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and羅馬(2)

0

(米開朗基羅的聖母戀子)

梵蒂岡博物館
寫下這幾個字後,不知如何再往下寫。因為博物館佔地之大、房間之多、藏品之豐,既看不過來,也寫不出來。不感興趣的走馬觀花權當參觀豪宅吧,感興趣的話,沒有幾天時間耗在裡面也是難以詳盡。博物館是多個博物館的總稱,院中有館,館中有室,數不勝數。如有名的埃及館、伊特魯里亞館、卡拉孟梯雕刻館、地圖館、壁毯館、燭台館和繪畫館等等,個個都很精彩。儘管事先做功課時也看到博物館裡根據內容和時間制定了長短不一的各種顏色的參觀路線,但進去後還是摸不著頭腦,反正大多數人就是隨大流,跟著人群走,因為館內用繩子攔出了通道,你也只能按照規定路線走,好在一些主要的地方都能走到。

(瑞士衛兵)

館內最有名的當屬兩位意大利文藝復興的藝術巨匠: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的作品。
在博物館裡無論你選擇何種顏色的參觀路線,最終都會到達著名的西斯廷小教堂。這座教堂其實不大,但因為有了大師的鉅作而蜚聲全球。儘管博物館裡終日人頭濟濟,但其空間還是能夠讓人從容參觀。可當你一走進西斯廷小教堂裡,立刻會感到人流在此停頓。昏暗的小教堂裡,黑壓壓一片人頭,所有的脖子齊刷刷向上,所有的手都在高舉著拍照,儘管工作人員不停地喊著“no photo”(不許拍照)!整個天花板上就是一幅畫《創世紀》——世界美術史上最大的壁畫之一。大師不僅以無與倫比的《創世紀》震撼了世界,更以其非常人所能忍受的創作過程而打動了所有的人。
受到充滿嫉妒的同行的蠱惑,教皇強行命令作為雕塑家的米開朗基羅接受天花板上繪畫的工作。世人哪裡知道,這幅成為他生平最大傑作的壁畫,竟是以悲憤的心情開始的。在四年裡,米開朗基羅不得不每天持續數小時站在高達20餘米的腳手架上仰頭工作。以至於在完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大師還是要高舉信件仰頭閱讀。人們在參觀時,仰頭一會兒就受不住,想想大師4年的仰頭,你就能體會到他的艱辛了。《創世紀》的問世,使當世最偉大的雕塑家米開朗基羅成為與達·芬奇並峙的最偉大的畫家。在37歲時,他被世人尊為“神聖的米開朗基羅”。
在7年的辛勤工作後,大師於1541年他66歲時,完成了又一部駭世之作《最後的審判》。這幅祭壇畫高14.6米,寬13.4米,佔滿了西斯廷教堂整個一面牆壁。《最後的審判》描繪了耶穌基督審判眾生靈魂的情景。《最後的審判》的藝術效果是如此驚心動魄,以至於當教皇保羅三世第一次看到它時,竟驚愕地跪了下來,祈求上帝在自己的最後審判日大發慈悲。
上述兩幅作品畫面宏大,人物飽滿,充滿氣勢,立體感很強,很典型地體現出大師作為雕刻家一貫的雄偉堅毅的風格。
米開朗基羅以其在建築、繪畫、雕塑三個造型藝術領域中留下的空前偉大的作品,成為世界藝術史上無人可比的巨匠。米開朗基羅逝世後教皇打算將他安葬在專供教皇棲身的聖彼得大教堂,但家鄉人不願意把大師的遺體偷運回家。當半夜時分大師的遺體運回時,所有佛羅倫薩的居民都站在街上恭迎。

