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音樂廳出來,漫步在河邊的林蔭道上,草坪上有大學生席地圍坐,輪流在激情四射的發表著演講。
河對岸山便是萊特納公園(Letenské sady),這裡是免費登高俯瞰伏爾塔瓦河的好地方。
契夫橋,橋兩端有高高的紀念柱,柱頂有帶翅膀的天使像。
沿著伏爾塔瓦河畔行走,就能看到了河邊萊特納山頂上巨大的音樂節拍器,1955年這裡曾經矗立著巨大的斯大林雕像,但是到了1962年捷克人又自己把它推倒了。天鵝絨革命時,這裡曾經是民眾集合抗議的地點,現在的山頂之上,已改成了現在的這架音樂節拍器,巨大的指針一刻不停地從左擺到右,再從右擺到左。九月的萊特納山依然林木茂盛,綠色成蔭,無論是山崗之上,還是河流之畔曾經發生過什麼,彷彿都與己無關,只是順應著自然規律不斷地生長和繁衍。
過橋,一路的讚嘆這些保存完好的古橋,再想想自己家鄉的古橋都因為城市的不斷擴容而拆毀了,只留存在了記憶中,除了哀嘆,也只能哀嘆。。。
今天的主要目的地就是布拉格城堡。這個雄踞於市中心的山崗之上,坐落在美麗的伏爾塔瓦河畔,已有1000多年曆史的古城堡,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城堡區,在布拉格任何一個地方都能看到他高低錯落,氣象萬千的雄姿,依然在向人們訴說著它曾經擁有過的興旺和輝煌。
布拉格城堡,不愧為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古城堡建築群之一。長久以來布拉格城堡一直是波西米亞皇帝的官邸,1918年起成為歷屆總統辦公的地方,故又稱總統府。布拉格城堡佔地四十五公頃,其中包括一所宮殿、三間教堂、一間修道院,分別處於三個庭院內,還有著名的黃金小巷。城堡區內的建築華麗高貴、莊嚴宏偉、風格迥異,但連在一起卻是互相映襯,互相烘托,無不令人目不暇接。
捷克首都布拉格的建築之所以耐看,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慢工出細活”。好比號稱歐洲最美的查理大橋修了六十多年才完工,負責建造的建築師彼得·帕爾勒日從27歲起在橋上工作了四十年後撒手人寰,也沒能見到大橋落成的那一天。而布拉格最漂亮的聖維特大教堂更是登峰造極,整個建造過程長達近600年!
我們先進入的是皇家花園Královská zahrada 。和城堡之間隔著鹿護城河,位於一條小山脊上,安妮女王夏宮位於東側。它由斐迪南一世於1534年建在中世紀的葡萄園上,最初為文藝復興風格,後來增加了許多其他風格的元素,擁有宴會廳和馬克西米利安雕像。
花園中部南側有一座外牆繪滿圖案的建築,它最早為球館,由斐迪南一世的御用建築師BonifácWolmut(1510-1579)於1568-1569年建造。整個建築裝飾充滿古典人文氣息,窗戶上方的圖案以不同學科為主題,給人一種學術會堂的感覺。這組圖案為辯證(左)和語法(右)。
門外的這尊雕像為奧地利雕塑家馬蒂亞斯·布勞恩1735年創作的《夜》。他的作品我們在查理大橋上已經看到過許多。
跨過護城河重新回到城堡後,我們來到位於第三庭院的聖維特主教座堂(Katedrála svatého Víta)。這座教堂全稱聖維特、聖瓦茨拉夫和聖阿達爾貝特主教座堂(Katedrála svatého Víta, Václava a Vojtěcha),是羅馬天主教布拉格總教區的主教座堂,也是捷克最大和最重要的天主教堂。以前捷克王室的加冕禮都在此舉行,很多君王、主教等死後也安葬於此。
布拉格城堡畫廊Obrazárna Pražského hradu 。布拉格城堡畫廊坐落在城堡內第2庭院的北側,展出一些歐洲巴羅克風格的藝術品。
穿過第一個內庭後,就來到了布拉格城堡的核心聖維特大教堂,它也是布拉格最大的教堂。聖維特大教堂是歷代皇帝舉行加冕典禮的場所,有著“建築之寶”的美譽。大教堂曾經曆三次擴建,花費了近六百年的時間,一直到公元1929年才正式完工。如今這裡收藏有十四世紀羅馬帝國間波希米亞國王查理四世的純金皇冠、金球和權杖,塔頂還有文藝復興式樣的大鐘,鐘樓是俯瞰布拉格美景的好地方。
只要沒有遮擋,在布拉格的任何位置一抬頭都可以看到它那雄偉的身姿。有人稱它是建築史上的教科書,幾乎涵蓋了中世紀的各種建築風格。
從外邊看起來就高端,只要和皇家沾邊,氣度就是非凡,皇帝都在這裡加冕能不氣派?
