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足飯飽後回到家,已過了9點。月亮已經爬上山頭~
第二天,趁著遊人還沒來到小鎮,我又早早的帶上相機,在小鎮內定格回憶
站在Lazebnický小橋上,可以看到正對著自己的捷克克魯姆洛夫城堡塔樓。古老的城堡塔樓顯得格外神秘而夢幻,像一個勇士在守衛著這個美麗的小鎮。
長廊上立著許多精緻的雕像,他們和小城背景組合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
這樣的情景讓我覺得,其實上天是不公平的。它在造物時,對世間存在著明顯的偏愛和偏見。
它對捷克就過於寵愛和溫柔。
美麗的小鎮,360度無死角,怎麼看都美到骨髓。
站在捷克克魯姆洛夫城堡的觀景台上,極目遠眺,所見的是滿城的紅頂建築,一片片紅色綿延不斷,鋪天蓋地。而捷克的母親河——伏爾塔瓦河,從小城中流過,用無比眷戀的姿勢把小城擁抱在她的懷裡,盤旋成了兩個“S”形。此情此景,身臨其境,猶如墜入了一個永遠的幸福童話。
而我,卻該從這個童話中醒來,和小鎮道別了
庫特納霍拉,悲喜因你而生
人骨教堂位於布拉格以東70公里的Kutna Hora小鎮。本來它是一座默默無聞的教堂。直到1278年,Sedlec修道院(人骨教堂前身)院長Henry受國王派遣,前往聖地耶路撒冷,帶回了一掬耶穌受難地的泥土,撒在這個墓地上。人們相信埋骨於聖土可上天堂,於是這裡聞名於中歐,不少達官顯貴都期待能在此落葬。14世紀時,黑死病肆虐,歐洲驟減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多達2500多萬,墓地一時緊缺,許多地方不得不將原有的屍骨挖出,安葬新近過世的人。之後捷克又遭遇Hussite戰爭,大量死亡人口使修道院決定再建一座禮拜堂,來容納多年積存下來的遺骨。1870年間,一位受僱於Schwarzenberg家族的木刻師傅靈特(F·Rint)將此地挖掘出來的4萬俱枯骨經徹底消毒,並把人骨排列成各種圖案,枝狀吊燈、十字架、門楣、包括家徽與靈特自己的簽名等,教堂一切的裝飾皆來自人骨,再經由設計師S·Aich以巴洛克式建築重新整修,於是就有了今天的人骨教堂。
入口處白骨組成的十字架和聖杯。
門口的牆上用人骨拼成“1870 F. Rint Zceske Skalice 1870”,分別指的是人骨教堂的修建時間1870年,創作者Rint,以及他的籍貫Zceske Skalice鎮。
順著入口的階梯往下,是一盞超級豪華的人骨吊燈,以及由四座小小的骷髏尖塔組成的巴洛克式祭壇。祭壇大燈上方的屋頂也有一串串的頭骨裝飾,一個個的臉骨都是往下,看遍了兩個世紀來的遊客,也看遍了世間的變化無常。
教堂正中央那盞由人體各部分的骨骼造成的“人骨吊燈”——以腿骨組成主架,下顎骨串成掛簾,主架又分成8個腿骨燈架,撐著一塊塊排成圓形的盆骨,上面又各自端著一顆充當燭台的頭顱,外形獨特。
Schwarzenberg的家族徽章,徽章的皇冠。有人頭骨,大腿骨,胯骨,還有中間像蓮藕一樣的不知是哪個部位的骨頭~
盾牌右下方的那顆頭骨代表土耳其士兵,而旁邊的烏鴉正在啄穿他的眼睛。這代表著1591年Schwarzenberg家族在Raad戰爭中對土耳其人的偉大勝利。
教堂的四周有四座都是骷髏及大骨堆砌而成人骨堆,每一座大概都有上千上萬人,人骨均位於上帝的冠冕寶座下方。洞內的燈光灑在雪白的人骨上,讓人肅然起敬!