博物館中的另一奇葩是拉斐爾畫室
與命運多忤的米開朗基羅不同,奶油小生拉斐爾以其甜美寧靜的聖母畫而出名。拉斐爾在短短的一生中,創作了300多幅作品。他的藝術滿懷慈愛,以一種柔美、典雅的風姿居於理想藝術的頂端。他是和達·芬奇、米開朗琪羅並稱文藝復興時期藝壇三傑中最年輕的一位。他的作品代表了當時人們最崇尚的審美趣味,成為後世古典主義者不可企及的典範。其代表作有油畫《西斯廷聖母》、壁畫《雅典學院》等。
當時,米開朗基羅正在為教皇畫西斯廷教堂天頂畫。剛滿25歲的拉斐爾,在佛羅倫薩接到羅馬送來的聖旨:“教皇想盡快在梵蒂岡見到拉斐爾,以便他在羅馬與意大利最優秀的藝術家一起,為美化羅馬而工作。”不久,梵蒂岡的畫家們被告知:教皇認為,羅馬只要有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這兩位大師就足夠了。於是,其餘的畫家們全都走人。這段時間是拉斐爾的藝術創造力發揮到登峰造極的時代。他的4幅不朽的壁畫就畫在教皇用以簽署詔令的簽字廳:《聖禮之爭》、《雅典學院》、《帕那蘇斯山》、《三德像》。這些壁畫雖然是為羅馬教廷服務的,但巧妙地體現了自己的人文主義思想。
《聖禮之爭》是一半圓形龐大構圖。天上的人群和地下的人群均排列成弧形,地面上畫的是人數眾多的教會領袖和高級僧侶,天上畫的是神的三位一體:聖父上帝、聖子耶穌、聖靈鴿子,12聖徒圍成半圓坐在耶酥的兩邊。整個畫面人物雖多,但多而不亂,層次分明,神態各異的人物活動都是緊密相聯,互相呼應。

《雅典學院》把不同時期的人物集中於一個空間,把古代希臘、羅馬和當代意大利的50多位哲學家、科學家、藝術家和名流薈萃一堂。最成功之處是拉斐爾善於運用空間構成,透視精確。給人以氣勢宏偉、壯觀的深刻印象,顯示出每位學者都有自己的個性,而且姿態、表情和活動極其豐富。

提示
梵蒂岡前後有2個地鐵站,但都相距甚遠,還是坐公交近些。
大教堂和博物館看完需要一天的時間。上午無論是大教堂還是博物館都需大排長隊,而下午隊伍很短。我在網上預購了博物館的門票,結果下午進去幾乎不排隊。我是上午先看大教堂,因為太陽是順光照耀大教堂,中午出來吃飯,下午參觀博物館,而後再上大教堂頂,因為下午的陽光從我身後順光照耀廣場。

想登頂大教堂俯瞰廣場,最好是從西斯廷小教堂《最後的審判》壁畫下的右邊小門出去,然後順人流走,另外排長隊(因為電梯小)購票。電梯出來還要沿著螺旋梯爬上一段。
如果你不急著到其他地方參觀,大教堂的登頂下來就直接置身於大教堂裡了,可以抓緊時間在正點前進入祭壇後面的寶座區坐下,等待每逢5點舉行的彌撒儀式,時長1小時。在聖彼得大教堂裡參加彌撒,時機不容錯過。彌撒時間遊客不讓進入祭壇區參觀。
大教堂和博物館都可以隨意拍照,但不可用三腳架。
大教堂裡也有個收費的博物館。

宗教的羅馬並非僅僅是由於梵蒂岡,羅馬城裡遍布難以計數的教堂。它們各具特色,或是源於歷史地位,或是因為裝飾風格,或是由於藝術藏品,要想看遍,對一個普通遊客而言幾乎是不可能的,只能根據自己的時間和愛好選擇幾個有代表性的參觀。羅馬有著名的“四大教堂”:聖喬凡尼教堂、馬杰奧爾聖母教堂、聖彼得教堂、城外的聖保羅教堂(San Paolo fuori le Mura)。
聖喬凡尼教堂(San Giovanni in Laterano)
聖喬凡尼大教堂外觀看起來比較簡樸,實際上來頭很大。它是羅馬第一座基督教堂,公元四世紀由君士坦丁大帝建造。緊挨著大教堂的拉特蘭宮,曾經是教皇的官邸,如今是羅馬教區辦公地點。1929年2月11日,墨索里尼與教皇庇護十一世的代表在拉特蘭宮簽訂條約。條約規定了意大利國家與教皇、教廷的相互關係。這是梵蒂岡作為一個主權國家的開始,因此這裡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教堂內部寬敞高大,中庭長廊的兩側,分立著耶穌的十二門徒石雕像,是聖經故事的一次展示。地鐵紅色A線在San Giovanni下車,出站走5分鐘就是。

