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似企鵝,但實際不是,據說叫洪堡小企鵝。
一堆的海狗海獅,遠遠的就听到嘶嘶的鳴叫聲。
海上的捕魚人
從鳥島回來沒吃飯直接趕往納斯卡地畫。
【資料】納斯卡線條位於南美洲西部的秘魯南部的納斯卡荒原上,是存在了2000年的謎局:一片綿延幾公里的線條,構成各種生動的圖案,鑲刻在大地之上,至今仍無人能破解——究竟是誰創造了納斯卡線條、它們又是怎樣創造出來的、神秘線條背後意味著什麼,因此納斯卡線條被列入十大迷團。一隻46米長的細腰蜘蛛,一隻大約300米的蜂鳥,一隻108米的捲尾猴,一隻188米的蜥蜴,一隻122米的兀鷲,一個巨大的蠟燭台在俯視著大地。到今天,考古學家們共發現了成千上萬這樣的線條,它們有些綿延8公里,還有數十幅圖形,包括18隻鳥。
後來覺得不吃午飯是個正確的選擇,因為看納斯卡的小飛機實在是太晃,如果吃了保不准會出什麼樣的狀態。
四個人的小飛機配了兩個飛行員。一個人負責駕駛,一個人負責解說和指點地畫的所在地,按飛行線路看九個地畫。因為要不停的左右側傾才能讓乘機的人從眩窗看清大三百米高空之下的地畫,飛機不停的擺動,出於本能的恐懼,後半程我幾乎是虛汗直冒,頭暈目眩,下小飛機的時候幾乎在想終於解脫了!
我沒辦法拍的好一點,因為在高空,然後飛機基本在不停的晃動,我自己也非常的暈,拍出來的好多都是模糊的。
那片承載地畫的荒漠。
智利聖地亞哥
【資料】聖地亞哥是智利首都,也是南美洲第四大城市。位於智利中部,前臨馬波喬河,東依安第斯山,西距瓦爾帕來索港約185公里。夏季乾燥溫和,冬季涼爽多雨霧。始建於1541年。1818年邁普戰役(智利爭取獨立戰爭中決定性戰役)後成為首都。十九世紀因發現銀礦後迅速發展。其後,屢遭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的破壞,歷史性建築蕩然無存,地中海式氣候,市容綺麗多姿。一年四季棕櫚婆娑。
古老的阿瑪斯廣場和主教堂
總統府。
世界的肚臍——復活節島
我們飛呀飛,繼續隨風而行,從聖地亞哥到復活節島有五個小時的機程,習機坐多了慢慢就習慣了,整個行程總計十九趟飛機,到最後五個小時以內的航程基本就彷佛換個地方打個旽一樣。
剛剛下飛機,藍天白雲撲面而來。
一個進站口一個出站口的機場。
我們的飛機—— 南美第一架787
午餐後直奔那些石像而去。
【資料】復活節島位於東南太平洋上,在南緯27度和西經109°交會點附近,面積約117平方公里,屬智利共和國的瓦爾帕萊索地區。它離南美大陸約3000公里,離太平洋上其它島嶼距離也很遠,它是最與世隔絕的島嶼之一,離有人定居的皮特開恩群島也有2075公里距離。該島形狀近似呈一三角形,由三座火山組成。復活節島以其巨大石雕像著名,島上有約600座以上的大石雕像,以及大石台 (ahu,石堆)遺跡,其朝陸地方向有露天庭院,某些庭院建築巧妙。島上存在3個明顯的文化期。早期有在塔海(Tahai)、維納普和阿納克納的大石台,碳定年法測定約在西元700~800年。復活節島上遍布近千尊巨大的石雕人像,它們或臥於山野荒坡,或躺倒在海邊。其中有幾十尊豎立在海邊的人工平台上,單獨一個或成群結隊,面對大海,昂首遠視。這些無腿的半身石像造型生動,高鼻樑、深眼窩、長耳朵、翹嘴巴,雙手放在肚子上。石像一般高5-10米,重幾十噸,最高的一尊有22米,重300多噸。有些石像頭頂還帶著紅色的石帽,重達10噸。這些被當地人稱作“莫埃”的石像由黝黑的玄武岩、凝灰岩雕鑿而成,有些還用貝殼鑲嵌成眼睛,炯炯有神。
復活節島的居民還稱自己居住的地方為“世界的肚臍”。
去看莫埃的海邊路上抓拍的。
漫山遍野的都是雕像。
走在山坡上,石像零落的分佈有百十個之多,他們在凝望著什麼?在思考著什麼?默默的俯視著他們的族人?
