年前 寺庙里的一位老僧人在参悟佛法的时候
身边的小猫忽然跃起给了他灵感
于是 老僧人开始训练寺庙里的小猫跳塑圈
当时有20多只 后来训练成20多只小猫整齐列队依次跳圈
从此 跳猫寺的名气开始声名远扬

茵莱湖

只是 现在不知是否猫的年事也已高
还是我们来的时间不对
看不到猫跳跃的场景
只有悠闲慵懒
忙于打扫的BBG比它们更活跃 也更忙碌

茵莱湖

依然不错过茵莱湖的日落时分
回到开阔的湖面 静候夕阳西下

茵莱湖

太阳越降越低 在湖上洒满了碎金
已经有很多单脚渔夫在捕鱼了
船夫如早上等待日出时分一样
非常识趣地将马达关闭
船悠悠地停在湖面上
船夫也放下手中的木浆 坐了下来
任微风吹动船身轻轻摆动
这一刻 也只有静静的等待了

茵莱湖

不管日出日落 他们世世代代生存在这里
捕鱼谋生

茵莱湖

伴着夕照 老公又开始放飞无人机

茵莱湖

从天空往下俯瞰
大片的浮萍和湖里的水藻聚集成片
乍看以为这里是浮岛

茵莱湖

因为湖上的居民会利用这些浮萍、水草、藤蔓
上边覆盖湖泥 然后在上边造出大片农田 栽种着蔬菜瓜果
自给自足

茵莱湖

我们就在这样不是农田却被水藻环绕的湖上
欣赏着落日余晖  享受着此刻这么朴素 浪漫

茵莱湖

越来越喜欢日落时那短短的依旧光亮的时光

茵莱湖

尽管太阳很快躲在群山背后
但借着余光 依然能看清茵莱湖 宁静的画面
吹在身上的风 开始变得凉爽 甚至清凉
周围越发安静
而心中的颜色如天空一样
还是那样散着黄光 那样明亮 七彩

娘水镇

回到娘水镇
店铺飘来了香喷喷的烧烤味

娘水镇

一串串新鲜的烤鱼在烤网、盘子里
他们喜欢烤得焦脆 这样才表示鱼熟了

娘水镇

玉米焙烤散发的香气 老远已经闻到了
飘散的炊烟萦绕在略带寒意的空气中
炭火被烧得通红 不时还会飘出炭絮
BBG目不转睛地看着烧香的玉米
好几次 巴不得直接拿起还未烤好的玉米往嘴里塞

娘水镇

晚餐也是看着推荐找到的

娘水镇

橘黄色柔和的灯光把原木建造的房子照得特别舒服温馨

娘水镇

里边长长的餐桌原来早已被预留
想着应该也是外国的旅行团
因为在这个旅程已经不止一次去了被预订长桌旅行团的餐厅
这些“团餐”和我们国内旅行团安排的大抵不一样
外国团队安排的团餐总是出现在热门的推荐

娘水镇

我们选了室外的一张桌子用餐
晚上尽管蚊子有点多
但是吹着凉风 听着音乐
甚是惬意

娘水镇

这家餐厅的咖哩
也是除了蒲甘素食餐厅外 最满意的一家了
椰子味不浓不淡 带着些许的香草味
再配上为数不多见的椰子饭

娘水镇

尽管老公不吃鱼 但是茵莱湖我还是热衷于尝试
油炸的做法并不能带出鱼的鲜味

娘水镇

酸酸甜甜的青木瓜沙拉
这本是泰国的菜式 但因为邻近泰国
味道也略相似 但相对于泰国的酸辣 这个味道相对更清淡一点

水瓶座旅馆

终于入住我们的民宿
大红花的毛毯 细心折叠的毛巾
有种温馨又暖暖的感觉
只是我们原本预订的是大床房
打电话给前台 房间已经安排满了
只能将两张床移动合并
家庭式的旅馆 人手并不够
两个小女孩上到房间
娇弱的身体 根本无法移动
我们也只能协助着帮忙了

D9: 2月1日 娘水镇 爱的骑行在娘水

水瓶座旅馆

迎来了在茵莱湖第二个 也是最后一个早晨
从阳台看出去 天空中孤独地飘着一个热气球
是旅游项目?但为什么只有孤伶伶一只?!

