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圆了
原本年初一直在计划着葡国游,偶然看到的特价票信息,就这么和父母飞去了澳大利亚……
第一次的澳洲行
第一站选在了时髦的老妈钟意的时尚文化之城维州墨尔本;
老爸热衷自驾和摄影,一路翻山越海的著名大洋路就成了首当其冲;
上学时自己追剧“冲上云霄”,便第一次对阿德莱德有了认知并且莫名产生无限好感和向往……
于是,这一趟3月下旬的全家出游,我们躲开了北京初春的乍暖还寒,飞向了正值夏末初秋,气候温暖又不失凉爽的南澳。这一段从墨尔本出发途径大洋路再到阿德莱德千余公里的自驾旅程,我们在圆着各自的梦…
我们幸运地租到一家华人公司经营的公寓,两室一厅两卫,就在墨尔本新兴起的海港区Docklands,隔一条街就是海港,景色很美。
墨尔本~吉朗
第一个落脚点是Geelong小镇,走M1,距离墨尔本市区有大概70多公里,一直走的是上图这样类似北京五环六环的路,很顺畅,也没有收费路段,一个小时左右就到了。我们出发晚,就随便逛了一下直接午饭了。
Geelong一般都是作为走大洋路的第一个休息地,小镇人少、安静,大多可能都是自驾的游客。镇上有各种料理的餐厅可选,还有一个大超市,可以作为路上补给来采购。
小镇外围的海滩 Eastern Beach很舒服,关键还是人少、空气好。沙滩上的木桩人偶是特色,说是原本很正常的绑船木栓被墨尔本的艺术家嫌弃太平庸无聊,就画上了各自的艺术创作。
吉朗—阿波罗湾
出了Geelong我们继续朝第一晚住宿地赶路。
遗憾从这儿开始…
原本计划下一个落脚点是进入大洋路的正式起点Torquay小镇,一个冲浪很著名的地方,花痴地还想看看各种冲浪帅哥。谁知我们刚一出发,好像在聊着什么,一下就错过了第一个路口左转而变成了直行。由于我导航一直输入的地方是第一晚住宿地Apolo Bay,不是Torquay,所以它就自动重新搜索,默认选择了最快速到达的内陆路线,从而一路就带着我们开始穿越各种山中森林。
刚离开Geelong时其实有两次还看到立了大洋路的指路牌,我爸这不太懂英语的还一直有看那路牌说:
“诶,这大洋路不是指的往左转吗?怎么导航还一直往前走?”
我当时还认真的回绝:“就按导航指的走,保险!”(真是怨念保守的我~)
后来当天晚上我们在住宿地拿了一张纸质地图,一看才意识到真是我自己的问题。
要是想正确进入大洋路,其实保险的方法还是看路牌,一路指明的很详细。
如果导航,想要途径那些沿海的著名小镇,就一定要导航每个想经过的地名,一点点来走。千万不要一直只设最终目的地,这样很容易它就默认最近道路,带着走内陆森林了。
整段穿越森林我们开了快俩小时,见到的几乎都是这种擎天柱似的卡车,只有我们这小小suv的游客,大家此时都正在大洋路沿岸玩耍呢吧…
不过意外的新路开辟也是有收获。
体验了一把穿越那一直看不到头的国家森林公园是什么感觉。一直上坡下坡的,限速牌也随之一直在变,我们严格按照牌子指示的速度在开,像坐过山车似的,真是变相锻炼了右舵车的开车技术。
驶入森林里,发现每开一段路就能看到指示野营地的路牌,整片森林无数的露营地,当地人休闲的好去处和最常的生活乐趣大概就是一家闲暇时去露营烧烤了。这真的是只能在澳洲、加拿大这样地大人少的地方才能做到啊。
终于在经历了两个小时的森林之旅后,突然前方豁然开朗,总算穿出森林,大海就在眼前了。那一刹那的感觉就像走到了另一个世界,前一秒还是在密不透光的森林里各种上坡下坡的翻山越岭,这一秒眼前就无比开阔,从绿色变为蓝色的感觉真好!