在人骨教堂裡,面對森森白骨,你感覺的不是恐懼,而是人對死亡的一種蔑視和豁達,對未來的一種嚮往和堅持。
走出教堂,陽光繼續燦爛,似乎一掃內部的陰霾。只是那一堆堆堆積的白骨仍然在訴說著生命的脆弱與死亡的平等。
布拉格,波西米亞的深情
“當我想以一個詞來表達音樂時,我找到了維也納;而當我想以一個詞來表達神秘時,我只想到了布拉格。”對於布拉格,尼采有著這樣的評價。
布拉格是一個完美的首都,浪漫中夾雜現實,歷史中包含時尚,文藝中攜帶生活。
古城內狹窄的小街如迷宮般盤結在一起,黑亮的石板路和滄桑的古建築成為布拉格千年來的歷史見證,也使她成為令太多人神往的地方。撫摸著殘缺的牆壁,行走在狹窄的黃金巷裡,在時光交錯的空間中,就這麼不經意的和孤獨而敏感的卡夫卡邂逅,如水的歲月在身邊悄然而逝。這樣的情境下,每個人都會被這座千年古城同化,漸漸變得安靜,品位布拉格骨子裡的文藝和柔美。
布拉格之行第一站就是布拉格城堡!
布布拉格城堡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城堡,長570米,平均寬約130米。這裡曾經是捷克王室所在地,現在則是總統與國家機關所在地。城堡裡最主要的四個景點分別是聖維特大教堂、聖喬治教堂、黃金巷和舊皇宮。
由於捷克總統澤曼在城堡內辦公,進入城堡需要安檢哦
城堡裡的許願池,我也往裡面投下了一個願望
聖維塔大教堂是布拉格城堡最重要的地標,除了豐富的建築特色,這裡也是布拉格王室加冕與辭世後的場面之所。
聖維塔大教堂歷經3次擴建,前身為建於929年的聖溫塞斯拉斯(Kaple sv. Vaclava)圓形教堂,1060年擴建為長方形教堂。1344年,查理四世下令建造目前的哥特式建築,知道1929年才正式完工。
哥特式建築極盡精美奢華,特別是布拉格的哥特式建築真是漂亮。玫瑰窗是哥特式建築的特色之一,描繪了聖經中《創世紀》的故事。
花窗下方的銅門上刻著與教堂歷史和聖人傳奇相關的圖案。門楣上則是耶穌降生、受難與復活。
不僅外觀精緻,教堂內部更是大有看頭。一是王室棺槨在這裡。二是五星聖人聖約翰之墓在這裡。三是彩色玻璃窗是著名畫家阿爾豐斯·慕夏的手筆。四是波西米亞王國的王冠在這裡保存。
正廳很大,大約有120米長,哥特式肋型穹窿交錯盤旋,彩色玻璃牆熠熠生輝。
聖約翰的棺槨,棺槨人像均由純銀打製,無比的奢華。四個角上的銀像為捷克雕塑家Ignác František Platzer設計的古希臘四樞德:智、義、勇、節。
聖安妮禮拜堂。
聖安妮是瑪利亞的母親,禮拜堂壁龕中央就是聖安妮教導小瑪利亞的雕像。
與純銀打造的聖約翰之墓相比,這個禮拜堂展現出金碧輝煌的色彩
教堂中幾個我一看到就特別想拍下來的小角落——陽光下靜謐的美好
兩側色彩鮮麗的彩色玻璃是著名畫家慕夏的作品,為這個具有千年曆史的教堂增添了不少現代感。
這扇窗表現了仁慈的主題。
最頂端的是耶穌基督,緊接著是聖母瑪利亞,下邊的圖案中有向窮人施捨食物,給老人餵水,看望病人和囚犯等表現仁慈的畫面。
彩色玻璃上精美的宗教畫為教堂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這扇花窗描繪了天主教在波西米亞的起源。
博里沃伊一世在開創普熱米斯爾王朝後於公元883年接受了基督教傳教士西里爾和美多德兄弟的洗禮,從而確立了基督教在波西米亞的主導地位。中間主畫面表現的是美多德為博里沃伊一世洗禮,旁邊站著西里爾,下方坐著博里沃伊一世的妻子魯德米拉,她膝前跪著的紅衣男孩為她的孫子瓦茨拉夫。主畫面左右兩邊分別描繪了西里爾和美多德的一生。
特寫彩繪玻璃窗,寫的大多是聖經裡的故事。
怎麼看都看不夠
外牆上金光閃閃的壁畫是聖經故事《最後的審判》。這是聖維特大教堂最重要的藝術品,創作於1370年,由四萬片馬賽克拼成。