水瓶座旅馆

前一天的早出晚归 家庭民宿型的旅馆
它的模样 也只有早上才能一探清楚

水瓶座旅馆

花园不算大 甚至可以说 很小 几乎走几步就能到大门

水瓶座旅馆

但园林式的布局错落有致

水瓶座旅馆

绿树与花草掩映  隐隐约约透析在阳光的光彩之中
正是在网上看过这样曼妙的画面 吸引我们立马预订

水瓶座旅馆

在绿树环绕的黄色小秋千小椅子上

水瓶座旅馆

在繁花簇拥的环境中
伴着清风晨曦
聆听着飒飒的树叶声与鸟鸣声
嗅着花草在晨露中特有的香气
除了早餐有点单一 这里一切都令人心旷神怡

娘水镇

前一天 一整天都在湖上 朝出暮归
现在才有时间 好好看看这个小镇
这里气温不高 但阳光却非常炽热
从旅馆步出 映入眼帘的满是鲜艳的三角梅

娘水镇

镇上有两座比较著名的寺庙
Yadana Man Aung Paya(亚达纳曼昂寺)与Shwe Yaungwe Kyaung(瑞耶瓦寺)
看回图片 我甚至已经忘记这是哪一座了
但知道 这正是与我们旅馆只有咫尺之遥

娘水镇

娘水镇最好的游览方式当然是自行车
门前租借自行车的店铺几乎已经租满了
只剩下两台山地车
因为要载着孩子 店主专门找来了后座架 尝试帮我们固定
但因为在山地车上 安全性不足
店主见我们在那里犹豫着 便热心地指引了我们来到隔壁街上的一家自行车店
让我们看看是否有其他自行车可以租赁
可这间甚至连外置的儿童座位都没有
店主慷慨地拿出他家小孩专属的自行车
BBG开心地试踩 只可惜车子有点不灵光

娘水镇

最后 就这样伏在爸爸的后背
缅甸 也是各种交通工具的体验

娘水镇

第一时间 我还是直奔镇上的市集
Mingala市场

娘水镇

我依然怀揣着BBG捣乱的担忧 却又欣喜地见到他与当地人民的融合
他还是毫不例外地冲过去玩称
缅甸人民也毫不例外的没有斥责 报以微笑

娘水镇

这样带着浓浓生活气息的市集 让我逛多少次也不够

娘水镇

雪茄 也是茵莱湖的手作之一
水上村落有许多雪茄的制作工坊
按常规行程 包船游除了带游客去看莲花丝织还会去看雪茄的制作
但不知为什么最后省却了这个行程

娘水镇

这里售卖的商品比起湖上的集市 价格公道得多

娘水镇

因为并不是只针对游客而言的

娘水镇

缅甸的拌面算是我印象比较好的食物
所以在店铺里买了一包回来
上边还有中文的LOGO

娘水镇

我驻足在专门售卖特敏的店铺前
而正无聊的BBG也以各种好奇各种的窜门

娘水镇

甚至当家作主般在在地摊档上帮忙看档
相信 这次旅途的每一个体验
不用爸爸妈妈从书本里告诉他
不会从生活里强加于他
他会有自己的记忆与理解
他 只是一个5岁的孩子
他 已经是一个5岁的孩子

娘水镇

下站前往Shwe Yaungwe Kyaung(瑞耶瓦寺)
绕着湖边骑行 公路上自行车不多 偶尔也只有一两辆轿车或大卡车驶过
一边是田野风光 另一边是茵莱湖的支流
一路风光

娘水镇

但更吸引我的风光 不是蓝天白云 不是乡间田野 不是原野河道
而是单车上的这个画面
此时 我脑海里只浮现了一首歌
一首大家都熟悉不过的歌——单车
记得曾经看过作词人黄伟文对这首歌的亲自剖析
这并不是一首歌颂父爱的歌曲
第一句
“不要不要假设我知道
一切一切也都是为我而做
为何这么伟大
如此感觉不到”便可知
父亲用自己的肩膀撑起了整个家
也为孩子做了很多事
但这些都未必是孩子所想要的
甚至会成为孩子迷茫的来源和沉重的负担
父亲又总是羞于表达
对孩子的爱从不宣之于口
俗语说“父爱如山”
父爱像山一样伟大 却又如山一样沉重与沉默

娘水镇

“不说一句的爱有多好
只有一次记得实在接触到
骑着单车的我俩
怀紧贴背的拥抱
难离难舍想抱紧些
茫茫人生好像荒野
如孩儿能伏于爸爸的肩膀
谁要下车
难离难舍总有一些
常情如此不可推卸
任世间再冷酷
想起这单车还有幸福可借”
尽管父亲与孩子沟通很少
生活上甚至有不少的矛盾发生
但只要想起年幼的时候一起骑单车的场景 依旧美好
长大后 只要想起单车后的时光
便能让自己的心在荒凉的人世间变得安稳与温暖一些