迫不及待地把车停下,我们要去好好感受一下海风的洗礼。终于满足老爸的心愿,开上了沿海公路。
不过真心说,接近傍晚的海风还真不是盖的,吹一会儿就受不了了。嘚瑟一通后还是赶紧上车赶路吧。
它还真是个小公园的概念,门口会有车杆拦住,只能是在里面居住的客人有停车卡,刷卡进入,这一点还是相对安全。再加上它是沿海而建,距离小镇中心还有一些距离,这样就避免了游人很多。
这里还是一个露营的好地方,住宿区后半部分都是露营房屋和烧烤区,这是当地人喜欢的度假方式。小屋每一栋也都配有一个免费停车位。上面图白色汽车和左边的小屋就是我们第一晚的家啦,就在海边,晚上夜空繁星点点,真的是那种以前只在电视里看到过的漆黑夜晚只有天空是明亮闪烁的感觉,清晨在屋里就能看到海上日出,位置被安排的有够好。
这里讲个有趣的一幕:
我们刚一到达安顿好后,就迫不及待地在小屋对面的海边兴奋地照起相来。没一会儿就有一家子外国人领着孩子走来玩耍。就是上图几个稍大一点的孩子,一跑来就兴奋地趴在草坪上打起滚来,从上往下滚完又开心地爬上坡来继续滚,乐此不疲。正当我们感叹这外国小孩城会玩儿的时候,下面那张里的爸爸一手抱着自己还未会走的小baby,一手拿着一瓶啤酒原本也在慈父般地笑看着其他孩子滚来滚去,突然被孩子们感染,觉得自己手里的小孩一定也想滚,就毫不犹豫地把孩子给放到了草坪上,想手动帮他翻滚。原本也是笑看着哥哥姐姐打滚的小baby在接触到草坪那一瞬间崩溃大哭,这爸爸居然还不死心地手动翻了两圈才给抱起来。当下我们都看傻了:“这真是只有老外能做的出来, 太逗了!”
我们就这样一直在小屋对面的海边没完没了地照,都不带换地儿的,也真是够了~
很快,迎来落日,天空一点点地,由淡淡的橙黄色变为粉色,真的好美!
第二天一早日出升起时的景象,更是燃亮这里的每一寸土地,让人心生希望,不禁感叹周围的一切都太美好了!
阿波罗湾—奥特威角灯塔—偶遇考拉
洒满阳光,补充了能量,我们便出发开启大洋路的重头戏(十二使徒和他的朋友们)之旅了。
一路都是大大小小的农场、森林。
从阿波罗湾小镇到十二使徒有大概30公里,在这途中先会经过大奥特威国家公园(Great Otway National Park),而在这雨林尽头的奥特威角灯塔(Cape Otway Lightstation),建于1848年,是澳大利亚大陆最古老的灯塔。
在过去的170年间,这座灯塔在狭窄的海岸和国王岛海峡入口处为引导通过巴斯海峡的船舶做出了重大贡献。它高出惊涛骇浪的南大洋 90 米,曾经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军事作用,同时也见证过许多艘船在这个孤立崎岖的海岸线上失事。
一直对海边的故事感兴趣,所以决定要先去看看。
灯塔游览区是有专门的免费停车场,游览内部需要门票,大概18澳币/成人,从外面是看不到灯塔的。
进入园区后除海岸尽头的灯塔外,沿途类似一个露天博物馆,有其他景点可以参观。买票时工作人员也会给你一张内部的游览图作为导引。游客不算多,走一走还挺舒服。还有一个建于一百多年前的小屋现在作为餐厅可以喝杯咖啡,吃些简餐。餐品几乎都是就地取材而做,餐厅对面就是正对着它的灯塔了。
来到澳洲最古老的灯塔,一定要登上去感受一下被海风肆虐狂吹的感觉。
通过狭窄的楼梯攀登上去后,可以首先看到灯塔内部展有很多一直工作使用的各种设备,还有过往的历史介绍。
