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預約】寫在出行前的話
我向自己預約了這篇遊記,當時我說:
6月22日-7月3日,
我計劃去東歐五國。
出發前,我敲下了這些文字:
耳邊輕輕響起藍色多瑙河的優美旋律,
美景如伴,輕啜一口咖啡,
隨著跳動的音符,
旅人們留下一點一滴屬於自己的足跡。
片花預覽:
行程簡介:
第一天(6月22日):北京直飛華沙。
第二天(6月23日):華沙、克拉科夫。
第三天(6月24日):克拉科夫、奧斯維辛集中營、捷克小鎮。
第四天(6月25日):人骨教堂、聖芭芭拉教堂、布拉格老城區、查理大橋。
第五天(6月26日):布拉格城堡區、溫泉小鎮。
第六天(6月27日):比爾森、克魯姆洛夫、百威小鎮。
第七天(6月28日):奧地利薩爾斯堡、要塞、維也納。
第八天(6月29日):維也納、美泉宮、皇宮、歌劇院。
第九天(6月30日):斯洛伐克城堡、布拉迪斯拉發市區、匈牙利小鎮。
第十天(7月1日):多瑙河三小鎮、布達佩斯英雄廣場。
第十一天(7月2日):船遊多瑙河、漁人堡。
第十二天(7月3日):布達佩斯直飛北京。
第一天(6月22日):
北京直飛華沙。
北京的大雨一直延續到華沙。
當年的閃擊波蘭,拉開二戰序幕。
第二天(6月23日):
波蘭:
在遼闊的歐洲大地,
波蘭蘊含著獨特的異國情調,
一起來品味別樣的歐洲風情。
聖十字大教堂矗立於波蘭首都華沙市中心,它的命運與這座城市乃至整個波蘭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只有深刻地了解這座城市和這個民族的歷史,才會知道在大教堂里人們心中的默默的祈禱。
這座多災多難的城市坐落在維斯瓦河中游的瑪佐夫平原上,扼守著中歐的戰略要衝,初建於13世紀中葉,1596年成為首都。19世紀初起波蘭受外國統治達二百多年,遭普魯士、奧地利和俄國三次瓜分而亡國。
1918年波蘭獨立後,華沙復為波蘭首都。不幸的是,波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又成為希特勒的首攻目標:納粹德國的第一顆炸彈就投在華沙。希特勒揚言要“把華沙從地球上永遠抹去”。在法西斯分子們的瘋狂掠奪和破壞下,華沙市內85%的建築遭到毀滅,美麗的維斯瓦河上的五座橋樑均被嚴重破壞,在劫難後的瓦礫堆裡,還埋有十萬多顆沒有爆炸的炸彈。
始建於公元1679~1696年的聖十字大教堂也未能在這場世界大浩劫中倖免,但它的被毀卻如同那些為保衛家園、保衛和平而犧牲的鬥士們一樣也是一番光榮的犧牲。1944年波蘭軍民以這座教堂為堡壘,舉行英勇的反納粹起義,戰鬥持續14天,勇士們將鮮血灑在十字架下,為自由和平花朵的開放把生命獻在了祭壇上。這座著名的教堂也同時犧牲,成為戰死者的靈堂。
現在的聖十字大教堂是戰爭硝煙散去後1946年重建的巴羅克式建築。
夜色降臨,喧鬧的市聲退去,從聖十字大教堂傳出一串串跳蕩的音符,但走進殿堂,卻不會見到任何演奏者和播放器,只是一片肅穆寧靜。
在這座聖堂裡,肖邦曾不止一次地做過祈禱。這位偉大的波蘭音樂家(1810~1849年),後半生正值波蘭亡國,被迫流亡國外,在法國巴黎寄居。他雖然身在異鄉,但心臟卻和著祖國的脈搏在跳動、在流血,他創作了大量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樂曲,其中最著名的是那些揚名世界、經久彌盛的鋼琴曲,以此抒發思鄉情、亡國恨。他的音樂像“藏在花叢裡的一尊大砲”,向全世界宣告著“ 波蘭不會亡”。
肖邦嚴辭拒絕沙俄授予他的“俄國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一生用自己卓越的音樂才華為祖國的再生而呼號。他後來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稱是“遠離母親的波蘭孤兒”,
臨終時還將不能身返祖國成為終生憾事,囑咐親人將他的心臟一定要運回祖國。就這樣,人們將他的心臟運到了波蘭華沙,遵照他的遺囑安放在聖十字大教堂,讓它永遠地為波蘭而祈禱。從此,那籠罩著悲劇氣氛的鋼琴曲,其中飽含著對祖國淪亡的哀慟、個人矛盾和痛苦的流露,像激動的詢問、如悲憤的訴說,莊嚴肅穆的旋律展示出悲壯的場景,不時激蕩的感情浪潮,把人們引向對祖國的思念和回憶,這就是肖邦的音樂主題——“這里哀悼的不僅僅是一位英雄的犧牲,而是整整一代人的犧牲”。