馬杰奧爾聖母瑪利亞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Maggiore)
羅馬有大約80座獻給聖母瑪利亞的教堂,馬杰奧爾是羅馬四座大主教教堂之一。這座教堂從基督教早期到巴洛克晚期,歷經多次改建,所以呈現了多種不同的建築風格,比如內部裝飾是巴洛克風格,而鍾樓卻是羅馬風格的。大殿寬敞通透,體現了巴西利卡(一種源自希臘的長形大廳)營造大空間的優勢,特別是高側窗的採光保證了大殿的亮堂。離中央火車站非常近,步行約一站路。

聖彼得鐐銬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incoli)
據說聖彼得死前被關在馬梅爾定監獄,死後鐐銬被送往君士坦丁堡,後來又放回羅馬保存,之後本來是分開的鐐銬奇蹟般地連為一體,如今這鐐銬存放在祭壇的下方。教堂吸引人的還有米開朗琪羅的作品,教皇儒略二世陵墓中的摩西雕像。作品表現的是在摩西獲得《十誡》後,從西奈山離開看到他的人民重新崇拜金牛時,失望、憤怒、憂慮和痛苦的那一刻表情。摩西右臂緊緊夾著《十誡》,雙眼怒目而視,雙臂青筋暴露,一副嫉惡如仇的神態。據說當大師完成作品時,被其完美所打動,對著摩西說:“為什麼你不說話?”
地方不太好找多問人,地鐵藍色B線競技場站colosseo附近。拍照可以,不能用三腳架,照明燈時開時關。

米內瓦教堂(Chiesa di Santa Maria Sopra Minerva)
平淡無奇的米內瓦教堂隱藏在樓群中,是多明我修會的教堂。多明我會與方濟各會都是天主教托缽修會最主要的派別之一。這座教堂是羅馬唯一的哥特式教堂,四位教皇、安傑利科、聖凱瑟琳都長眠於此。內部的拱頂是很少見的藍色,非常漂亮。教堂祭壇有一尊米開朗琪羅的作品《上升的耶穌》,祭壇下有天主教最為著名的聖女之一聖凱瑟琳的墓。雖然教堂不顯眼,但它門口有個小廣場,安放著貝尼尼的作品,駝在大象背上的方尖碑。在萬神殿南邊附近。

拉斯特維萊的聖母瑪利亞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in Trastevere)
這座教堂外表不顯眼,也很陳舊,可是錯過了一定會很遺憾。這是羅馬第一座紀念聖母瑪利亞的教堂,始建於公元337年。教堂裡最有名的是半圓形的後殿中,祭壇上面的12世紀鑲嵌畫《聖母加冕圖》,是由黃金鑲嵌的,描繪的是聖母、基督和聖徒坐在一起。圖的下面是13世紀畫家卡瓦利尼的作品《聖母的一生》。整個祭壇金碧輝煌,燦爛無比,在教堂中不多見。教堂位於特拉斯特維萊區,周圍沒有地鐵,從梵蒂岡南下約步行30分鐘。我是周日上午做彌撒時去的,彌撒結束照明燈就關閉了,這個細節請注意。可以使用三腳架拍照。門外是聖瑪利亞廣場,對面的飯店是我在意大利全境從未碰到過的,台費每人收6歐奇貴不說,居然還要收取每人4歐的麵包費!