娘水镇

不知5岁的BBG现在对父亲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呢?
有时他总会跟我说 他挺怕爸猪的 尤其爸猪生气的时候
的确 爸猪对BBG总是很严格
不说平时日常生活 就算我们每次旅行一样
尽管他只是个孩子
但每次出游我们从来都没有对他特别多的照顾
攀山涉水 早出晚归 极寒酷热 3岁开始就没有在旅途中抱过
每天的暴走也如是 大人吃什么他吃什么 一餐啃着两片面包等候延误的飞机
我不知道这么小的他能否理解我们的初衷
但我希望 这样温暖的场景他同样时常感受得到

瑞耶瓦寺

Shwe Yaungwe Kyaung(瑞耶瓦寺)
全柚木建造的寺庙

瑞耶瓦寺

小僧侣在椭圆形的门洞探头的照片曾是多少摄影师的静待与追求
只是现在 已经在寺庙挂了标语 禁止让僧侣当模特
这照片也是难得的抓拍

瑞耶瓦寺

但其实 寺庙都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老人席地而坐 阳光透过门缝把黑暗的寺庙照亮了一片地儿

瑞耶瓦寺

不一会儿 寺庙里的小猫咪也跑过来晒着太阳

瑞耶瓦寺

后来才知道老人长期在寺庙里乞讨 旁边的不锈钢碗便是他向游客索要钱币的盛物

瑞耶瓦寺

柚木寺对面有个石屋
走进内 这里又是另一片空间

瑞耶瓦寺

一排排供奉着各种佛像的小石窟映于眼前
我却没有细心看每个佛像的神态各异
只是见一个小男孩在寺庙内腼腆地看着我们

瑞耶瓦寺

进入正午 茵莱湖早已褪去凉爽
气温随之直线飙升

娘水镇

自行车只租了半天 赶在中午还车
这次没有再刻意找餐馆
有时为了A4上的打卡 走遍整个城镇
想想觉得也挺可笑
就是上篇文章说道的 看起来有点蠢
门口标示着“Local Food”
说不定它会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偶尔的发现 可能会令人懊恼
但也可能给人惊喜

娘水镇

小餐馆也是家庭式的
摆放的餐桌椅也寥寥无几

娘水镇

餐牌可想而知也有点简单

娘水镇

靠山吃山 靠湖吃湖
无视老公对鱼的抗拒 依然点了这里的湖鱼

娘水镇

生硬的摆盘 没有烧焦却带不出鱼鲜的湖鱼
显然 这餐并没有给我们带来惊喜 但也专属我们的旅途味道和记忆

红山葡萄酒庄园

今晚又迎来一次夜大巴 而且耗时是最长的
家庭旅馆并不可能像前两家酒店般为我们提供另外一房间洗漱
这里的公共浴室先到前台交费才能使用
洗漱与收拾行李后 我们便来到我心心念念的
Red Mountain Estate Vineyards Winery红葡萄酒庄园
如果骑自行车前往 也要将近半小时的车程
我们直接租了TUTU车 连行李一起

红山葡萄酒庄园

这里的感觉最不缅甸 因为不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佛塔环绕

红山葡萄酒庄园

而是在小山坡上 周围繁花似锦
全是欧美游客 在这里晒着太阳 喝着红酒 三五知己 一家几口
一度以为自己去了欧洲度假

红山葡萄酒庄园

老公曾纠结着放弃这里的日落
因为我们得赶6点的班车回仰光

红山葡萄酒庄园

我坚持着 哪怕只看到那么阳光西斜地洒落也罢
哪怕只拿着红酒杯看看这里的山顶风景也如愿

红山葡萄酒庄园

这里可以付费试这里出产的葡萄酒
可价格也是早已比攻略的价格翻了数倍

红山葡萄酒庄园

价格包含两款白葡萄酒和两款红酒并佐以芝士吐司

红山葡萄酒庄园

东南亚地区潮湿的季风气候
其实并不适合葡萄酒的酿造
因为强烈的季风会损耗葡萄藤
而且夏日日照比欧洲更短
还伴有高温和高湿
但却在茵莱湖这里找到这一片海拔高的山区

红山葡萄酒庄园

山谷日均气温29摄氏度
能让葡萄藤在雨季来到之前
完成它的生长周期

红山葡萄酒庄园

眼前成片的葡萄园和山谷的美景融合在一起

红山葡萄酒庄园

手中的美酒也在即将日落的夕照从水晶酒杯中闪耀

红山葡萄酒庄园

轻轻入口 冰凉清爽
我不会品酒 不知道是否算是上等的葡萄酒
很多人甚至说 这里酿造的红酒因为地理环境 并不是最好的
但在这样的环境下 一切因心情而变得美丽
酒的醇香在口齿中留香绽放
心情也因而变得圆满