出去眺望前,工作人员会友情提示要把帽子、眼镜、吊饰的耳环等等身上的配饰都摘掉,否则很有可能一出去就被无情地吹下大海。跨出门槛那一刹那迅速能感觉风力应该至少有10级(虽然没感受过确切的10级风吧),人被吹得必须握着栏杆使劲儿对抗才能往前走,那种感觉真是刺激,瞬间蒙圈儿。
站在灯塔上眺望大洋的波澜壮阔,还能看到南太平洋的洋流和印度洋的洋流交汇处海水相互冲击,想象这样美丽的海域却在曾经发生过无数的沉船事件,让人唏嘘:人在大自然面前,实在是太渺小太渺小。
谁知没开多久就好运地碰到路边停了好几辆车,人都聚在两棵树前拍照,顿时明白这应该就是传说中碰到野生考拉了,于是迅速在路边停好车跑下来看。
我不受准备器材的困扰,拿起手机就冲到了树前,特别幸运地赶上一只考拉正萌萌地却也相当卖力地从一棵树上缓慢下爬,爬着爬着,又突然跳到了另一颗树上。要不是亲眼看到,我怎么也想不到一向以慢、懒著称的考拉居然还有这么敏捷的一面。而整个这不到半分钟的行动结束后我爸才迟迟拿着他宝贵的相机走来要拍。
“嘿~” 他一声可惜(我在偷笑)
不过还好没错过捕捉它正在上爬的行动。
奥特威角灯塔—十二使徒
实现了碰到野生考拉的心愿,心情更加愉悦地继续驶向十二使徒。
第一个驻足的地方是 吉普森步道(Gibson steps)。这里有一条19世纪开凿的86级台阶步道,可以沿着台阶从峭壁下至沙滩,能先近距离一睹十二使徒其中的几徒。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只是下到沙滩拍了几张纪念照,并没有往远处走。如果时间宽裕,建议可以一直沿着海岸线往十二使徒的方向走,是可以近距离感受十二使徒的最佳拍摄地之一。
第二个驻停就是十二使徒岩了。
因为这些岩石数量及形态恰巧酷似耶稣的十二使徒,人们就以圣经故事里的十二使徒为之命名。
这或许是澳大利亚最为传奇的海岸。南极圈吹来的季候风,卷起惊涛巨浪,拍打着这片石灰岩的礁岸,上万年的风吹雨打,塑造出这鬼斧神工的“海岸雕塑”。目前,十二使徒有三座垮塌,已经变为九徒了。看到它们,不难想象我们地球这71%的海洋可以给这29%的陆地带来多少震撼。
因为是大洋路最有名的景点,所以明显游客激增,尤其是中国游客,耳边听到最多的也是中文。很多都是报的旅游团一日游、两日游,车位难找,几乎停到了车场最远处。大洋路的景点都不需要门票,从停车场进入需要走一段专门修好的栈道。这段路可以从不同位置一点点看到十二使徒,也可以再次感受南大洋吹来的劲风。当然要想在好位置拍个片,是很需要耐心等待空位的。
因为游人太多,大大降低了静静地欣赏美景的心情,我们也只是拍了一些纪念照就离开了。
建议如果时间充裕,想好好感受十二使徒的美,一个好方式是选择直升机体验。一架直升机最多可坐三名游客,这个方式也是最能完整看到十二使徒的。像在修好的栈道上一路观赏的景象是把十二门徒给分开成左右两部分,是照不全的。还有一个方式就是刚才提到的在Gibson steps那里就沿着海岸线一路深入前行,游人少,而且我在网上看其他小伙伴拍的效果,有很多不错的角度可以出片。
如果能安排宿在十二使徒一晚,那一定是一早赶来欣赏最合适,这时旅游大巴还都未抵达,会更有安静的时光来静静欣赏这大自然历经万年风吹雨打的杰作。
十二使徒—仙女港
结束十二使徒行程,我们就一路导航第二晚落脚地—仙女港小镇。沿路仍旧是牧场接着牧场。