聖安德魯教堂(Basilica di Sant’Andrew Della Valle)

這座教堂是在網上做功課時旅驢友介紹的,下面引用他的原文:“祭壇上的人物不是常見的耶穌。原來,這個教堂裡的主角是聖安德魯(St. Andrew)。在《聖經》中,聖安德魯是聖彼得的兄弟和最初的使徒之一,據說他是在希臘的佩特雷,被羅馬統治者釘死在X形的十字架上殉難的,這種X形十字後來就成為了他的象徵。傳說一名天使命令一個希臘僧人把聖安德魯的遺骨重新埋葬在了世界的盡頭,也就是今天蘇格蘭的聖安德魯斯(當時羅馬人認為這裡是最接近世界盡頭的地方)。所以,對於基督教徒們來說,這裡一直被他們視作心中的聖地而對其敬仰有加。蘇格蘭的國旗更是被設計成了藍白相間的聖安德魯十字旗,即藍色背景上的白色X型圖案。”

柯斯梅丁的聖母堂,因為“ 真理之口 ”而知名,電影《羅馬假日》成了其活廣告,不推薦。因為只是一塊石雕像而已,在教堂外面的邊廊裡還要排隊交費,且並不在參觀路線上。

在歐洲看多了教堂,難免與中國的寺廟相比。同樣是信仰,都是精神寄託。國外有教堂,中國有寺廟。但是進教堂和進寺廟的目的卻大不相同。西方人進教堂是為了懺悔,中國人進廟是為了賄賂。進教堂的是免費聽佈道,懺悔自己的靈魂,聽勸導與教誨;而進寺廟的則是花錢燒香求佛、求籤,尋求保佑,乞求平安、發財、升官、交好運。前者是靈魂的溝通與昇華,淨化心靈;後者則用金錢圖謀更多的好處與利益。

(人民廣場上的雙子教堂)


藝術的羅馬

羅馬簡直就是一座露天的巴洛克藝術博物館,廣場、噴泉、雕塑,遍布各個角落。歷史上由於有財力雄厚的教皇支持,加上文藝復興浪潮湧現出大量的藝術人才,經過歷代的積澱,終於成就了這座藝術的羅馬。那些沒有生命的石材,在大師的手下點石成金,脫胎成一座座、一個個線條優雅、造型華麗、栩栩如生、賦予生命力和情感的藝術品。
巴洛克建築(Baroque)是17~18世紀在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建築牆面凹凸交替,富於變化,層次豐富,立體感很強。巴洛克風格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巴洛克藝術風格的出現,自有其合理性。想想看,經過古希臘、文藝復興的無數經典大師們的努力,藝術已經走向成熟。在無數座殿堂級大師的豐碑面前,後輩要想出人頭地,只有一條出路,就是今天我們中國喊得最響亮的口號——創新。於是乎,原本直線的彎曲了、質樸的華麗了、簡單的繁複了,批評者形容的“矯揉造作”的巴洛克風格給藝術風格帶來了新的變化。
談到藝術的羅馬,就不能不提及意大利著名的雕刻大師貝尼尼。少年得志的貝尼尼在24歲時奉詔入教廷供職,由於他的藝術才能而獲得了基督勳章和騎士頭銜,前後得到三代教皇的賞識和支持,貝尼尼可謂生逢其時。他不僅是羅馬巴洛克藝術最光輝的代表,而且是天才的全能藝術大師,集建築家、畫家、舞台美術家、喜劇作家於一身。貝尼尼是有史以來第一位把建築、雕刻和繪畫結合成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來裝飾城市空間的大藝術家,他曾為羅馬城設計雕制了大量的裝飾雕刻,將巴洛克藝術風格在羅馬城裡發揮到極致。在羅馬轉悠,他的作品隨處可見,從龐大(聖彼得廣場)、到華麗(聖彼得教堂祭壇)、到飄逸(台伯河上的天使橋)、到靈動(那沃鈉廣場的“四河噴泉”),可謂大小通吃無所不能,羅馬城簡直是貝尼尼作品的展示館,猶如巴塞羅那之於高迪。