红山葡萄酒庄园

其实品酒区和观日落是两个区域
这里可以享受下午茶至晚餐
阳光变得更柔和 也开始展现着夕阳应有的魅力

红山葡萄酒庄园

前来观日落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不光是桌子 连正对阳光的地面都坐满等待的人们

红山葡萄酒庄园

无人机从观日落区缓缓起飞

红山葡萄酒庄园

整个葡萄园的景致都在无人机的镜头下一览无遗

红山葡萄酒庄园

手里舍不得那杯在品酒区的红酒
连酒带杯带到观日落区
最后一口的醇香酒味要在这里
看着殷红的霞光洒满这个山坡
从绿幽幽的光 渐渐抹上淡红的胭脂

红山葡萄酒庄园

光照还依然这么强
依然这么绿意盎然

红山葡萄酒庄园

为了赶车
我们不得不马上离开
等不到那一刻
但一切也如愿

红山葡萄酒庄园

就在离开前,再来一次无人机自拍吧

娘水镇

回到大巴站 车并没有按时抵达 等了还几乎半小时
我还埋怨老公当时为什么不等日落才走呢
老公说 世上哪有这么多可预知的事呢
做人不贪心 做好最好的准备
一切必是最好的安排
再次遇到曼德勒的小伙伴
便有了缅甸人民印象的探讨
遇事遇人不同 感受不同
不在累赘
但茵莱湖此行之最商业
不排斥 很圆满

D10:2月2 仰光 佛国轮回 重归起点

仰光

一夜的夜大巴 也是最长的夜大巴
清晨5点多抵到仰光城区
大车换小车
最后回到仰光的火车站
想不到会在这里看到日出

仰光

不急于将行李运送到酒店
不急于被一大班出租车司机围着砍价
不急于洗去一夜疲劳
只是呆呆地站在那里
看日光洒向大地
看白鸽在天空飞舞卡
这不是最美的日出
但一定是最不经意的

埃斯佩拉多湖景酒店

为了体验不同的酒店 地图上显示这也是靠着皇家湖(卡拉威湖)的
可与刚抵达仰光那间环着皇家湖的酒店不一样
这与皇家湖隔了一整条马路
所谓五星 大堂也普通得像普通星级酒店一般
清晨太早 原本预订的房间还未能CHECK-IN
前台主动给我们换了套房

埃斯佩拉多湖景酒店

房间并没有多特色或者多豪华
甚至开门一刻 有股浓烈的 像很久不通风的味道飘过来
但BBG却开心地尖叫起来
“好耶~可以睡酒店了 不用睡大巴咯”
我和老公不约而同地“嘘”了一声
当时一霎那的感觉多么五味杂陈
一直一来 我没有刻意去看富养或是穷养的文章
同样地 养育也没有刻意给予他什么
当我还打量着哪里可以通风散味
还纠结着房间没有之前的好
BBG已经洗好澡摊在床上看缅甸语版的《猫和老鼠》了
不抱怨 不纠结 乐接受
这种从小旅行养成的品格
比生活中的富养穷养来得有意义