从十二使徒到仙女港将近100公里,途中会经过瓦南布尔小镇(Warrnambool)。多数人都会选择宿在此处一晚,因为镇子相对较大,配套的餐厅、超市、住宿选择也更多,相较于这样的大镇,我们更钟意安逸的小镇生活,仙女港就是如此,它还是戴安娜王妃最喜爱的度假地之一。
第二天上午出来逛,明显热闹好多。大家都是在餐厅早餐后开始元气满满地一天了。
小镇白天看,更有古朴、优雅的感觉。每一栋建筑都有上百年的历史。
如今,有的做了民宿、餐厅,有的做了精品店、手工艺品小店,很适合早午餐后闲逛一下,相较于大城市的物价,这边也更容易接受。
我们在这个小镇里的一天一夜,一直都没看到过任何亚洲面孔,这边国人来的少,即使偶有开过来的,更多的也是去小镇外围的东部海滩和格里菲斯岛(Griffith Island)居多。大多数都是大洋路自驾后从前一个瓦南布尔小镇就返回墨尔本了,旅游团更是不会到达这里。跟小店里的店主闲聊,她也很惊讶于看到中国人,很好奇地问我们怎么会找到这里,说这个小镇太小了,镇上的人口也不过就两千多。不过也正是因为人少、安宁,建筑又精致,才会让这个小镇更像它的名字一样,是个“仙女”小镇。
主街外安静落在一旁的古老小教堂,被这镇上的居民寄托着信仰。靠近它,好似让人一下穿越回18世纪。
出了小镇主街,往外围开个两三分钟,就会发现当地很多人居住于此,沿着港湾两旁建造自己的家,闲暇时的乐趣就是出门坐上自家游艇,出海钓鱼。住在镇中心的就开车拉着自家游艇过来。
很快就发现一个刚刚出海回来的人,把游艇跟车接好后就扬长而去了。
一会儿又有一辆刚来的车,正准备往岸边倒车把游艇送下水出海。
羡慕完人家的出海生活,再往外走一条街,就到了仙女港的海边,这边沿海而居的人就是很方便闲暇时冲个浪、踏个浪。
长期住在内陆城市的我们一听“出海”、“冲浪”这些事情,肯定想象着这是一件多么需要万全准备、多么奢华享受的事情,而且只能在一年中那少的可怜的几天休假里才能去做。而在这里,就是当地人的基本生活内容,如此也只剩下在心里暗暗羡慕:这才是生活呀!
如此逛下来的仙女港,才深深体会和明白为什么这个小镇是当年戴安娜王妃最爱的度假地之一了,因此会享受生活的欧洲人很多也是到此来度假。这里不会有太多嘈杂纷乱、你争我抢才能成事的心理,有的只是安宁地活在当下,惬意地享受当下的那份自在和从容。
这才是生活最本真的样子。
仙女港—甘比尔山(奇遇Dartmoor)
不舍地告别仙女港,我们继续西行,往著名的蓝湖所在地甘比尔山(Mount Gambier)行驶。
路上想找洗手间,无意开进了一个小小镇,名字叫Dartmoor。整个小镇,除了一栋栋地小房子,看不到一个人影,跟个空城一样。还好有个镇中心的便民小店是开着的,问了老板,说是因为周末的关系,要不就是出门野营度假去了,要不就宅家吧。
再一次感叹乡村小镇里的生活真是简单。
他们自信地在介绍小镇的地图上写着:A family friendly place to live in and visit
真是可爱。
除了没有人烟,小镇更特别的地方在于主街上建了好多雕塑。很遗憾当时没有再多跟店老板聊一下,问问看这个小镇的历史和这些雕塑的意义。每一尊看过去我猜想可能是为了纪念当时建立这个小镇付出的人或者是在这片区域发生过什么战争牺牲的人而设的。
意外地奇遇Dartmoor小镇,在那唯一开着的便民店简单午餐休息后就继续往蓝湖开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