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遇見你,錫林郭勒草原的初夏

0
前言

 

大草原一直是我嚮往的天堂,嚮往那裡的人煙稀少,嚮往那裡的遼闊放肆,嚮往那裡的一望如碧!在草原的曠達里,期待遇見留給我強烈生命印記的風物。

今年初夏, 南京特別悶熱,好想找個有涼意的地方避暑。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了一部文藝電影《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馬上有了去草原的衝動。

遇見是一種力量,無論什麼時候遇到什麼,生活都是最先遇到自己,大概人生的困惑無非囿於空間,與其迷茫、徘徊,不如乘物遊心於草原,相擁延綿時光里永不褪色的幸福和輕盈,在繁花似錦、生機勃勃的初夏,期待著與大草原有著不一樣的邂逅。

一次偶然的聊天,友人向我推薦了錫林郭勒,說這個季節去正好,還沒到旺季,草也開始綠了,我用了10秒鐘便決定了這次草原之旅。

預告片

 

預告片

錫林郭勒大草原

肆意妄為的拍照


上都湖

策馬奔騰的漢子

膘肥肉嫩的小羊羔

清新的拍照之地

表情可愛的駱駝

吃一頓地道的蒙餐

忽必烈影視城

元上都遺址

烏蘭五台,體驗當地特色敖包文化

貝子廟

匯宗寺

山西會館

當地概況

 

錫林郭勒盟內蒙古自治區所轄盟,位於中國的正北方,內蒙古自治區的中部,駐地錫林浩特市。林郭勒草原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 ,以其草場類型齊全、動植物種類繁多等特徵而成為世界馳名的四大草原之一,屬歐亞大陸草原區,境內有全國唯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國際生物圈監測體系的錫林郭勒國家級草原自然保護區,既是華北地區的重要生態屏障,又是距首都北京最近的草原牧區。

這裡是國家和自治區重要的畜產品基地,可利用優質天然草場面積達18萬多平方公里,佔全自治區的五分之一。牛、馬、羊、駝等草食家畜擁有量位居全國地區級首位,是國家重要的畜產品基地。在家畜資源中,尤以內蒙古細毛羊、蘇尼特羊、錫林郭勒馬、烏珠穆沁羊、烏珠穆沁白絨山羊、烏珠穆沁牛、草原紅牛和蘇尼特駝最為知名。其中,蘇尼特羊和烏珠穆沁羊以其肉質鮮嫩響譽京城和中東國家,年出口數十萬隻,素有畜牧業王國之稱。

具體行程

 

三日自駕游具體行程:

因我們此行人數較多,去的地方也不僅僅限於錫林浩特市,所以最好的方式是自駕前往,內蒙草原相對遼闊,所以看似不算太遠的景點間路程也都要1-2小時,有的甚至3小時以上,但路況還不錯,自駕沒有壓力。

Day1:錫林浩特-烏蘭五台-蒙古汗城 -額爾敦十三敖包
Day2:忽必烈影視城-蒙古老營 –元上都遺址
Day3:多倫-匯宗寺 –山西會館

拍攝裝備  5D MARK III機身+24-70鏡頭

圖片後期  Lightroom,photoshop

當地氣候

 

當地氣候

當地氣候特點是風大、乾旱、寒冷。年平均氣溫0~3℃,結冰期長達5個月,寒冷期長達7個月,1月氣溫最低,平均-20℃,為華北最冷的地區之一。

7月氣溫最高,平均21℃。年較差為35~42℃,極端最高氣溫39.9℃,極端最低氣溫-42.4℃,日較差平均為12~16℃。平均降雨量295㎜,由東南向西北遞減。最大降水量628㎜( 太僕寺旗 ,1959年),最小降水量83㎜( 二連浩特市 ,1966年),降雨多集中在7、8、9三個月內。

地形概況

 

地形概況

錫林郭勒盟是一個以高平原為主體,兼有多種地貌的地區,地勢南高北低,東、南部多低山丘陵,盆地錯落其間,為大興安嶺西和陰山山脈郭勒盟馬文化節向東延伸的餘脈。西、北部地形平坦,零星分佈一些低山丘陵和熔岩台地,為高原草場。海拔在800—1800米之間。最高山峰為古如格蘇烏拉山峰,海拔1957米。