聖維特教堂不遠處就是舊皇宮,它曾是波西米亞王國的住所,歷任在位者都對不同的部分進行過修繕。整個皇宮建築大致分為3層。入口是挑高的維拉迪斯拉夫大廳,也是整個皇宮的重心;通往上層的新領地大廳內有許多早期的繪畫;下層有哥特式的查理四世宮殿和仿羅馬式的宮殿大廳。
在聖維塔大教堂後方,帶有雙塔的紅色教堂就是聖喬治大殿。
她是捷克保存最好的仿羅馬式建築,920年完成後經過多次擴建,最近一次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教堂的基石和兩個塔尖從10世紀一直保存至今。
順著聖喬治大殿旁的小巷往後走,就是黃金巷了。
黃金巷(Zlatá ulička)是城堡中一條很短的磚石鋪成的街道,道路兩邊是色彩浪漫的精緻可愛的矮房。它原本是僕人工匠居住之處,後來因為聚集不少為國王煉金的術士,因而得名。在19世紀之後,逐漸變成貧民窟。20世紀中期重新規劃,將原本的房舍改為店鋪,出售各類紀念品和手工藝品。著名作家卡夫卡的一處舊宅就坐落於此。
除了各種精品店,黃金巷中還有兵器館以及展示舊時平民百姓生活情景的小展館~
遊覽完黃金巷,你會看到路的盡頭有一個觀景平台。在這裡你可以俯瞰這個素有“建築藝術教科書”的美譽的城市。
布拉格市內擁有式樣繁多的珍貴建築,從羅馬式、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到巴洛克式以及洛可可式,整座城市被裝扮得華麗而絢爛。黃色的牆面和紅色的塔尖成為這裡最經典的點綴,尤其在陽光下,城市的每個角落都被光線塗抹上一層絢麗的金色,令人目眩神迷。也因此,這裡贏得了“金色城市”的美譽。
逶迤的伏爾塔瓦河為布拉格增添了一絲靈動。河水從城市中間穿流而過,數十座橋樑橫跨河面。
PS:這裡推荐一個拍攝布拉格城市位置——Letenske sady Letna公園,有很多攝影愛好者專門跑到這裡來拍照,距離布拉格城堡很近。從公園內hanavsky Pavilon前的觀景台,可以看到五座橋依次橫跨在伏爾塔瓦河上。遺憾的是因為時間過於倉促,我沒有機會去到Letna公園,只好在城堡的觀景平台上多拍幾張了
此情此景讓我想起王菲的某句歌詞: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就再也難以忘掉你容顏。
觀景平台上遇到的萌娃和美女
遊覽完城堡,我們乘地鐵去老城廣場。
等地鐵時,一旁大聲說笑,表現親暱的中東人給我留下了一個不好的印象。後來準備下地鐵時,爸爸隨著下車的人群先下車了,而當我到車門口時,車門卻因為時間關係關上了。我使勁移動車門把手,門卻絲毫不動,因為語言不通,情急之下也忘了求助旁人,只好比劃著告訴爸爸讓他在原地等我,我會坐下班車來找他。正當我準備要放棄的時候,剛才車下遇到的中東年輕人飛快的從車廂角落跑來,嫻熟的幫我打開了車門救我出了窘境~於是,我對中東人的印象就整個改變了,也許他們在公共場所的大聲喧嘩並不是因為素質不高,而是他們性格上的熱情與灑脫,讓他們不拘小節~
布拉格老城廣場,距今已有900年的歷史,位於瓦茨拉夫廣場和查理大橋之間。周邊建築的風格多種多樣,包括哥德式建築泰恩教堂、巴洛克風格的聖尼古拉教堂。現在廣場周圍是各式的餐廳咖啡店。這個廣場也是被格狹窄的街道所困擾的遊客們的一個綠洲。遊客們可以在廣場上看到老市政廳外牆上著名的天文鐘,欣賞街頭藝人的各種表演,還可以在音樂廳中安靜的聆聽合唱團如天籟般的演唱。
廣場立有宗教改革先驅胡斯雕像,常被稱為胡斯廣場。又因其為布拉格最富名氣的廣場,往往被直稱為布拉格廣場。
廣場上濃濃的文藝氣息,到處都是才華橫溢的街頭藝人~
泰恩教堂,由於教堂的外形酷似通話中的魔鬼城堡,又被稱為魔鬼教堂。
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築的代表作,位於老城廣場的東側,建於1135年。1365年,教堂改建為哥特式的雙塔造型,頂端以純金色的圓棒裝飾,高80米,是舊城廣場上最古老的的建築。