當聖維特大教堂映入我們眼簾的那一刻起,無不被它雄偉壯觀的氣勢所震撼!巍峨挺拔,高觸蒼穹,只有仰視才能看清大教堂高聳的塔尖,威嚴壯麗而又充滿神秘。聖維特大教堂的內部和外部幾乎都是稀世珍品,外表佈滿花紋圖案,雕刻細膩,精巧玲瓏。教堂的大門原本是南邊的金色大門,門上有查理大帝與四位主要建築師的半身浮雕。
從西門北口步入教堂,哥特式建築的那種森嚴馬上給人一種強烈的震懾感,讓人在粗壯的束柱撐起的高大空間裡感覺異常渺小。
聖維特大教堂裡有捷克堪稱首屈一指彩繪玻璃窗,是世界藝術史上的一朵奇葩。法國史學家丹納在他的《藝術哲學》中寫道:“從彩色玻璃中投入的光線變成血紅的顏色,變成紫英石與黃玉的華彩,成為一團珠光寶氣的神秘的火焰,奇異的照明,好像開向天國的窗戶。”
聖維特大教堂內的彩繪玻璃窗與拱廊,大教堂內五彩斑斕彩繪玻璃窗上,每一個都有不同的圖案和故事。這些玻璃的圖案,大都來自《聖經》,無外乎耶穌受難、三王朝聖、天使報喜、最後晚餐之類的題材,以及耶穌基督的十二門徒、教會裡的大小聖人、新約舊約中的各種故事。
站在穹頂下,被一種莊嚴而華麗的氣氛包圍著,陽光透過玻璃彩繪照射到金碧輝煌的牆壁上,更增加了一種無言的威嚴和肅穆。其實如果你從教堂外面看,彩繪玻璃窗並不顯眼,但此刻站在教堂內從裡向外看,在陽光的照射下,便會漾起令人目眩的斑斕色彩。
讓捷克人更引以為豪的是,教堂內的許多色彩鮮麗的大型彩繪玻璃都是由布拉格最著名的畫家穆哈設計和創作的。
教堂南側,通道突然變得狹窄,所有人都放慢腳步駐足觀看,一座純銀打造的棺墓展現在我們面前。從上方雕像頭頂的五顆星不難認出,這就是內波穆克的聖約翰之墓。
教堂內的聖壇後面是用純銀打造、裝飾華麗的聖約翰之墓,聖約翰是1736年的反宗教改革者。聖溫塞斯拉斯禮拜堂位於聖約翰墓之後,以金色為主色調,顯得金碧輝煌,比純銀的聖約翰墓更加奢華。
最上方是虔誠的約翰手捧帶有救世主基督的十字架,眼中充滿謙卑和慈愛。他腳下的銀棺上雕刻著那個古老的傳說:約翰正在聽王后懺悔。這個故事我們前面介紹過,無論歷史真相如何,它已被天主教認定。銀棺被兩個跪著的天使托舉著,據介紹這個銀棺是可以被打開的,裡面確實存放著約翰的遺骸。
這座教堂中最重要的一個禮拜堂:聖瓦茨拉夫禮拜堂。與其它禮拜堂不同,它是一個四面封閉的房間,遊客只能在門口探身一睹其內部風采。我相信幾乎沒有遊客不在探身觀看時驚嘆於其內部裝飾的耀眼奪目,牆壁上充滿了多彩的繪畫,砌牆的石頭彷彿寶石般反射著絢爛的光芒,這就是聖瓦茨拉夫的墓室。
在聖維特教堂最令人炫目的莫過於從左側入口數起的第三面彩繪玻璃窗,那是十九至二十世紀“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的領軍人物——阿方斯•慕夏(Alfons Mucha)於71歲高齡時完成的,被人們稱為“穆夏之窗”。阿方斯•穆夏的作品追求極端唯美,畫面漂亮柔和,人物情態生動,細節描繪精緻,是彩繪玻璃畫中難得的精品。
這是我們東歐之旅中,迄今為止見過的最華麗,最壯觀的大教堂。聖維特大教堂,不論從外觀的精美,建築的氣勢,還是內部彩窗的色澤,以及歷史的底蘊來說,都是名符其實的世界上三大哥特式教堂之一。第一次見到這樣如此壯麗的教堂,真的是感到非常的震撼!原來建築也是一種凝固的藝術,布拉格的精緻可謂滲透到了這座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個角落。