交通方式及其他

 

尊重當地風俗習慣

1、乘車或者駕車在草原上游覽或者到牧民家拜訪,看到畜群要及早鳴笛,或先讓畜群過去。

2、蒙古人給客人敬酒時,客人要用雙手接過銀碗,並向主人致謝,然後一隻手瑞著銀碗,用另一隻手的無名指輕輕的點沾銀碗中的酒,向不同方向彈三下,表示敬天、敬地、敬祖宗。

3、草原的生態環境很脆弱,所以在草原旅行時要注意保護環境,不要亂丟垃圾。

注意事項和必備用品

1.運動套裝,拍照用各種裙子,晝夜溫差大,注意帶好保暖衣物。
2.墨鏡,帽子,太陽傘,防曬霜也都是出門必備,除非你不怕被曬黑。
3.雨傘和雨衣,因為天氣陰晴不定,最好帶著以備不時之需。
4.草原風沙比較大,建議帶個圍巾,可以裝飾拍照,也可以裹頭上擋一擋風沙。
5 .內蒙的氣候較為乾燥,待了兩三天嘴唇就起泡了,女孩子的話,唇膏,面膜一定要帶。

6.由於坐車的時間太久,建議帶好暈車藥、U形枕、眼罩等物品。

7.行程如果比較密集,可能導致吃飯時間不准時,建議包裡備些零食,乾糧。

8.草原的蚊蟲比較多,建議最好穿長褲或長裙,帶一些防蚊蟲叮咬的噴霧。

9.內蒙的食物多以牛羊肉為主,腸胃不好的朋友記得帶一些防腹瀉的藥品。

10.中國電信在遼闊的草原上是幾乎沒有信號的,移動聯通時有時無,一切隨緣,不要太強求。

交通方式

飛機
目前,錫林郭勒盟有機場飛一處,為錫林浩特機場。錫林浩特機場可起降737中型客機,有直達北京呼和浩特的定期航班和通往各大旅遊城市的臨時旅遊航線。目前,正在抓緊推進航空項目有:二連浩特機場和東烏旗機場新建項目。其中二連浩特機場。擬建設3C級機場,跑道2400米x45米,聯絡道220米X45米X35厘米,停機坪3萬平方米,航管樓1800平方米,候機樓1萬平方米及機庫和其它配套設施。東烏旗機場處於前期工作階段。錫林浩特機場航站樓擴建4110平方米,2005年建成使用。

火車
從北京到錫盟的話,坐火車並不是很好的選擇,因為沒有直達的火車,火車是從北京先到呼和浩特,然後再過來,費時費力。錫林浩特到呼市的火車21:18發車,第二天早上8:20分到,用時11小時2分,算是比較慢的。

客車
從北京出發,可到永定門、北京南站、六里橋、木樨園長途汽車站,大約669公里,票價從200到280元不等,最早一班車8:00,一般10個小時,最晚一班20:00出發。
錫林浩特汽車站
電話:0479-8223592
地址:那達慕大街明盛購物中心附近

其他
公路:錫林郭勒盟的公路交通發達,境內有207、208、303三條國道穿過,101、204、304等省道貫穿全境,還有鄉道、縣道等各級公路。錫林浩特長途汽車站現已開通了開往赤峰、呼和浩特等省內班線和到達北京等地的省際班線。

1、北京前往錫林浩特市。六里橋長途客運站班車:10:00發車,車費170元;18:00發車,車費230元,為臥舖車;19:00發車,車費150元。永定門長途客運站班車:17:00發車,車費150元。自駕車:110國道轉207國道,車程7小時左右。

2、錫林浩特至西烏珠穆沁旗的班車較多,車程2小時左右,車費30元/人。若趕不上班車則可乘坐的車,一般湊齊4人發車,費用為35元。

3、錫林浩特市前往東烏珠穆沁旗旅遊區多為包車或自駕車,因為草原上景點分散,且該區的長途車都是鎮與鎮之間的交通往來,並不深入草原。錫林浩特市前往東烏旗烏里雅斯太鎮有中巴班車,每天8:00、9:00、11:00、14:00、16:00、17:00各有一班。