在布拉格期間恰逢舉行雅芳乳腺癌遊行活動,這一天布拉格當地女性身著粉色上衣,男性身著灰色上衣參與活動,表達對這一抗擊乳癌活動的支持!瞧~廣場上的公益活動讓整個廣場都沸騰了
布拉格老城遊人真的很多,是一路下來人最多的地方。美好的事物大家都會趨之若鶩吧。
布拉格天文鐘Astronomical Clock,位於老城市政廳的哥特式鐘塔上,是一座精美別緻的自鳴鐘。這座美妙而復雜的自鳴鐘根據當年的地球中心說原理設計,建於1410年,分為上下兩個鐘面。上面的鐘一年繞一周,下面的一天繞行一圈。
每逢正點都會有包括骷髏拉動時間、聖徒現身、雄雞鳴叫等各種報時。每天中午12點,十二尊耶酥門徒從鐘旁依次現身,6個向左轉,6個向右轉,隨著雄雞的一聲鳴叫,窗子關閉,報時鐘聲響起。據說為了保證世上沒有同樣的鐘出現,建造此鐘的工匠被刺瞎了雙眼。根據當地古老的傳說,如果鐘沒有妥善維護,這個城市就會面臨災難。
天文鐘上面的窗口,每到正點時刻,就會看見一具右手握繩,左手捧沙漏的骷髏拉一下繩子並將沙漏倒豎,窗口的兩扇門隨即打開,以聖彼得為首的十二門徒雕像輪番一個個在窗前亮相,接著鐘聲大鳴,場面非常壯觀。
整點下,天文鐘下匯集了裡一層外一層的人,大家都在等著鐘聲敲響後的神奇畫面。
天文鐘上面的鐘面十分複雜!它以地球為中心,外面有月亮、太陽環繞,顯示天體的運行並標明了年月日和時間,運轉一圈即代表一年。若想看懂這複雜的天文鐘,可以點這裡: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110/00/982189_621483327.shtml
鐘兩側雕像表現了四件惡事。左側外邊是點頭照鏡子的人,代表虛榮;左內為晃動錢袋和手杖的人,代表貪婪。右側靠內的為轉動沙漏、搖響喪鈴的死神,代表死亡;右外為彈琵琶的土耳其人,代表奢靡。
下方的日曆錶盤相對簡單一些,從內到外依次為固定不動的老城標誌;順時針旋轉的星座圖和代表不同月份的生活場景;一起順時針轉動的最外圈為代表365天的365個格子,上面標註著這一天紀念的聖人名字。
日曆錶盤兩側雕從左到右依次為:持書的哲學家、持劍和長矛的天使長米迦勒、手持望遠鏡的天文學家、手持紙筆的歷史學家。
布拉格的美好,不只在知名地點。它呢,隨處都美好。
不管是在被人矚目的時刻,還是在無人問津的角落,都同樣美好。
廣場附近的路上,有街頭藝人在弄泡泡,漫天的肥皂泡,折射出五顏六色的夢幻色彩
布拉格共有15座橫跨伏爾塔瓦河的大橋,查理大橋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建築藝術雄踞其首,也成為捷克最負盛名的古蹟之一。查理大橋始建於1357年,1400年竣工。大橋依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兼捷克國王查理四世的命令而建造,因此得名。
查理大橋的一端入口聳立著查理四世的全身雕像,兩側是帶有巴洛克式浮雕的哥特式門樓。
老城橋塔旁遙望對面不遠處的布拉格城堡~
查理大橋是捷克現存最大的古橋,也是連接布拉格老城、小城和布拉格城堡的交通要塞。大橋長520米,寬10,有16座橋墩,橋面為磚石所砌,風格獨特,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築藝術與巴洛克式雕塑藝術的完美結合。
橋上可以觀賞到街頭藝人的表演和一些手工藝創作,還可以買到很多藝術品。
人們說要走九遍查理市橋才算到過布拉格,因為每走一次,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時間點,都有不同收穫。