納沃納廣場(Piazza Navona)
羅馬的市中心、最迷人的廣場。這是一座長圓型的充滿巴洛克風格的廣場。由教堂、方尖碑、噴泉、宮殿,以及咖啡廳、餐廳、街頭畫家和露天表演的藝人,共同構成一個古典之美和生活之美交相輝映的場所。廣場其實很小,四周被樓房包圍,但從早到晚,瀰漫著一種輕鬆愜意的氛圍,是遊客參觀、放鬆的好地方。不大的廣場上居然排列著3座噴泉。除了一座波爾塔設計的“尼普頓噴泉”外,另外兩座是貝尼尼創作的“四河噴泉”和“摩爾人噴泉”。其中聲名遠揚的四河噴泉是為了固定方尖碑而造。貝尼尼將分別像徵四大洲的四條大河——多瑙河、尼羅河、普拉特河(美洲)與恒河擬人化(這也是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們慣用的手法,用人體來象征世間萬物),巴洛克藝術特有的誇張、活躍和華美,在這些極富戲劇性和動感十足的河神軀體上得以充分展示。噴泉巧妙地與方尖碑、教堂頂交相輝映,整個廣場錯落有致,顯示了貝尼尼空間設計大師的才能。噴泉對面是羅馬另一位以曲線見長的巴洛克大師波洛米尼設計的聖阿格尼斯教堂(s.agnese in agone),正面優雅的橄圓型線條,與其他建築共同演繹出廣場優美的巴洛克風格。波洛米尼是貝尼尼文人相輕的對頭,波氏的作品總是如影相隨似的出現在貝氏的身旁,又是一個“既生亮,何生瑜”式的故事。

(四河噴泉)

(摩爾人噴泉)

(海神尼普頓噴泉)

特萊維(Fontana di trevi許願泉)
羅馬的噴泉無數,唯有這座最有名。在一塊狹小的環境裡,噴泉猶如一個巨大的舞台,四周樓房如包廂般將其圍住。舞台上演出的劇目是:海神得勝的壯觀景象。海神涅普頓站在大海貝上,由眾神和駿馬拉著通過凱旋門。溫順和暴怒的兩匹馬分別像徵平靜和洶湧的海洋,後面的女神分別像徵富饒和安樂。這裡不僅是對肌體栩栩如生的生動刻畫,更可貴的是傳神。暴躁的海馬、專注的海神、嫵媚的女神,我們看見的是賦予生命力的活的石頭。噴泉巧妙地依託後面的宮殿,使之成為舞台背景,恰似中國造園法則中的“借景”手段。宮殿的外牆也確是這齣舞台劇的背景:牆上兩幅浮雕一幅描述少女特萊維為羅馬士兵帶路找到泉水,另一幅是將軍在向奧古斯都大帝匯報引泉入城的計劃。靜止的牆的與前景的動感對比鮮明,從而更加襯託了主題。這組雕像典型地體現了巴洛克藝術的精髓——生動性和戲劇性。這件巴洛克藝術瑰寶的完成經過數代人的努力,一直到1762年最終在建築師薩爾維手上完成,於是,他有幸載入史冊。遺憾的是,這裡終日人頭攢動——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噴泉周圍沒有地鐵,上午陽光普照,下午背光。

西班牙廣場(Piazza di Spagna)
一條分成3段、137級寬大的巴洛克風格階梯曲折向上,上面連著聖三一教堂,下面接著廣場,比肩而立的教堂塔樓、粉紅色的雪萊和濟慈博物館、綠色的棕櫚樹、米黃色的石階,加上台階下一個老貝尼尼(貝尼尼的父親)的破船雕塑,這就是五彩的、優雅的、浪漫的更是熱鬧的西班牙廣場的全部。其實,西班牙廣場、台階,都和西班牙人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一部好萊塢影片《羅馬假日》使之成為名揚天下的浪漫地。於是乎,這個意大利人的廣場就成了外國人的“佔領”地——從廣場一直排到台階上,無論晝夜,擠滿了排隊拍照和茫然四望的外國遊客,這裡沒有浪漫,只有人看人。如果你厭煩了看人,那就去逛逛那條正對著階梯的康多提(Via dei Condotti)大街看物吧。別看這條大街並不大,名氣卻很大,是羅馬的名店街,當心掏空你的口袋。地鐵紅色A線到西班牙廣場站,廣場附近還有古羅馬和平祭壇和奧古斯都陵,南邊有特萊維噴泉。