4、西烏珠穆沁旗距東烏珠穆沁旗約120公里,班車、的車較多,車費25元/人;包車參考價位為200元/天。

關於住宿

 

關於住宿:

當天下午我抵達錫林浩特市,入住當地最好的一家準五星酒店——元和建國酒店,走進大廳陣陣清香撲鼻而來,服務生熱情地領我去前台辦理入住。原本我在網上定酒店的時候,其實沒有太多的期待,畢竟酒店價格不貴,沒想到超出我的預期。

和同伴定的是標間,入住時服務生還特意告訴我們,一會大廳有馬頭琴表演,有興趣的話可以下來看看。

房間空間很大,乾淨整潔,雖說是標間,但兩張床還是比一般酒店的標間要大一些,睡的很舒服。

有不錯的寫字台,這是我每次入住酒店最在意的地方,因為經常出差需要帶電腦伏案工作,所以一張舒適的寫字桌尤為重要。

在房間休息一會,聽到大廳隱約傳來馬頭琴的聲響,小伙伴們便一起來到了樓下。果然蒙古大叔已經開始拉曲子了,悠揚婉轉的琴聲,略帶一絲的傷感與滄桑,聽著內心被深深地觸動。


酒店一樓還有寬敞的餐廳,提供當地的特色美食,可惜我們明天要很早出發,所以沒辦法在此吃早餐,略有遺憾。

關於羊肉

 

關於羊肉:

入住後不久,便到了晚餐的時間。蒙古的傳統飲食分為“白食”、“紅食”、“紫食”、“青食”。前三種為主食,後一種為輔食。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江南女子,對美食的定義大概為清爽、秀美、甜膩、鮮美,而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之行,讓我對這裡的美食有了全新的認識!


錫林郭勒在蒙語中,意即遼闊起伏山地間的河,它是聞名世界的大草原,我國四大草原之一,享有“天堂草原”之譽。我們的嚮導告訴我,中國最好的羊肉在內蒙,而內蒙最好的羊肉在錫林郭勒。

既然羊咩咩這麼有名,第一頓當然是要吃地道的羊肉火鍋,於是我們在錫林格勒市找了當地一家很有名的火鍋店春卉特色涮肉。

剛上桌就被這五花八門的調料盤給震驚了,光醬料就這麼多,菜品還沒有上,羊肉火鍋的調料已經擺滿了一桌,各種口味都有,對於不吃辣的我來說真是福音。

不一會,各種食材就鋪滿全桌,上來的菜點量多實在,蔬菜很新鮮。

據說當地的豆腐是相當不錯的,火鍋自然不會少了它,另外當地的奶豆腐也很有名。

錫林郭勒的羊肉是內蒙最好的羊肉,自然也是全國最好的羊肉,這家火鍋店的食材新鮮,量還相當足,良心店。

涮羊肉是今天的主菜,服務員給每人端上來一個傳統的銅鍋,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配料,然後開涮,原本我是不怎麼喜歡吃羊肉的,但這裡的羊肉真的很好吃,每個人都吃了幾盤。

輔材都是當地的特色蔬菜,很多人說蒙餐是比較重口的,但這第一頓火鍋相當清淡啊,很符合我們江浙的口味。隨後幾天裡,我將烤全羊、烤羊排、烤羊腿、手扒肉、牛肉乾、蒙古手擀麵、蒙古包子、羊肉串、血腸、羊雜碎以及奶豆腐、奶皮、奶茶、酸奶、黃油和炒米、蕎麵等挨個嚐了一遍,果然是這一頓最清淡。

DAY1:走進大草原,感悟特色敖包文化

 

一.烏蘭五台

內蒙天亮的特別早,三四點鐘就已經透亮了,早晨六點起來,沒有拉窗簾的我被陽光閃的遲遲睜不開眼。這裡的六點和我們中午的十一點差不多,太陽當空照,我們簡單地吃了些早餐,便驅車前往烏蘭五台。一進入草原,人煙開始稀少起來,別說城鎮,村莊的規模也越來越小。