站在橋上眺望,粼粼波光中,紅色屋頂的建築倒映在河面之上,又給布拉格添了一份迷濛之美。
從前,查理大橋還是歷代國王加冕遊行的必經之路。
看著查理大橋上栩栩如生的雕像,我就像強迫症一樣把他們都一一拍攝了下來~
這座歐洲最古老最長的橋上有30尊聖者雕像,都是17-18世紀捷克巴洛克藝術大師的傑作,被歐洲人稱為“ 歐洲的露天巴洛克塑像美術館”。雕像的原件現保存在博物館內,橋上大部分已經換成複製品。
查理大橋上最著名的雕像是聖約翰 .內波穆克雕像,傳說當年這位主教因為拒絕向國王洩露皇后懺悔的內容,而被憤怒的國王從查理斯大橋上扔進伏爾塔瓦河,在他被河水淹沒的上方,天空奇蹟般地出現5顆燦爛的星星。後來聖約翰 .內波穆克被追封為捷克的聖徒。在查理大橋上矗立著這個聖人的雕塑,橋中一個金色十字架位置,就是當年聖約翰從橋上被扔下的地點。人們相信,只要摸一摸橋上的聖約翰內波穆克雕像就能帶來好運.這座雕像位於查理大橋右側第8座雕塑底座,底座有2塊銅浮雕,左為“王后懺悔圖”右為“ 聖約翰主教被扔下河的情景圖”,2塊銅浮雕和聖約翰主教被扔下河地點的十字架銅像都已經被遊人摸得非常光亮。
北側第四組為聖安妮。中間是耶穌的外祖母聖安妮抱著小耶穌,左下方是聖母瑪利亞。
南側第四組為聖若瑟和耶穌
雕像中耶穌的父親聖若瑟手持象徵純潔的百合花,腳踩在木工架上,身旁的小耶穌做出祈福的手勢。
南側第五組為聖方濟各•??沙勿略
聖方濟各•??沙勿略是耶穌會的聯合創始人,也是首位前往南亞和東亞傳教的天主教徒。雕塑中他站在正中手舉十字架為左邊跪著的印度首領施洗。右邊的兩個男孩,後面手捧書本和法冠的正是以雕塑家本人為模特。前面的男孩捧著用貝殼盛著的施洗用水。下方托舉聖壇的四位人物分別為中國人、韃靼人、印度人和埃塞俄比亞人。
北側第六組為施洗者聖約翰。
南側第六組為聖克里斯多夫
這尊雕像描述了傳說中聖克里斯多夫背耶穌過河的故事。克里斯多夫身強力壯,曾立誓要服侍世界上最強大的君王。他發現表面強大的魔鬼實際害怕十字架,因而認定耶穌基督才是最強者,於是專門在河邊背人過河,積德行善。一次他背一名男孩過河時發現這男孩體重驚人,便對孩子說“你重到有如世界背在我身上”。男孩應道:“你背負的不只是全世界,還包括它的創造者”,原來男孩正是耶穌假扮。
北側第九組為帕多瓦的聖安東尼。他是葡萄牙聖方濟各會修士、神學家。傳說他幻覺自己看到了小耶穌,因此在有關他的繪畫或雕塑中常以小耶穌形象相伴,通常還有一支象徵純潔的百合花。
南側第12組為聖路德加
這尊雕像被認為是查理大橋上最有藝術價值的雕塑。聖路德加(1182-1246)是佛蘭德修女,1208年加入西多會。她曾在幻覺中見到基督向她展示傷口。她晚年失去視覺,後來成為盲人和肢體殘疾人的主保聖人。雕像中聖路德加正湊近基督的傷口。
南側第11組為聖尼古拉
聖尼古拉(1246-1305)是意大利奧古斯丁修會的修士,致力於幫助窮人。雕塑中他左手持百合花,正在施捨麵包。身旁的小天使肩上扛著一籃麵包。
查理大橋上最不缺的就是遊人、街頭藝術家和流浪漢了。這不,遇到一個小美女~
小城橋塔是查理橋通向伏爾塔瓦西河岸小城區上的一高一低兩座塔,中間由一門相連。較小的橋塔是這兩座塔樓中較老的一座,是朱迪大橋的一部分,又被稱為朱迪塔(Juditina věž)。興建於12世紀,是羅馬式建築。1342年2月3日,大洪水沖毀了四分之三的朱迪橋。1357年7月9日,皇帝查理四世建立新的石橋。新橋後來稱為查理大橋,仍經過舊橋的路線,唯一保存的就是朱迪塔。
第二座較高的哥特式橋塔在國王波傑布拉迪的喬治(Jiří z Poděbrad)在位時期才完成。隨後在1879年- 1883年經過了建築師約瑟夫莫克的修改。繼承了老城橋塔建築風格,內部有關於查理橋歷史的常設展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