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國家確實去過不少,但奇怪的是我就是偏愛德國。什麼浪漫法國、文藝之都意大利,在我眼裡過的最舒適的還是德國。城市干淨整潔、人有禮貌有素養,科技先進發達。
遊記開始之前,還是來講講老生常談的行前準備吧。畢竟這決定了整個行程是否能順利進行下去。
行前準備:
簽證:有必要提前兩三個月,最少也要提前一個月進行辦理。第一件事情是早早地向大使館進行預約,即約定遞交材料的日期和具體時間(不是你想去人家就願意招待你的哦)。預約成功後,便可準備複雜的材料了。由於我們是在英國留學的學生,簽證的辦理相對容易些,提供的必要材料主要有護照、往返德國的機票、德國酒店的確認信、存款證明、保險、行程單等。在國內辦理申根簽證大致也是這些材料,但要求會更嚴格、更細緻。辦理簽證只需保持一顆平常心,德國的簽證官服務態度極佳,就連簽證有效期也出乎意料的給了足足6個月!
機票:買機票我比較喜歡用skyscanner(不要和我說什麼攜程!),集合了多家航空公司的信息,方便我們對比多個商家,找到時間最合適、價格最適當的機票。這對我們學生來說的簡直是福音。
住宿:主要靠booking和airbnb(不要和我說什麼攜程!)。普通的酒店在booking上就能找到,而特別的民宿可以到airbnb上仔細搜尋(強推!)。這一路我們選擇的酒店類型很豐富。我們住過青年旅舍,上下舖的簡陋房間有點像國內大學的宿舍;我們也住過快捷酒店,不僅價格公道且環境乾淨整潔;我們還住過民宿,幾個人租下一整套公寓,家用電器、廚房一應俱全。勞累的旅途中,這樣的公寓讓我們感覺離家很近,同時分攤到個人的費用也不高,因此這類民宿是我最最推薦的。
德國境內交通:德國,像歐洲大部分國家一樣,有著十分便捷的公共交通網絡。此次環德遊中我們乘坐的主要交通工具有走長途線的快車ICE、連接鄰近城鎮的城際快速鐵路S、城市內地鐵U和有軌電車Tram。前兩種車型用我們提前購買德國鐵路通票即可乘坐。德國鐵路通票的有限期限為連續的3至10天,允許旅客在有效的時間內,無限搭乘德國鐵路的列車。根據我們10天的行程,需頻繁地搭乘火車,我們選擇了最合適的8天通票,票價為185英鎊。這樣的價格為我們省去了至少一大半的交通費用。至於U線和Tram則建議根據當天的乘坐次數選擇次票或者天票。
保險:不同於一般國家的簽證申請,申根簽要求申請者必須購買符合要求的保險。保險的金額要求根據不同申請國略有不同,但保險的時間期限一定要跨過整個旅行期限,並最好前後各自多留出兩三天的時間。保險區域的選擇也應至少覆蓋旅行目的地。在英國,郵局承辦保險的購買,而在中國知名的保險公司也都可以購買這類保險。
其他準備:另外,在出發前下載有用的app也十分必要。比如查詢車次信息的德鐵app、地鐵app、推薦當地美食的tripadviser和全面的旅行手冊Germany travel等app。

在德國總共呆了九天。第一天我們從英國出發的,到達了德國杜塞爾多夫機場,杜塞是北威州經濟最發達、人口最稠密的地方,當時習大大訪德就是來的這裡。杜塞爾多夫本身沒有值得看的景點,但它是一個國際航線密集交錯的城市,每天無數航線從這裡飛往世界各地。

科隆大教堂是這座城市最顯著的建築了,不過也確實壯觀。科隆教堂有兩個特別的塔樓,遊客可以買票攀登塔樓。塔樓盤旋而上,越往上越狹窄,也越陡峭。爬到最後的時候,我們已經是氣喘吁籲,最窄的地方甚至很難容下兩個人並排通過。去過很多有名的教堂,比如倫敦的聖保羅、威斯敏斯特、巴黎圣母院、佛羅倫薩的聖母百花大教堂、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等,但有這樣塔樓的大教堂卻很少。

