錫林浩特市到烏蘭五台,車程大約一個小時左右。窗外,一望無際的草原在六月已經開始換上新裝,因此6-8月份也是一年中草原最美的季節。

來到大草原,如果不體會一下當地別具特色的敖包文化,就像對一個地方的文化淺嚐輒止一般,不夠深入。小時候聽過的那首《敖包相會》,至今曲調依舊清晰,這次,也許是上天給我的恩賜,終於有機會走進大草原,來切身的感受下敖包文化。

在烏蘭五台感悟敖包的開幕式上,當地的牧民表演著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節目,女孩們身穿當地民族服飾,跳起了婀娜多姿的舞蹈。


馬頭琴表演依舊是當地不可缺少的傳統節目,關於馬頭琴的由來,還有著一段淒美的傳說:相傳有一牧人懷念自己死去的小馬,取其腿骨為柱,頭骨為筒,尾毛為弓弦,制成二弦琴,並按小馬的模樣雕刻了一個馬頭裝在琴柄的頂部,馬頭琴因以得名。

蒙古人個個都是能歌善舞的,在遼闊的草原上從來就不缺悠揚的歌聲,而長調和呼麥則是草原上最神奇的歌聲。沒來草原時,我就听過長調,它並不像其他演唱那樣,朗朗上口,細膩溫婉,在舞台上這種唱法看似並不討巧。但是,當我走近草原,站在這方廣闊的天地間,聽當地藝術家唱起長調,才恍然發現,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只有長調能與它契合,也只有長調才能表現出處在茫茫草原上難舒坦開闊的心境。

敖包是蒙古語,意即”堆子” ,也有譯成“腦包”、“鄂博”的,意為木、石、土堆。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頭堆”、“土堆”或“木塊堆”。相傳,清朝年間,此處水草豐美,錫林河從身旁輕輕流過,山腳下住著一位叫額爾敦的老牧人,他信仰佛教,因樂善好施而遠近聞名。

後來人們在他去世後,把這座山叫額爾敦山,山上的敖包也隨之被稱為額爾敦敖包。舊時遍布蒙古各地,多用石頭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樹枝壘成的,現在已經很少看到了。原來是在遼闊的草原上人們用石頭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標誌,後來逐步演變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禱豐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徵。

逃離了城市,在這片遼闊的草原上,我看到許久都不曾見到的藍天白雲,記得幾年前,友人來到內蒙草原,告訴我關於這裡的故事,怎樣吃烤全羊,怎樣在草原上看星星,還說起當地一些有趣的地名,我那時候便對草原十分嚮往,原來只要時間夠長,所有的心願與嚮往終究會有達成的一天。

隨著時代的變遷,敖包的內涵逐漸豐富,形式也多樣起來。只有一個代表保護神的敖包,後來演變成三個敖包:中間較大的代表天神,右側代表地神,左側代表先祖,七個敖包即代表七個卡爾格佛,十三個敖包即供奉十三個勇士。

一種解釋說,敖包最早是用來祭祀祖先的。草原蒙古民族的葬禮多采取野葬。蒙古人在親人去世後,用氈子將屍體裹住,按照喇嘛指示的方向,用牛車拉上屍體在草原上奔跑,屍體掉落的地方被認為是親人安葬之地。


為便於以後祭奠親人,在送葬時要帶上母駱駝和小駱駝。在屍體掉落之地將小駱駝的腿割破,讓血流到該處。次年,再帶著母駱駝和小駱駝來尋找。因駱駝嗅覺,聞到遺留的血腥味便起哀鳴,由此可以判定親人安葬的確切位置。這時,人們在上面放一些石頭做標記,,日積月累就形成了敖包。

另一種說法與“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有關。據說,在公元13世紀時,鐵木真經常與蒙古各部爭戰。每征服一個部落,他總要在高山或高處堆起土堆,或用石塊壘成石堆,插上旗幟做為做為,意為征服。

