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湖出來,大概4公里的樣子就到了濟南站。吃過午飯在此告別泉城濟南
五嶽獨尊
濟南站到泰安站的高鐵票沒搶到了 做綠皮火車到了泰山站。不過略感欣慰的是泰山站離泰山更近
泰山景區地圖一張,方便查看
從司馬遷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到“ 泰山壓頂不彎腰”,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泰山,這個盤踞在山東中部大地上,有數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觀的烘托而被稱為“五嶽之首”的地方,猶如攀登長城一樣,成為許多中國人的夢想。
登泰山常規的是四條線:
紅門登山線:最經典的登山線,也就是紅門線,是歷朝皇帝的登山御道,適合步行。
天外村登山線:起點在外村廣場。從這裡出發主要是乘坐旅遊車抵達中天門。
天燭峰登山線:天燭峰——後石塢線路奇峰俊秀,松石多姿,是自然風貌最原始的登山線路之一。
桃花峪登山線:桃花峪登山線,以秀美著稱。夏天的桃花尤其美,沿溪流前行,也可順勢上山,但此路線更適合行車上山。
我選擇了天外村登山線。剛到達中天門,迎接我的就是這方石刻。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迎天”坊,應該離天不遠了。
斬雲劍,景點之一,增福廟往上有巨石挺立,似劍凌空,上刻“斬雲劍”。此處是谷口,雲雨變幻莫測,泰山主峰的寒雲順谷而下時與暖雲相遇即化為雨,因此而得名。
形如元寶的石頭
泰山快活三里上段的崖壁上有“既雨晴亦佳”題刻。題跋是“丙午首夏,冒雨登岱,宿山中。次日晴霽。書此五字,以誌勝景。天津寧世元。”
此語的出處。是唐代杜甫《喜晴》中的“皇天久不雨,既雨晴亦佳。出郭眺西郊,肅肅春增華。……”
“雲路先聲”是王寀基清宣統二年(1910)題書。此刻一語雙關,每當盛夏來臨,北有虹橋飛瀑,長谷松濤雲深,當大雨即將來時,先聽到黑雲隆隆之聲,隨之松濤呼嘯,雨雲滾滾而來;同時又含青雲路之意,言古人騰達前必先有聲威,而後官運亨通。
一路上各種石刻,邊欣賞邊往上爬
在泰山上,隨處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他們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擔,扁擔兩頭的繩子掛著沉甸甸的貨物。著名作家馮驥才1981年創作的泰山見聞式散文《挑山工》。
毛爺爺的《七律·長征》
這是泰山 “鼠碑”,碑中內容:中間鼠樣圖案,右邊辛酉春三月,左邊李和謙遊山樂.中間的圖案究竟代表什麼字樣,寄託了什麼情感,至今說法不一,甚是迷霧.
中間的圖案,有人認為:是個組字狂草,具有很深湛的書法美學蘊涵,絕非文人遊戲的泛泛之筆,亦堪稱泰山一品.實際上,這個字的漢字原素基本上已被局部參破,有猜“樂”字的;有猜“山”字的;而泰山相關文化管理的旅遊部門則在其宣傳印刷陳列詞中定為“如”字,即為狂草如意,並且導遊說圖案中包涵著“如此河山”,把碑作主人李和謙遊泰山觸動靈悟而輸諸筆墨的靈性顯悟.
還有人把這個圖案悟為“如此好山”四個字的組合,也確有道理.
謎樣的石刻,永遠的謎題.
逍遙遊
此題刻位於雲步橋南。摩崖高120厘米,寬400厘米,系泰安市文物局1989年集毛主席他老人家手跡而成
雲步橋南西壁有“至此始奇”摩崖石刻,
家喻戶曉的泰山老奶奶
過“迎天”坊,再走20分鐘,就來到了雲步橋。
雲步橋處於泰山抬升的第三個斷裂帶通過的部位,是一座跨中溪而建的單孔拱形石橋。因橋畔常有云氣瀰漫,人行橋上,宛在天際,故名“雲步橋”。橋北大片陡峭的石崖上面題刻遍布。這裡飛瀑直下,景色絕佳。
這幾天泰山天晴,沒有飛流直下三千尺
在御帳崖之上,五大夫松之下,有一巨石陡立,危如累卵,搖搖欲傾,上刻“飛來石”三字,格外引人注目。
五大夫松位於雲步橋北側的五松亭旁。
相傳秦始皇登封泰山時,在這裡遇雨避於大樹下,因樹護駕有功,被秦始皇封為“五大夫”,五大夫是秦時官階第九級爵位。自漢唐以後,人們一般都認為秦始皇是封了五株松樹為大夫。清雍正八年負責整修泰山的丁皂保據流傳定論就補植了五株松樹,現存二株。由於它們身姿挺拔,虯枝盤旋,被人們列為泰山八景之一,稱為“秦松挺秀”。