海德堡大學也是一所沒有圍牆的大學,國外大多數大學都是這樣子的。我們在校內參觀,遇到熱心的學校老師,不僅為我們講解有關海德堡及大學的悠久歷史,還親自帶領我們參觀校內幾個有名的景點,雖然他說的英語不能完全理解,但能體會到當地人是多麼的熱情。
海德堡大學曾經有嚴厲的校規,不聽話的學生甚至可以被關到學生監獄裡。
















海德堡無疑是我這趟旅程中最愛的城市。這裡的景色實在太美,我時常拿出照片來回味,有機會真的還想再去一次。
去奔馳總部不需要預約,奔馳總部的確特別大!分很多展廳,展示了最全的奔馳車,細細地逛完這一圈,整個下午可能都不夠,腿都要廢了。







斯圖加特作為一個工業城市,並不大,人也明顯少很多。選擇這裡作為旅遊目的地的遊客也不多。這裡的人甚至英語也不大好,路上我們遇到困惑,隨便找了街上的一個大叔問路,他竟一句英語也聽不懂,但奇妙的是,他用德語和我們說話,我們只能哼哼哈哈的回應他,他卻覺得我們聽懂了,越說越帶勁,最後甚至親自指路,把我們帶到了想去的地方。
天鵝堡這個地方實在是太具童話特色了!完全滿足了小時候對天鵝堡的幻想!路德維希二世真的是好會選地方。天鵝堡分新舊天鵝堡,距離相當近,有的人會都去,但我覺得併沒有必要,舊天鵝堡就不必去了,但新天鵝堡一定要去!







新天鵝堡內是謝絕拍照的,這一點在國外並不多見。城堡內豪華和精緻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但不能拍照,只能將它記在腦海中。城堡內的窗幔、床帷、裝飾等、從細節到整體都非常講究,城堡內有很多裝飾用的是天鵝的樣子,所以它才叫天鵝堡吧。




天鵝堡帶來的是浪漫、童話的感覺,參觀完我簡直不能更愛德國這個地方了。
這周圍酒店、飯店很少,大多是自然的景色,用一天時間逛完,就可以乘火車返回慕尼黑市內了。離慕尼黑不太遠的地方,還有一個叫國王湖的景點,那裡的景色據說也很漂亮,但我們沒有去,後來在網上看到國王湖的圖片,簡直後悔到不行。
在慕尼黑能體驗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景點雖說不大吸引人,但熱情的巴伐利亞人,好喝到爆的慕尼黑啤酒,就已經讓我迫不及待。事實證明也確實如此。












來慕尼黑最應該體驗的就是慕尼黑啤酒。這裡的啤酒真的超級好喝!其實自從來了國外,我就對酒產生了興趣,各種酒都喜歡嘗試,也確實發現了不少好喝的。

喝啤酒,各大啤酒廠經營的露天式的啤酒花園或啤酒屋是最好的選擇,比如慕尼黑皇家啤酒屋(Hofbrauhaus)。當跨入啤酒屋的一霎那,就進入了歡樂的海洋。酒館門口的酒櫃上有老顧客寄存的酒杯,啤酒的味道撲面而來,寬敞的大廳內坐滿了人,震耳欲聾的歡笑聲令人心潮澎湃。服務員穿著傳統巴伐利亞服飾,民族樂隊在舞台上彈奏異國樂曲。人們一邊暢飲,一邊和拍而唱,偶爾有人扭動身子熱舞,喧鬧沸騰的氣氛很快也讓初來乍到的我們融入其中。這裡無論白天黑夜,終日如在舉辦盛會,吸引著無數遊客和當地德國人。
第二次我們選擇的是奧古斯汀啤酒坊(Augustinerkeller),到啤酒坊時還是下午四五點,此時花園內的人就已是絡繹不絕了。坊內有不下兩百張大小不一的露天桌椅,人們三五成群圍坐在參天大樹下,啤酒坊沒有負責點菜傳菜的服務生,所有人都到前排的小木屋自行點餐取餐,然後到收費處結算。這個啤酒坊很少有中國遊客,因此服務員對我們尤為熱情。