“生於華沙,靈魂屬於波蘭,才華屬於世界。”今天看來,這依然是對肖邦中肯的評價。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回去先從彈棉花練起。
哥白尼的“日心說”更正了人們的宇宙觀。哥白尼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位巨人。他用畢生的精力去研究天文學,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哥白尼遺骨於2010年5月22日在波蘭弗龍堡大教堂重新下葬。
與“日心說”的創立者哥白尼、物理學家居里夫人等人一樣,肖邦已然成了波蘭的象徵和國家的名片,其所承載的意義早已超越音樂、鋼琴的範疇。
教堂前方不遠就是華沙王宮和美人魚雕像。
華沙王宮,也被稱為華沙城堡,建於13世紀末。建築呈五角形,美輪美奐,富麗堂皇。
二戰期間王宮遭破壞,1971年1月重建。王宮廣場南端立有一根花崗石圓柱,頂端是奇格蒙特三世的青銅鑄像,當年正是他決定定都華沙的。這根圓柱是華沙較古老的紀念碑,也是華沙的象徵之一。
王宮畫廊裡陳列的全部是波蘭歷史上較有名畫家所描繪的波蘭史畫。華沙王宮是波蘭千年曆史傳統的文化象徵,也是民族興衰史的見證者。
美人魚銅像高約2.5米,是波蘭著名女雕塑家盧德維卡·尼茨霍娃的作品,1938年建成。美人魚的上身是位端莊文靜而又英俊無畏的美麗少女。她頭髮捲曲,眉清目秀。右手舉寶劍過頂,左手執盾牌護身,雙目凝視遠方,眉宇間洋溢的浩然正氣,表現出波蘭民族堅貞不屈的性格。堅實的碑座將美人魚塑像高高托起,更突出了她那英勇無畏的身姿。
世界上有不少地方也有美人魚雕像,美人魚都是雙腿連在一起,形成一個魚尾。但華沙美人魚卻有著分明的兩條腿,腿的邊沿雕成魚的鱗翅,在腿的終端才合成魚尾。整座雕像集俊美與力量於一身,靜中有動。少女的上身稍向後挺立,給人以穩健之感;而她手持寶劍舉過頭頂,向後上方翹起的魚尾好像尾舵,再加上雙膝和尾部的海浪波紋,都給人以前進的感覺,好像航船已沿著明確的航向破浪前進,使人產生必勝的信念,給人以極強的感染力。
第三天(6月24日):
克拉科夫:波蘭最美城市。
瓦維爾城堡:是位於波蘭克拉科夫的一座哥特式建築,修建於卡齊米日三世時期。瓦維爾城堡在歷史上曾長期是波蘭王室的住所,是波蘭的國家象徵之一。
自1930年以來,城堡已經改為博物館。現在瓦維爾城堡是波蘭最頂級的藝術博物館之一。博物館的東方藝術和奧斯曼藝術品的藏品規模也是波蘭首屈一指的。
城堡出來步行去老城區廣場。
路上有很多盛裝的馬車,多為美女駕車。
天下武功出少林,東歐自古產美女。東歐美女的晃眼度明顯高於其他歐。
據說美國總統特朗普的現任老婆也產自東歐。
廣場邊的聖瑪麗教堂。
市政廳
遊覽完克拉科夫,下午抵達奧斯維辛。
奧斯維辛集中營:是納粹德國時期建立的勞動營和滅絕營之一。有“死亡工廠”之稱。其遺址在距克拉科夫以西52公里的波蘭小城奧斯維辛。
奧斯維辛集中營於1940年4月27日,由納粹德國黨衛隊領導人希姆萊下令建造。1942年1月20日舉行的萬湖會議通過“猶太人問題最終解決方案”,估計約有110萬人(90%為猶太人)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被殺。
1945年1月27日由蘇聯紅軍解放,1947年7月2日波蘭國會立法把集中營改為紀念納粹大屠殺的國家博物館,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看似不起眼的圍牆,卻承載這讓人無法忘卻的歷史,走過這裡,你是否覺得,歷史這麼近,又那麼遠。
第四天(6月25日):
捷克:
優美、蒼老、深邃、寧靜、魔幻,這個中歐小國有著太多的驚喜。
然而,捷克的魅力又絕不僅限於此,
只有你真正踏上這片土地,
才能感受它的神奇。
人骨教堂位於布拉格以東68公里處的小鎮上,建於1320年。
教堂很小,其外表是看似十分普通的哥特式建築造型,但內部由約40000塊人骨修建及裝飾,因此這裡與其說是教堂,倒不如說是“人骨博物館”。
一名曾到耶路撒冷朝聖的修道院院長把帶回來的泥土撒在地上,自此,名門望族都以身後能葬於此地為榮。14世紀的一場黑死病和15世紀的戰爭,令這塊3500平方米的空地上,竟出現了3萬多個墳墓!