東嶽廟,急著爬山也沒進去
過五松亭,行一刻鐘,即來到泰山著名的“望人松”。
這株古鬆生長於盤道南側的陡峭山崖上,長枝下垂,樹高約七餘米,冠幅約十五米。它是泰山著名的標誌之一,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幾百年來,它始終英姿優美,探身伸臂,彬彬有禮地迎接遠方的來客。旁邊有“冠蓋五嶽”、“登峰造極”等題刻。
過“望人松”,走個七、八分鐘,來到一風景絕佳處,此為“對鬆山”。只見盤道兩側雙峰夾路對峙,峰上古松萬株,層層疊疊,千姿百態,景色十分壯觀。唐代李白有“長松入雲漢,遠望不盈尺”的詩句,清乾隆則更有“岱宗窮佳處,對鬆真絕奇”的詠贊。
由此處遠望,東北方約350米處的御風岩上有一塊巨大的石刻俗稱“萬丈碑”,又名“清摩崖碑”,為乾隆皇帝所題。高約30米,寬12米,字徑1米,是泰山大字摩崖石刻之最。乾隆對泰山情有獨鍾,一生來此11次,題泰山詩170多首,留下了眾多遺跡。
據說當年乾隆在朝陽洞小憩,舉首北望,山上白雲繚繞,隱約見仙閣瓊樓。十八盤似一條天梯垂向人間,兩側青山鬱鬱蔥蔥,谷底溪水湍湍緩緩,儼然是一幅絕妙的山水畫。於是乾隆不由嘆道:壯哉泰山,絕好圖畫,可惜缺了一方印章。於是,他便寫了一首《朝陽洞詩》,並命人刻在巨岩上,當作了他的“圖畫”的“印章”。
對鬆山有“至此又奇”石刻,高333厘米,寬79厘米,字徑83厘米,無款。此處兩峰對峙,蒼松若龍,出沒於雲氣之間。乾隆詩云:“岱岳窮佳處,對鬆真絕奇。”題者再次被對鬆山的美景折服了。“二奇”奇在鬆上。
路漫漫其修遠兮
從這裡開始至南天門共有三個“十八盤”,第一個“十八盤”從開山至龍門坊,為慢“十八盤”;從龍門坊至昇仙坊,為不緊不慢“十八盤”;昇仙坊至南天門,為緊“十八盤”。三個十八盤共九十七盤,約一公里,垂直高度四百餘米,石階一千六百餘級,這段距離是泰山最難走的地段。
爬山路上怪石林立,到處是小心墜石
由“ 龍門坊”至“昇仙坊”,為不緊不慢十八盤。短短的150米卻要攀登701級石階,海拔上升了120米,可想而知這段盤道的陡峭。
昇仙坊,全石結構,創建年代不詳,此處北上五百多米即為南天門,共有石階約480級,十分陡峭,其盤道被稱作緊十八盤,是登泰山的最為艱難處。在此感到上臨岱頂天庭仙境,似有飄然昇仙的意境。此處山勢陡峻,懸崖峭壁,在此小憩,回視山下,會有騰身雲霄之感。舉首仰望,南天門近在眼前。
南天門應該是去過泰山的人記得最清楚的地方了,因為剛經受完十八盤的折磨,到了南天門就像打了勝仗一樣興奮,去的時候聽見很多遊人在這對著山谷大呼小叫的,格外壯觀。估計是為了印證李太白那句:“ 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的詩句吧。
未了軒在泰山南天門旁邊,門口懸有“未了軒”三個鎦金大字,是由我國著名文學家郭沫若題寫。由杜甫的“齊魯青未了”而得名。原意告訴我們到此仍然登岱未了,以鼓勵大家繼續攀登。
泰山天街是指南天門向東到碧霞祠一段街道,大量的香客遊人上山,需要住宿吃飯,天街應運而生。
古以來就被奉為山東知名小吃的煎餅卷大蔥,山東肯德基爺爺的老北京也有大蔥
此題刻位於岱頂天街東首。系鄧穎超於1984年6月登岱時題書。
五嶽真形圖,道教符籙,據稱為太上道君所傳,有免災致福之效。
世界雙遺標誌
過了南天門,漫步於天街之上,輕云如風,山風戲雲,時而撫過,時而無踪,突然對“天街”這一名稱有了些許感悟。隨眼望去,月觀峰上,觀魯台處,煙雲繚繞,時隱時現,景隨雲行,云隨景現,如夢如幻,宛似仙境。
沿天街東行,有一座石坊,名曰:“望吳勝跡”。坊北有孔子廟。廟為一進院落,大殿分別供奉著顏回、曾子、子思、孟子的塑像。
山門外兩側牆壁鑲嵌一副石質對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可以語上也;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
“登泰山而小天下,黜百氏以宗六經,這是泰山的孔廟裡寫的。意思是漢武帝時董仲舒上書漢武帝要廢除百家,獨尊儒術。
泰山和孔子作為一個民族的驕傲,在古人心中密不可分,正因此,古人才在岱頂建孔子廟,使聖人、聖山合二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