上到成吉思汗廣場,看到了一代天驕的雕像,上面風很大,被風吹亂的頭髮隨風飄舞,還好帶了條長頭巾,擋風防沙,草原必備呀。隨後,導遊開始向我們介紹當地如何祭敖包。

祭敖包活動必須在當天日出時便開始。司儀二人,一位是德高望重的長者當主持人,必須是當地人,另一位是領經人,即主祭人。

一般是由嗓音洪亮的神職喇嘛來擔任。主持人首先領大家,放聲朗讀敖包祝頌詞。其詞意為:“感謝天地自然,迎來草原的豐收和吉祥安康 ,懷念祖先功德,向額爾敦敖包祈禱,保佑人畜興旺”等等。

神職喇嘛領著眾喇嘛點香,專門誦念本敖包經文和禱文。於是喇嘛們誦經念咒,吹奏法號,以示祈求敖包顯示自己神靈。有的增添貢石,祈盼風調雨順,五畜興旺。這時,九名身著民族服飾或戰袍,手持蘇勒德的勇士騎著白色駿馬入場,環繞十三敖包走三圈,以示威武勇猛,招財進玉,吉祥如意。

在藍天白雲下,遼闊無垠的大草原秀美如畫,偶爾會看到一個指示牌,風中孑立,猶如這裡的漢子,友好而高傲!我和同伴一眼相中了這個路標,她拍了張牛仔風,我拍了張民族風,然後滿意而去。

參祭的人們絡繹不絕,他們按秩序繞敖包轉三圈、祈求好運常在,國泰民安。有的敬獻哈達,三拜九叩,祈神降福。還有的將自己帶的祭品放置在祭台上,祈禱許願。

五畜在農區是指牛、犬、羊、豬、雞五種畜類,而在牧區,牧民把牛、馬、綿羊、山羊、駱駝稱為草原上的五畜,敖包前面有五畜的雕像,它們個個栩栩如生,身上還掛滿了五彩的綢帶。

這是一場文化之旅,近距離觸摸蒙文化的歷史,只有靜心感受了,才能發自內心熱愛這裡的一切。

從廣場上下來,慢慢的地勢開始平闊,有時遇到高崗,一色的草原可以望到天際,心情的舒暢無以言表,導遊說今年的草長得又旺又綠,我們來的正是時候。


這遼闊,有點蠻橫無理,有點放肆,有點孤傲。我的心被這一路上的遼闊撼動,思想被這遼闊激盪,無邊的碧草盪綠揚翠,天上的白雲迎風起舞,變化多端的姿態迷人心竅。

車行的路蜿蜒到草原深處,路面映日流光,帶著我的渴望,進入一直以來嚮往的這片天堂。

二.蒙古汗城

到達蒙古汗城時已是中午時分,陽光正烈,當地人民還是熱情好客地盛裝等著我們的到來。蒙古人給客人敬酒時,我們要用雙手接過銀碗,並向主人致謝,然後一隻手瑞著銀碗,用另一隻手的無名指輕輕的點沾銀碗中的酒,向不同方向彈三下,表示敬天、敬地、敬祖宗。飲著傳統的下馬酒,雙手接過哈達,一邊敬畏神靈,一邊欣賞這四周的美景。

蒙古汗城位於錫林浩特至林西公路沿線,距旗政府所在地巴彥烏拉鎮15公里,交通便利,我們自駕過來相當方便。這裡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佔地面積20平方公里。主要以蒙古民俗文化觀賞、休閒娛樂和草原觀光為主。

這里地處內蒙古錫林郭勒大草原最華麗、壯美的西烏珠穆沁草原腹地,綠草如海,畜群如雲,被譽為“游牧文化之源、民族服飾之都、蒙古長調之鄉、摔跤健將搖籃、北方華麗草原”,是蒙古族風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