16世紀時有教士開始把骸骨搬進教堂,並堆成金字塔狀,由於骸骨實在太多,後來有人索性把骨頭充當裝飾素材,造就了人骨教堂的誕生。教堂裡的天花板、牆壁上盡是人骨串成的裝飾品。據統計,這些飾品大約用掉一萬俱屍骨。
神學家表示,天主教視死亡為神聖的事,死後將屍身獻給上帝,象徵無上的讚美,所以“人骨裝飾品”不值得大驚小怪。人骨教堂很小,兩三分鐘已可走完。但那別出心裁的人骨藝術,卻不由得讓人駐足細賞。
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教堂正中央那盞由人體各部分的骨骼造成的“人骨吊燈”——以腿骨組成主架,下顎骨串成掛簾,主架又分成8個腿骨燈架,撐著一塊塊排成圓形的盆骨,上面又各自端著一顆充當燭台的頭顱,外形獨特,又彷佛附著死者的靈魂,邪惡詭異中帶著點懾人心髓的華麗。
只見4萬副經過消毒和篩選的骨頭,大小相同,被細緻地用來砌成燭台、祭壇、聖杯、門楣、拱門、吊飾甚至十字架。
在這里四處可見十字架、王冠、垂帶等裝飾,均由各部位的骨頭拼湊而成。但令人驚奇的是這些骨骸均是成年男人的,而且上面有釘眼和被刀劍刺過的痕跡。
個人感覺深更半夜來效果更好,運氣好的話,還能遇到梅超風練九陰白骨爪。
如果說“挫骨揚灰”是國人形容對某位死者的仇恨的話,那麼位於捷克的人骨教堂對這一概念有著全新的解釋。那裡的人們不僅把先人的墳墓揭開,還把先人的遺體進行處理,只留下骨頭,並用它們做成各種造型,擺在教堂裡,供後人參觀。
聖芭芭拉教堂,是一座著名哥特式教堂,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其名字取得恰如其分,用以對礦工的守護神芭芭拉致敬。聖巴巴拉是礦工的主保聖人,因為該鎮的財富完全依賴於銀礦。
教堂附近的市場。
逛街的人們
啤酒吧
各種小吃攤
點杯啤酒,點點小吃,坐在露天酒吧,可以俯瞰小鎮。
好像是什麼節日,人們多穿古裝出行。
很久沒看到這手藝了。
小鎮不錯,吃喝、逛街、看景、看美女,總有一款適合你。
遊覽完小鎮,下午抵達布拉格,穿過火藥塔,進入老城區。
火藥塔原本是作為護城的要塞,後來用來存放火藥,所以稱做火藥塔。
這座的塔,是為了保衛老城區而建造的城牆上的一個城門,在17世紀曾經被用作火藥庫,高塔也因此而得名。這裡現成為一座小型的博物館向遊客開放,還能夠登上塔頂俯瞰布拉格市內的美景。
街上有很多老式好車,供遊客租用。
穿過老城廣場,先去看查理大橋。
捷克首都布拉格市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多橋之城,碧波粼粼的伏爾塔瓦河穿城而過,共有18座大橋橫架在河水之上,將兩岸的哥特式、巴洛克式和文藝復興式的建築連成一體。其中,查理大橋是布拉格人在伏爾塔瓦河上修建的第一座橋樑,距今已有650年曆史。查理大橋以其悠久的歷史和建築藝術成為布拉格最有名的古蹟之一。
查理大橋:是一座14世紀最具藝術價值的石橋。大橋兩端是布拉格城堡和舊城區,是歷代國王加冕遊行的必經之路。
查理大橋是歐洲最古老最長的橋上有30尊聖者雕像,都是出自捷克 17~18世紀巴洛克藝術大師的傑作,被歐洲人稱為“ 歐洲的露天巴洛克塑像美術館”。
現在原件已經保存在博物館內,大部分已經換成複製品,據說只要用心觸摸石雕像,便會帶給你一生的幸福,橋上的一尊銅像的某些部位已被遊人摸得發亮。
其中橋右側的第8尊聖約翰雕像,是查理橋的守護者,圍欄中間刻著一個金色十字架位置,就是當年聖約翰從橋上被扔下的地點。
查理大橋橫跨在伏爾塔瓦河上,橋長520米,寬10米,有16座橋墩。
在橋上可以觀賞到藝術家的表演,還有一些手工藝創作表演,已經成為布拉格藝術的展示場所,在橋上還可以買到很多藝術品,表現查理大橋的水彩畫,以及身著傳統捷克服裝和宮廷服裝的木偶。
大橋周邊的風光。
遊覽完查理大橋返回老城廣場。
老城廣場:被稱為“ 布拉格心臟”,有各種巴洛可、洛可可、羅馬、哥特式建築,與周圍各種粉色系的房屋相互輝映,美不勝收。
廣場上有著名的汰翁教堂,典型的哥特式建築,教堂上方的雙塔高達80米。
廣場上還豎立著捷克著名的宗教改革家胡斯(Jan Hus)塑像。胡斯對於歐洲宗教的影響極為深遠,被馬丁路德視為宗教改革的精神領袖,胡斯因為反對教宗發行腐敗的贖罪券,及翻譯捷克文聖經,在40歲的壯年被送進了熊熊的烈焰,500年後,在焚燒胡斯的原址上出現了他的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