維多利亞的聖瑪利亞教堂(?)是一座極具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內部裝飾鋪張華麗,因小禮堂裡有貝尼尼花費最多心血的雕塑作品“心醉神迷的聖特瑞莎”而聞名。
作品表現的是一個可愛的小天使將手中的金箭刺向聖徒修女特瑞莎,而特瑞莎在這樣的神恩面前則陷入了心醉神迷的恍惚狀態,虛弱得無力表達喜悅。貝尼尼用堅硬的雲石表現出少女的性靈底蘊,但這一切是在神秘宗教外衣掩護下實現的,這是對當時禁慾主義有意的反抗?堅硬的雲石在貝尼尼手中是可任意折疊的綢緞,繁複的衣褶展示了雕刻家征服雲石的高超技巧。燈光的照射下群雕呈現出舞台造型的戲劇效果。
地鐵紅色A線到共和廣場出來走5分鐘。

聖佛朗西斯科教堂(piazza san ftancesco)其中有貝尼尼後期創作的精美作品《受賜福的婦女》。垂死的婦女無力的頭仰在枕頭上,微微張著嘴,已經是只有出氣沒有進氣了,因為受到了主的賜福將無憾地告別人世(以上是我的理解)。人物面部安詳、虛弱、滿足的表情被作者刻畫得如此傳神,那個枕頭和衣服的褶皺,哪裡會讓你覺得那是石頭?貝尼尼後期的藝術、技術真是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了。這個教堂位於拉斯特維萊區,周圍沒有地鐵,我是從真理之口教堂過苔伯河走過去的,約20分鐘。

聖依納爵-迪-羅耀拉教堂(piazza di sant lgnazio)由教皇格利高里十五世為紀念這位耶穌會創始人而建。這座教堂同樣是金碧輝煌,不過最大的特點是教堂的天頂畫。這幅畫名叫《聖依納爵升入天堂》(The Apotheose of S. Ignazio),畫面分為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四大部分,每個角落各有一位女性,象徵著耶穌會在全球傳播。這幅畫的特點就是有種不斷向高處延伸直通天堂的感覺,將平面作畫繪製出了穹頂的效果。看這幅天頂畫,是對人的脖子考驗,好在教堂很人性化地在穹頂下安置了一個長條形的玻璃鏡櫃,可以從鏡中反射欣賞。

提示
時間
去之前看了許多“攻略”都稱羅馬必須3天,我安排了4天,但還是不夠!建議根據自己的愛好決定時間,或根據時間取捨景點。但不管你如何安排,都是絕對的“暴走”,對此要有充分的心理和體力準備。請根據各場館開閉時間、行進路線、是否利用羅馬卡等因素,仔細安排參觀時刻表。很多教堂開到晚上7點,可以安排在一天的最後。
交通
建議充分利用兩條地鐵線路,沿線參觀會節省時間,大多數景點都在兩條線的沿途。乘坐公交車容易找錯地方。
羅馬卡
其實羅馬卡並不實惠,因為大多數教堂是免費的,我的卡沒有用足。我在卡有效期的3天時間內,盡量利用地鐵和公交移動(簡直成了交通卡了),把拿沃納廣場到萬神殿到特萊維噴泉到西班牙廣場這塊市中心老城區安排在3天外,因為這個區域都無需門票且只能步行。另外,梵蒂岡也不在羅馬卡的範圍內。
建議住在火車站旁,高低檔次的旅館和飯店多的是,充分利用交通樞紐的便利。我本擬選擇拿沃納廣場旁的公寓,想的是早晚好在廣場溜達,後因猶豫了幾天賣完了。在後來的實踐中發現,每天早出晚歸,根本就沒有閒功夫去溜達。住的是溫州老闆娘開的三星級旅館,條件一般,95歐/晚,圖的是交通方便、價廉、便於語言溝通。老闆娘聲稱自己才是真正的“羅馬假日”旅館。
購物
號稱羅馬第一的冰激凌店giolitti’s位於萬神殿附近以北不遠,緊鄰plaza montecitorio西邊,地址是via uffici del vicario 40號,是條小街。我覺得味道不過如此。店內吃要付座位費,而門口的小圓桌則是給“穿長衫的”咖啡客準備的,冰激凌客就當街而站吧。也非店家勢利眼,因為冰激凌容易弄髒台佈。從那裡轉出去右手是一座巨大的政府機構,再往西班牙廣場方向走,會經過圖拉真柱。

Share.

About Author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