其實到底是誰建造了這些石像並沒有最後的結論,因為很多石像和當地人相貌全無相同之處,石像的高鼻、薄嘴唇是白種人的形象,而且這些石像太巨大,幾十噸重,最生的有三百噸。無解的謎也許是吸引我們來這裡的原因吧
所有的雕像都是上半身,最多到腹部,反正都沒腿。
復活節島上這些雕像是當年60年代日本人幫助整理保護和復原的。
海邊的石像都是背靠大海,面對陸地。
排排坐吃果果
阿納凱的七尊完整的“莫埃”,紅色的帽子是權力的象徵。
碧海藍天,棕櫚搖曳,藍天與碧海只有一線。
天漸漸暗了,在南太平洋的這個孤單的小島上,一個隔絕在海洋裡彷彿世界盡頭的小島餐廳,坐在無窗的開放式二樓,吸著深藍色大海的濤聲,陽光透過濃密的雲在天際留下一抹紅色,夜慢慢厚重起來,在暗黃色的燈光裡,別一點當地蜂蜜釀的酒,有點憂傷和思鄉的感覺。
晨光下的小屋,面朝大海,終有一日暖花開。
赤褐色的火山岩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這些是以前土著們所住的房子,那些一尺見方的狹窄小洞,是他們的進出的門戶。當年應該用來防範野獸的緣故。
火山口
作別復活節島,有種如夢的感覺。活著所有的都要繼續,下午飛回聖地亞哥。
智利瓦爾帕萊索
瓦爾帕萊索是建在山坡上的城市,城市建築在大量的陡坡之上並可直接俯視太平洋,瓦爾帕萊索也自豪的宣稱迷宮樣的城市道路和鵝卵石小巷體現了城市豐富的建築和文化遺產。但是雖然瓦爾帕萊索也進入了世界遺產名錄,雖然還是智得的議會所在地,總統休假別墅所在地。但從旅遊的角度我沒覺得有什麼讓人期待與驚嘆之處。是一個規劃與保護很不完善的城市,不是一個很好的旅遊目的地,不建議前往。
到是路上隨處可見的葡萄酒莊的風景到是讓人很喜歡。
海軍廣場
偶遇的紀念剛剛火災中獻身的消防員的儀式。
隔海遠望的瓦爾帕萊索
沙漠之花——聖彼得羅阿塔卡瑪
阿塔卡馬沙漠是智利北部的干旱地區。礦產豐富,以產銅出名。阿塔卡瑪沙漠還是世界的“幹極”,平均年降水量小於0.1毫米,特別是1845-1936年的91年從未下雨,從聖地亞哥出發飛行時間兩個小時。然後再坐一個半小時的車,穿行在沙漠雪山間,遠眺雪山,近觀沙漠,中午抵達我們住宿的小鎮聖佩德羅•德•阿塔卡瑪。
後來我們才了解到從卡馬拉可以坐車到玻利維亞烏尤尼鹽沼只要九個小時,由於功課沒做足,只能聽沼興嘆了。
阿塔卡馬沙漠第一天
到處都是這種泥巴牆,因為不下雨,所以沒有人擔心會因潮濕而倒塌。而且冬暖夏涼,保溫效果好。
越過酒店圍牆看外面的風景
酒店院子裡的仙人科的植物花開的正艷。
月亮谷(Valle de la Luna),位於智利阿塔卡瑪沙漠,聖佩德羅•德•阿塔卡瑪(San Pedro de Atacama)以西約15公里,因為科學研究應該近似於月球表面而得名,美國人在這裡建立了模擬月球的實驗基地。
圖片永遠沒有辦法和身臨其境的感覺相比,站在這裡有一種蒼涼,荒蕪,原始,寂靜無聲,明亮的漸變紅有強烈的視覺衝擊。那種開天之初的感覺由然而生,時間在這裡定格。
那些白色是鹽的結晶體。象白雪一樣覆蓋在沙漠上。
三個聖母像坍塌了一個。
從月亮谷出來,我們把車停在路邊的沙漠裡,擺開桌子,放上紅酒,遙望著遠山,慢慢的等候夕陽西下,隨著陽光漸漸變暗,光線由白而黃再變紅,再成了紫紅色,渲染著遠處的雪山,光影變幻,如夢如詩。
那一刻遠山如緋如絳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夜晚坐在院子裡,月如鉤。
阿塔卡馬沙漠第二天
我們繼續在路上,驅車前往位於聖彼得羅阿塔卡瑪以南62公里處,遊覽世界第三大的阿塔卡瑪鹽湖區。