蒙古汗城築風格以元朝成吉思汗時代的蒙古部落風格為準,整體上由以金頂大帳為中心的各種蒙古包群體組成。


一座固定式多功能蒙古包金頂大帳,外觀體現民族特色,內部設計突出宮廷風格。

漫步在蒙古汗城,擁著藍天白雲,攜著綠色和風,領略恬靜、秀美的草原景色。

這裡任何一處都是最佳的拍攝取景地,不需要刻意去找,隨便往哪一站,就成為了一道風景。

中午正好是用餐時間,我們被領進了一個蒙古包,品嚐飄香的奶食、綿醇的奶酒、鮮美的食物。

在這裡,每天都有很多豐富的節目,一邊吃飯一邊欣賞當地的傳統歌舞表演僅是特色之一。另外,下午還有摔跤,賽馬等活動,到了晚上還有篝火晚會,十分熱鬧。

吃過午餐,導遊說下午帶我們去草原,拜訪當地人的家,同伴們都是相當興奮,終於可以有時間與草原來個親密接觸了。這是我們此次的大部隊,是不是男帥女靚,哈哈。

藍藍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綠綠的草原, 這是我的家,奔馳的駿馬, 潔白的羊群……騰格爾的一曲《天堂》唱出了大草原的雄渾與壯美,也唱出了我對這片草原的無限嚮往。後來,聽蒙族歌手烏蘭托婭的歌曲,草原情結越發濃烈。

終於,我來到了錫林郭勒草原 ,它與我想像中的天堂是如此的相似,真不愧有“天堂草原”的美譽。它不僅是我國四大草原之一,還是歐亞大陸最具典型的溫帶草原樣板,同時也是世界上溫帶草原中原生態植被保存最完整,草地類型最多,飼用植物資源最為豐富的天然草原。

走進錫林郭勒草原,看到的是藍天,綠草,雪白的羊群,聞到的是草香,花香,奶茶香。我們乘坐草原遊覽車,行駛在這片遼闊的天地間,有這麼一瞬間,我感覺眼前的一切是如此的不真實,彷彿走進了奇妙的夢境之中。


這裡是馬背民族的棲息之地,保存著最濃烈的游牧習俗,草原的漢子,威武雄壯,令人人心生敬畏,同時又倍感親切。

沒一會兒,不遠處便來了騎馬的草原漢子,一路隨著我們的車馳騁在大草原上,想起之前友人告訴我的感受,終於我也能親身體會了。

風兒一吹,牛羊不時出現在路邊草甸上,這裡滿目是低矮的牧草,色鮮葉嫩,它們此時正享受著自然帶給它們的最好饋贈。

見到羊咩咩,同伴們一個比一個興奮,從車上下來,就往羊群奔去,可愛的小羊們被我們突如其來的舉動給嚇到了,於是草原上出現了特別搞笑的一幕,一群人追著羊群四處跑,一路歡聲笑語。

最後我們都跑累了,羊群也被我們趕到了另一處草地,主人騎著馬將羊群趕回來,真是對不住這群可愛的羊咩咩,打擾了它們吃草的興致,但這個午後,趕羊的時光,卻成為了我這次旅途中最深刻的記憶。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早低見牛羊。小時候熟記的詩句,到了這裡,自然而然地從心底再次憶起。

曾幾何時,我置身於城市的鋼筋水泥之中,後來,我顛沛流離地四處行走,在每個不同的國家間穿行,而在這草原的午後,肆意奔跑的瞬間,自己突然希望時間就此靜止,停留在這一刻,便好。

像我們這樣的人,哪裡還有家,所以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可以把任何一處地方當家的,後來才發現,只有心安才是歸處,在這裡,在這片草原上,在這個肆意奔跑的午後,我忘卻了一切煩惱,彷彿回到了童年那無憂無慮的美好時光。

熱情好客的草原少年早已守候在自家的蒙古包門口,等著我們的到來,他身穿蒙族的傳統服飾,看上去相當帥氣。蒙古包上還有一根套馬桿,原來套馬的漢子就是手拿著這個去套馬的。

“套馬的漢子你威武雄壯,飛馳的駿馬像疾風一樣”可惜了同伴這小身板,估計是沒辦法套到馬了。當地人看上去普遍比我們身強力壯,這和他們從小的生存環境和吃的東西有關。

導遊說他們當地的小伙,每個都是騎馬,射箭的好手,如果想看到真正的草原騎士,一定要在七八月份之間來,那達慕才是草原騎士們最為盛大的節日。

三.貝子廟

在草原上遲遲不肯離開,導致我們趕到貝子廟時,已經七點多了,可太陽還未落下,當地人正在廣場上散步,我才知道這裡的白晝比黑夜時間要長,每天八九點才吃晚飯。這樣一想,一天完全可以當作兩天,瞬間覺得賺到了,畢竟這次時間緊迫,短暫的三天不可能將所有的美景都看遍,時間太寶貴了。