1370-1372年在南門上用馬賽克繪製了“最後的審判”,該門從此被稱為“ 金門 ”,國王就是通過這座門進入教堂舉行加冕禮。在陽光的照耀下,金門上的整個圖案顯得異常奪目,其中中門最上方為耶穌基督被手持其受難物的天使圍繞,下面是六位捷克聖人,再下方是查理四世和其第四任王后伊麗莎白;左門上方是聖母瑪利亞和耶穌的六位使徒,下方是天使喚醒墳墓中的人進入天堂;右門上方是施洗者聖約翰和另外六位使徒,下方是持劍的天使長米迦勒將罪人趕進地獄之火。
庭院中還有個《聖喬治屠龍》的雕塑為馬丁和喬治兄弟1373年原作的複製品,據說原作可以在城堡故事展中看到。
庭院東側的建築是舊皇宮(Starý královský palác),最早建於9世紀晚期。12世紀索別斯拉夫一世執政時,將原有的石牆木結構改為全石頭的羅馬式宮殿。14世紀查理四世統治時期,內部改建為哥特式拱頂並增加了拱形遊廊。他的兒子瓦茨拉夫四世統治時又增加了兩側垂直的翼部。15世紀這座皇宮一度被棄用,直到1483年弗拉迪斯拉夫四世遷回城堡並對宮殿進行大規模重建後才又重新啟用。
這弗拉季斯拉夫大廳Vladislavský sál
弗拉季斯拉夫大廳是布拉格城堡內面積最大的廳,建於1490-1502年,完好保留了歷史原貌,歷史上是國王的會議廳,用於舉辦公眾節日的代表大會、議會等活動。廳內為晚期哥特式的長方形房間,長62米,寬16米,有5個高13米的帶肋拱頂和文藝復興風格的矩形窗,南側的石頭陽台可以觀看布拉格美麗的景色。這裡曾作為國王的會議大廳,舉行過許多正式的典禮和宴會,還進行過騎術比賽並為此修建了適合騎馬通行的台階
布拉格 (Praha),是全世界第一個整座城市被指定為世界遺產的城市,是歐洲最有中世紀氣氛的城市, 歐洲歷史上出現的絕大多數建築風格在這裡都可以看到,被譽為露天的建築藝術博物館。面對著布拉格城堡,即使我們已經被東歐的各種城堡弄的有些審美疲勞,但是依然會為這座精美的古典建築所傾倒。
出舊皇宮向東走是布拉格城堡中比聖維特更古老的教堂:聖喬治大殿(Bazilika svatého Jiří)。它由瓦茨拉夫一世的父親弗拉季斯拉夫一世(Vratislav I)於公元920年創建。紅色巴洛克主立面由來自意大利的建築家Francesco Caratti(1615-1677)於1671設計,1691年全部建成。
從正門走進教堂,裡面的光線很暗,整個建築樣式屬於早期羅馬式風格,與哥特式的空靈和巴洛克式的華麗相比顯得低調樸實。主祭壇右下方帶個木製小房子的石棺是瓦茨拉夫一世的父親弗拉季斯拉夫一世的墓
教堂如今已成為國家藝廊,陳列著中世紀至18世紀捷克民族畫家的作品。
16世紀創作的《聖烏爾蘇拉的殉難》。聖烏爾蘇拉(Saint Ursula)是傳說中的一位英國公主,她被父王安排與遠方的一個異教徒成婚,就在她與11000名女僕乘船遠赴他鄉途中,突遇一場風暴,把她們刮到高盧的一個港口。於是公主決定在婚前進行一場泛歐洲的朝聖。可憐她們在前往科隆的途中被匈奴人抓獲並全部殘害。
我們不了解教堂內在舉行什麼儀式,只見一根根蠟燭被祈禱人點燃,領禱人開始用低沉的嗓音開始了吟唱,伴唱者也開始隨之吟誦,他們的高音居高臨下,而中低音卻像是貼著我們的耳朵而傳行,教堂的迴聲此時已變成了很好的襯托,將聖樂那種神聖莊嚴的氣氛很好的體現了出來。
原來沒有去過教堂,也不知道在教堂唱聖歌是一種什麼情形。今天是第一次完整的聽完一首聖歌,才明白了這聖歌的魔力所在。這些旋律有時高亢有時舒緩,但它總保持著一種神秘和超脫,營造出一種聖潔,安詳的氛圍。你會感覺這是來自天國的音樂,它洗滌人世間的一切罪孽,淨化了人們的心靈。