那些在鹽湖上飛翔的火烈鳥。
阿塔卡瑪鹽湖,水平如鏡倒影著雪山。
海拔4000多米的米斯坎堤(Miscanti)及米尼格斯(Miñiques)高原湖。聖潔,彷彿不染塵埃,獨立遺世的存在。
阿塔卡馬沙漠第三天
今天去看塔狄歐地熱噴泉。凌晨四點從聖彼得羅阿塔卡瑪出發,路大約二個小時。隨著海拔的上升,天氣非常的寒冷,就是在車上裹緊了所有的衣服,還是忍不住蜷縮成一團。
我們到達的時間,天剛剛濛濛亮,在一個山谷裡有幾十處升騰著蒸汽。
這是最大的間歇噴泉,時間間隔為七分鐘噴發一次。高度達到幾公尺。
這泉溫泉非常熱,流出來後一段距離後我用手試了一下,至少也在八九十度的溫度。
陽光灑在四周的山上,噴泉也基本上停止噴發了。當我們帶著寒冷的顫抖回到車邊,司機已經準備好熱熱的奶茶,還有現烤的脆脆的麵餅,幸福就是那麼的垂手可得。
路邊的風景:屋頂上的十字架
飛翔的火烈鳥。
五彩之布宜諾斯艾利斯
布宜諾斯艾利斯 “Buenos Aires”,西班牙語為“好空氣”或“順風”之意。
【資料】探戈舞的發源地是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南郊,一個叫博卡(BOCA)的小鎮,就是河口的意思,是個船塢,當年西班牙的船員就是從這裡登上南美大陸的。約在十九世紀中葉,這裡匯聚了來自非洲的黑人,和意大利熱那亞的移民,還有來自潘帕斯草原的高喬人,以及加勒比的穆拉託人,他們大多是在碼頭乾活的勞工或輪船上的水手。
大約在1880年左右,隨著旅店、酒吧、咖啡館、舞廳和紅燈區陸續在博卡鎮興起,於是探戈舞就在這些下層的貧民窟裡誕生了。至今在博卡鎮的Caminito(卡米尼多)街,仍然保留著當年那些水手和貧民們搭建的,依稀塗滿艷麗色彩的五顏六色的鐵皮屋。
初始階段的探戈舞是一種粗俗的舞蹈,充滿了調情和刺激,流行於紅燈區和下層酒吧,成為一種下層階級的共同文化,充斥著倦怠、淫蕩、頹廢和荒蕪。
搜索從探戈的音樂風貌中,我們可以看到阿根廷廣泛的文化糅合,融合了熱內亞人優美抒情的小夜曲,高喬人的民間舞曲,還有水手們從古巴帶來的曲調明快的“哈巴涅拉”。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移民文化的不斷滲透,這些舞曲逐步融合在一起形成別具一格的探戈舞曲,深情、優美、粗獷、憂傷,和充滿了濃郁的平民生活氣息。
我們來到了探戈的發源地卡米尼多街,街上游人很多。街邊上的房子都是非常鮮豔的顏色,和探戈一樣的熱情奔放。據說是當年水手用多餘的油漆塗出來的,因為不是一次塗上去的,所以會很多種顏色。
街頭有付費一起跳探戈的,有肖似球星馬拉多拉的人一起拍照的,有賣自己作品的,與遊人互動著。
阿根廷的足球豪門博卡隊的主場。
女人橋,其實也就是一個造型,彷彿倒置的女人高跟鞋。
佈滿雕飾的建築、巨大的羅馬柱,刻有浮雕的門窗、高高的拱頂教堂,五月廣場附近讓我們彷彿轉身在歐洲的感覺。
據說西班牙、意大利和其他歐洲血統的人佔相當大的比重,這些人也給布宜諾斯艾利斯帶來了歐洲文化的影響。市區那些迄今保存完好的古老建築物,帶有歐洲古典建築藝術的濃厚色彩,既有哥特式教堂,又有羅馬式的劇院和西班牙的庭院。他們就把這座城市打造得跟他們的故鄉一樣華麗,許多建築甚至整棟樓製件都在歐洲完成,然後運來拼砌而成。歐式建築、歐式服飾與歐式生活方式使這座城市享有“ 南美巴黎 ”的盛譽。現在還能看到,當時從歐洲整體購買搬遷過來的建築的牆體上等距離的縫隙。