埃斯佩拉多湖景酒店

虽然只有单体楼
早餐上到顶楼却有如此般景致
令人有了一番惊喜

埃斯佩拉多湖景酒店

从这里望皇家湖 尽管带了点距离感
但居高临下又是另一番感受

埃斯佩拉多湖景酒店

仰光 其实感觉就是一个巨大的公园
处处都有花草绿植佛塔中心湖

埃斯佩拉多湖景酒店

喝着果汁 吃着早餐 望着景色
一个不用赶景点却就在景点中的早晨

仰光

仰光的著名景点已经基本逛完
这天变得这么的漫无目的

仰光圣玛丽大教堂

终于见识仰光最大的天主教堂
圣玛丽大教堂
与大多数教堂的外观一样
依然是两个尖塔和红色砖石筑造

仰光圣玛丽大教堂

但被内里的装饰一下惊艳到了

仰光圣玛丽大教堂

佛教的国家里 天主教堂依然人迹稀少
但整个内部既华丽庄严

仰光圣玛丽大教堂

五彩装饰搭配与拱门设计 甚至以为这是伊斯兰教的建筑而非天主教
或许我们对宗教建筑了解还是太少了
但光是欣赏这些细致的雕刻或装饰已经足够了

仰光

接着本想只是围着市政厅转转看看
却意外发现这幢旧建筑
地图显示的是Minister’Office
部长办公室

仰光

但看见得建筑 需要绕过一圈才看到门口进内
这里主要是红砖墙建筑

仰光

这里很多建筑都被关闭
并不能进内参观

仰光

其中一栋开放作艺术展览

仰光

泛旧的砖红色旋转楼梯

仰光

但扶手却这么崭新

仰光

就这样匆匆一瞥
并没有留下太多记忆的地方
只是 这么优哉游哉又是另一番感觉

仰光

走过路边 抬头看天空
鸽子整齐地栖落在高压线上

仰光

我并不能看清它们被阳光照得发亮的羽毛
也并不能看清它们机灵的眼睛和尖尖的小嘴
更不能看清它们压在线上细长的双腿
只听到咕叽咕叽的喊声与像五线谱一样的画面
我甚至害怕它们会在我头上掉上一堆屎粪
但BBG驻足不前 一直翻我的背包
因为他知道 我的背包里有喂食的东西

仰光

连日的疲劳 就这样只走过一个不算景点的景点
我们已经开始走不动了
才吃过早餐
然而 就接着吃午饭了

仰光

专门循着地图找的999 Shan Noodle

仰光

在市政厅背面的小巷里
攻略介绍 可能因为它上了《缅甸旅游圣经》的缘故
这样不起眼的小店每天总是吸引了大批欧美背包客 纷至沓来

仰光

这里有各式的缅甸口味的拌面与汤面

仰光

豆腐也是攻略上推荐的
外表炸得油亮 但是热炸的天气
油腻的食物并不讨好

埃斯佩拉多湖景酒店

仰光午后的天气让人无法在户外活动
回到酒店 马路边的五星单体楼

卡拉威宫

再从酒店出来 阳光已经不再那么耀眼
但路面依然火烫烫的
卡威尔宫只是正对酒店
过马路环着皇家湖便可抵达

卡拉威宫

卡拉威宫 是缅甸最具特色的皇家鸳鸯船
曾是古代缅甸皇帝御用的水上餐厅

卡拉威宫

造型是传说中的神鸟——妙声鸟
它背驮着一座宝塔
浮游在皇家湖上
因为它的存在 皇家湖又名为卡拉威湖
白天看金碧辉煌 但晚上这里才是歌舞升平
游客可以预订自助晚餐感受一番

茵雅湖

完成此行最后一个任务
就是到茵雅湖看日落
茵雅湖正对着大型的购物中心
这里可算是仰光的富人区

茵雅湖

这里才是仰光最大的湖泊

茵雅湖

除了湖和绿道 这里并没有什么
坐在柔软的草坪上
等待着日落时分
在遇见你之前 妈妈也还是妈妈手上宠着的孩子
与你这样说话的时间 我都异常珍惜

茵雅湖

有人说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但我不知你长大后
还会不会愿意听我说话
会不会嫌我烦
会不会像现在我静静地听你滔滔不绝地说话一样
陪着我

茵雅湖

天空真的很美
高高挂起的云帆
被染出了淡橘色至淡紫色的渐变
在镜面般的湖水倒影下甚是

茵雅湖

这11天的日出日落里 收获太多的美和感动
只是关于日出日落的一切 正因为你在 又变得如此的圆满

茵雅湖

太阳变得越来越通红
慢慢躲在山后 只剩下半边小圆脸

茵雅湖

依然舍不得离开 直至落到山的背后
直至天空不再有颜色

茵雅湖

晚餐毫无疑问在商业中心找寻
转了一圈依然没有找到合适的

茵雅湖

想不到最后的晚餐也是简餐

茵雅湖

按着菜牌上的招牌推荐
依然还是缅式的捞面、拌面

茵雅湖

每份的份量不是很多

茵雅湖

三个人点了四份

D11:仰光-广州 欢迎回家,下站见!

埃斯佩拉多湖景酒店

凌晨5点 我们便赶往机场
老公在酒店阳台拍下的
我们并没有等到太阳升起的一刻
这是行程里最后的一张照片
我并没有想到这次行程合适的结束语
或许就如每趟行程结尾般来一句:
下站见!
是的 每次都舍不得结束又并不是真正的结束
我们一直都在路上!
回到广州 我们并不可能会每天晨起看日出 下班看日落
但这样的旅途经历一定会在我们环游世界梦中
独自闪耀
而且我不会再记起我们是怎么起早摸黑 赤脚爬梯 寒风等待
我只会记起
远处那一束光 那一轮日 那一片云
那样的晨曦暮色
还有那一个你们和我

下站见!
真的!人,总要信!

Share.

About Author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