走出紀念館,漫步於老城的石子路上,我竟然見到了來國外以來最熱鬧的集市。外國人不同於中國人那般勤奮,他們更傾向於享受生活,因此傍晚過後我從未看到過集市。可紐倫堡不同,這裡有延續至今的傳統集市。白天主集市廣場上有各色攤子,晚上這些攤位從主集市廣場一直延伸到老城的重要商街上。
當天是周五,市區內形成了規模不小的集市,街邊人潮湧動。晚上還能看到這麼多人是在國外很難見到的場景。隨便找一家露天酒吧,坐下來喝一杯,享受一下現場音樂再來的喜悅。Exciting Friday night in Nurnberg! We drunk a lot of wonderful beer!
我們不知不覺來到了一個流動啤酒屋。不知名的樂隊在簡易的舞台上表演,可音樂確是那樣動聽震撼。紐倫堡的中國人特別少,我們與其他德國客人緊挨著。看到我們的略帶尷尬的表情,鄰桌的德國人主動與我們交談,恍惚之餘,竟突然被邀請一同起舞,於是兩人的舞蹈漸漸地變成多人的舞蹈,最後演變成大家群魔共舞。
來到柏林,德國的有序化顯得更加明顯了。坐地鐵也好,公交也好,沒有人檢票,也沒有閘口,全憑乘客自覺買票!城市到處都有回收塑料品的機器,機器會自動將塑料品折算成金錢退給人們!在這裡,我感受到了最真切的德意志民族。






即使是在柏林這樣大城市,平日五六點鐘商場關門也就罷了,就連周日大商店是關門的!可想德國人對生活質量的追求。










此次旅程,很愉快,很受觸動。除了欣賞到了美景,還了解了一段歷史,了解了一個民族。路德維希二世鑄造了童話中城堡,但卻英年早逝。二戰給世界人民留下創傷,但卻也是個深刻的教訓。至少德國人,敢於正視歷史,敢於承認自己的罪行。無論是在紐倫堡還是柏林的猶太人被害紀念館,德國,這個國家,都在表現對戰爭的真誠又深刻的反思。而曾經柏林牆的位置,仍然延綿的已締結標識,彰顯著這座城市,勇於面對傷疤的決心。
再見,德國
環德遊的旅程,在柏林結束。這一路,我們欣賞了美景,恢弘的科隆大教堂、浪漫老城海德堡、童話王國天鵝堡;這一路,我們也體驗了美食,慕尼黑黑啤、烤豬肘、柏林烤腸currywust36;這一路,我們更是了解了一個民族。德國是一個“方圓”國家,“方”在德國人嚴謹、恪守規則,“圓”在德國人不死守陳規、不盲目排外。德國是一個熱情的國度,無論在哪裡都會遇上熱心提供幫助的德國人。德國也是一個高素質民族,人們自覺進行著垃圾分類工作,超市有自動回收塑料瓶的裝置,公共交通的購票檢票更是靠公民的自覺行為。德國還是一個值得尊敬的民族,尊敬之處在於其敢於承認自己的過失,無論是在紐倫堡還是柏林的猶太人紀念館,德國都在表現這其對戰爭的真誠又深刻的反思。
看柏林牆建議選東邊畫廊,East Side Gallery. 因為東邊畫廊是在柏林保存下來的最長的,也是名聲最響的一段柏林牆,共計1.3公里。這裡也是是遺留的三段柏林牆中游客最多的一段。Many picture in the East Side Gallery, some ar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