坐落在五月廣場的總統府,建築呈粉紅色,莊重美觀,通稱“玫瑰宮”,是阿根廷建築師普利迪阿諾·普埃倫東1856年的傑作。1873年,薩米恩托(Sarmiento)總統將總統府粉刷成粉紅色,因為它像徵著各種政治派別的團結。紅色是當時聯邦派的顏色,白色是其反對派的顏色,兩種顏色放在一起就成了粉紅色。
七月九日大道,通稱“七九大道”,是為紀念阿根廷 1816年7月9日宣告獨立而命名的。這是布市最美和交通最繁忙的大道,道長4.6公里,南北貫穿市區,道寬148米、設有18個車道,是世界最寬的城市道路,大道中間每隔一段就有一座頗具規模的BRT專用車站。
過馬路的時候真的小心翼翼的,畢竟太寬。
高大上的BRT專用車站。
大道中央矗立著碑高67.5米高的白石方尖碑,這是為布市建城400週年而建的紀念碑,
世界著名的科隆劇院被稱為世界三大劇院之一,建於1908年。劇院建築沉穩但不失雍容典雅,融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從容大度與德國厚重以及法國優雅的建築風格於一體。內部裝修廣泛使用從意大利和西班牙進口的大理石和馬賽克,更顯得富麗堂皇。這裡只演出歌劇和芭蕾舞劇。它不僅是一座有3600個座位的歌舞劇院,同時還是一所藝術學院,設有音樂、芭蕾舞、交響樂等藝術小組。
西風吹之大冰川國家公園
【資料】阿根廷冰川國家公園坐落於阿根廷南部,這裡是縱貫南美大陸西部的安第斯山脈南段巴塔哥尼亞山脈東側,屬巴塔哥尼亞高原阿根廷聖克魯斯省。冰川國家公園是一個奇特而美麗的自然風景區。有著崎嶇高聳的山脈和許多冰湖,其中包括一百英里長的阿根廷湖。它是世界上少有的現在仍然“活著”的冰川,世界上的冰川大都是處於停滯狀態,但冰川國家公園的莫雷諾冰川卻“活著”是指它還在生成,而且每天都在向前推進30厘米。在這裡每天都可以看到冰崩的奇觀,1981年被列入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
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可乘飛機到卡拉法特鎮大約三個小時。
我們當天住在卡拉法特鎮。
初秋的卡拉法特鎮,潔白的雲彩如羽毛,如薄紗,有點點的仙氣。
秋天的小鎮分外的迷人,黃色的楊樹,悠閒的遊人。
因為地處西風帶,風很大,吹的人真往前衝!路邊上樹木的圍擋只是兩個方向東南方向,因為風向是永遠不會變的。在有風的地方基本上抽不起來煙。晚上坐在酒店大堂,就看到強勁的風吹著有一米多高的垃圾筒慢慢的沿著路前移,最後一下砸在一部汽車的後保險槓上。
一早我們順著阿根廷湖邊的山路去看莫雷諾冰川,路上有個觀景點,我們下來一會兒,風很大,強勁的西風,吹的我們東倒西歪的。
到了冰川面前,順著木棧道從上往下走,在雪山之間一個巨大的冰舌從遠處一直伸進阿根廷湖。
冰川表面尖削而高聳,像是懸崖峭壁,又像一朵朵緊緊包裹著花瓣的藍色蓮花,白色的冰川在光線的折射下,在斷裂處呈現出晶瑩的藍色,透明的藍色,彷彿藍寶石幽幽發散著光芒。
冰川在緩慢的形成中,受自身很大的重力作用形成塑性體,沿斜坡緩慢運動或在冰層壓力下緩緩流動形成冰川。後面的冰川往前擠壓,最前面的冰川會冰崩,落在水中。據說在過去的20年中,竟有32人在看冰崩時死於砸下來的冰塊,因此現在在安全的距離內建起了人行步道。
我走到棧道的走到最下面,離冰川還比較遠的距離,突然聽到遠處清脆而亮響如雷鳴,急忙去找聲音的源頭,就看到一大塊冰從幾十米高的冰川上轟然崩塌下來,濺起巨大的水花。很快又恢復了平靜,好似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的寂靜。