手機裡錄了整個儀式吟唱的聖歌,現在還不時播放出來聽上一聽。
順著聖喬治大殿南側的喬治街(Jiřská)一直向東可以走到城堡東門,不過中途有個牌子指引遊客向北拐,那裡有城堡中最著名的巷子:黃金巷(Zlatá ulička)。黃金巷緊靠城堡北牆,最早為城堡中的佣人居住。魯道夫二世(Rudolf II,1552–1612)統治時期,國王請來大量煉金師在此煉製黃金,此街因此而得名。
在布拉格千百條小巷裡,有兩條小巷可以說是最負盛名,一條是卡夫卡故居所在的黃金小巷,另一條則是城堡小巷。
這條街後來成為普通百姓居住的地方,街道不長,但精緻可愛,具有童話般的外觀和柔和的色調。小巧的門窗,低矮的屋頂,傳統的煙囪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其中就包括大作家弗蘭茲· 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捷克詩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雅羅斯拉夫·賽弗爾特(Jaroslav Seifert,1901-1986)
卡夫卡因不堪忍受舊城區的嘈雜,搬進22號(Zlatá ulička 22)。正所謂大隱隱與於皇宮後門,這座水藍色的房子就此成了他高產地故事的後來自然是布拉格變成了The City of K,藍牆包裹的22號也不在是作家的逃難所,而是化身為以K為名的小書店。。用膝蓋都猜得出,《城堡》便出自此地,
晴朗的日子裡,小巷的建築物色彩斑斕,熠熠生輝,宛如童話故事裡精靈的居所。22號天藍色的房子,跟旁邊的房子看起來並無二致,同樣低矮、逼仄,連轉身都讓人覺得局促不堪。但這個門牌卻是大名鼎鼎,因為卡夫卡曾經在這裡住過,並在這裡寫出他那本著名的《城堡》。
黃金小巷成為了卡夫卡迷的朝聖之地。在他家門口,合影還是必須的,儘管沒看過一本他的書。
黃金巷東面有個平台,又是一個眺望布拉格老城和伏爾塔瓦河的好地方。舉目望去,滿眼的綠樹紅房、尖頂鐘樓,讓人欣喜,讓人沉醉,讓人流連。
早就听說布拉格是金色的,當我們在城堡區俯瞰伏爾塔瓦河和對面的老城區時,終於領略了傳說中的金色布拉格!
站在城堡區的平台上,布拉格的市景,一目了然。晴空萬里,陽光燦爛,更增添了這座金色都市的流光溢彩。
俯瞰布拉格是種美的享受,我們駐足在布拉格城堡區中,讓思緒放飛,久久不願離去。我想說,布拉格是金色的,但布拉格又是彩色的,這座古老而神秘的城市,無論你從哪個角度看,都會呈現出不同的景緻。布拉格的美真的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只有當你身臨其境的時候,才能體會出這種心靈的震撼。1989年夏天,余秋雨先生第一次來到布拉格,便立即被它華美的建築深深地吸引,稱之為歐洲的“陋巷美人、頹院芳草”。其實布拉格的魅力絕不僅限於為數眾多的歷史古蹟,更在於它獨一無二的城市氛圍。
我們最後才轉到布拉格城堡(Pražský hrad)的正門,它在伏爾塔瓦河西岸的佩特任(Petrin)山上,是古代是波西米亞王室所在地,保存著波西米亞王冠,現在是捷克共和國總統辦公地,依然是國家權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