秋天的山毛櫸火紅的顏色在藍天下分外的嬌豔。
我們又換上游船近距離的去看冰川。冰川如一道藍色的牆立在我們的面前。
當世界走到了盡頭——火地島
烏斯懷亞,世界的盡頭,世界之南,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加上世界最南端的。。。。。
它是世界最南端的城市,依山傍水,三面環山,鬱鬱蔥蔥的山坡和巍峨潔白的雪山交相輝映,另一面是波光粼粼的比格爾水道,一個別緻秀美的小城,街道不寬,兩邊五顏六色的木屋,童話一般的地方。
由烏斯懷亞起航,越過德雷克海峽,兩天便可到達南極大陸的邊緣,因此前往南極洲探險和考察,烏斯懷亞是一個理想的起航和補給基地。這次我們沒有時間去南極了,只能在心裡奢望。
北京遠在17831公里之外。
晚餐的帝王蟹,重量在兩斤多,口味真一般。
清晨的海灣,靜靜的海灣,朝霞似火,偶爾有早起的鳥兒在飛翔。
前往世界最南端的國家公園—- 火地島國家公園,世界最南部的一個自然保護區,雪山、湖泊、海灣、森林點綴其間,穿行在秋天亦黃亦紅的樹林間,古印第安人的草棚隱約可見,說話間有幾匹野馬從車邊經過。
瓜拉尼(Guarani)港的邊上世界大陸最南端的郵局(Unidad Postal Fin del Mundo)。正對是比格海峽,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在支撐著經營,郵局是他們家世代相傳的,遊人必到之所。
不過後面的島嶼是他家的,高大上的島主。
這裡不讓帶走一石一木,所有的都是最自然的狀態。那些曾經的印第安人的柴火,現在自己在慢慢的腐朽。
泛美公路的盡頭。那英文的意思是:火地島國家公園,拉帕塔亞灣,阿根廷共和國,3號國家公路到此結束,距布宜諾斯艾利斯 3063公里,距阿拉斯加 17848公里。
泛美公路到了盡頭,這個世界的路也到了盡頭。
這條木棧道通往拉帕塔亞灣(BAHIALAPATAIA),真正的世界盡頭。前面只有浩淼的海水。
拉帕塔亞灣(BAHIALAPATAIA),我從北一直走到南,到了這裡除了回頭,終於無路可走。
我們的中餐。自助性質的,烤羊肉可以隨便要,但最好給點小費,那樣廚師會很開心的讓你選擇自己滿意的部位。
羊肉肥而不膩,口感很嫩,沒有一點點的羶味,可以一試。
下午遊覽智利和阿根廷間的比格海峽(CANAL BEAGLE),海峽將大西洋和太平洋分開。路上還有鳥島和海獅島啥的,一路上看過來,有點視覺疲勞了,畢竟看的太多,習慣了以後就是麻木。
一個無人的小島上被遺棄的木屋。
那些我不認識的植物一堆堆的,雪白的,枝繁葉茂,點綴著這個荒蕪的小島,讓小島多了許多生的氣息。
世界最南端的燈塔,太平洋與大西洋的分界處。
烏斯懷亞的機場,一個木屋形制的機場,離開的時候天空下著小雨,二十幾天裡的第一場雨,也是最後一場雨,有點點依依惜別的味道。
我揮一揮手,作別南天的雲彩。
回程布宜諾斯艾利斯飛機上的夜景
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出發,經停聖保羅,轉機迪拜,以26個小時的回程結束了26天的行程。南美漸行漸遠,唯那些美好日子慢慢的積澱在心頭,在無法回首的記憶裡。
街頭上那些塗鴉,巴西、智利都有看見,有空白牆的地方基本都有塗鴉。
因為是自行定制線路,所以對具體交通工具安排及距離不是很清楚,不能提供詳細的攻略。此遊記只是一個私人的旅行印記一個對過程的記錄。
我只是看風景,只看風景。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