貝子廟,蒙古語名“班智達葛根廟 ”,漢名“ 崇善寺 ”。是內蒙古四大廟宇之一,位於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北部的“額爾敦陶力蓋”敖包南坡下。

這裡是藏傳佛教聖地,它的規模歷來被稱為錫林郭勒盟地區第一大寺 ,是錫林郭勒盟佛教文化的一大寶庫,享有“北國名剎”聲譽。

貝子廟周邊水草肥美,風光秀麗,聖潔的錫林河水在貝子廟西邊,由南向北緩緩流去,如今它的兩側是繁華市區。原本我們想在此守候一場日落,但是最好的時間已過,不過卻看到日月同輝的神奇景象,也算是不枉此行。

在貝子廟背面,拾級而上,便是錫林郭勒盟的額爾敦十三敖包。敖包的數目不盡相等,有的是單獨一個,有的是7個或13個敖包組成的敖包群,蒙古族歷來祭祀敖包,並對其崇拜有加。

每年的農曆五月十三,額爾敦十三敖包祭祀儀式在這裡隆重舉行,各地喇嘛、牧民等均在凌晨四五點鍾天未亮到達,開始祭祀。此刻,在夕陽下,我依舊能看到絡繹不絕前來祭祀的人,他們一邊轉圈,一邊將新鮮的牛奶撒在經幡上,這便是當地的奶祭。

因為到達的時間比較晚,錯過了進去貝子廟參觀的時間,但看介紹上說,貝子廟建築群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殿內飛簷斗拱,雕樑畫棟,壯觀典雅。

臨走之前,在紅色晚霞的映襯下,廟宇更顯雄偉壯觀,天空有群鳥掠過,盤旋於廟宇上空,久久不願離去。

晚餐時間,我們趕到市區一家特色莜面餐廳用餐,據說這家餐廳的麵食相當出名。我們達到時已經快九點了,裡面依舊坐滿了人。

這道炸酸奶得到了同伴們的一致好評們,於是要了第二盤,依舊被分分鐘搶光。不得不說,當地酸奶也是一級棒。

莜面是由莜麥加工而成的麵粉,經過精細製作成為食品,據說莜面的營養成份是其它麵粉營養成份的七倍以上,可與精麵粉媲美,還是一種很好的保健食品,有減肥和美容的功效。
設為封面

每道麵食都看起來晶瑩剔透,味道鮮美,大夥們飽餐了一頓,就這樣,愉快而美好的一天結束了!

DAY2:走進元上都,擁抱歷史文明的廢墟

 

DAY2:走進元上都,擁抱歷史文明的廢墟

一. 平頂山

經過一夜的休整,第二天一早,我們便繼續出發了。雖說這幾天每天的睡眠時間都不足,但同伴們個個和我一樣,像打了雞血,不想錯過任何一處美景。昨天沒有來得及前往平頂山,於是趁早,我們趕緊去彌補遺憾。

平頂山位於錫張公路20公里處,是一處由火山噴發而形成的獨特的山。從公路上邊行邊看,這些山頂無一例外都如桌面一般平,若是到近處觀看,會發現山上佈滿了火山噴發時留下的凝灰岩塊。

這裡的群山相互依偎,大大小小排列成序,而各個山峰的頂部卻像用利劍削過般的平整,構成一幅奇特的景觀,這就是遠近聞名的塞北勝景—平頂山奇觀。

據說觀平頂山奇景,日出或日落時為最佳時刻。日出時,朝霞使得重山疊巒分外妖嬈,日落時,夕陽的餘輝灑遍草原,能清晰地看見火紅的太陽徐徐沉人大地,晚霞中,山凹裡的人家炊裊裊,一派草原暮色風光,令人思緒萬千。

我們錯過了昨天的日落,又錯過了今天的日出(日出時間真的太早了,起不來是關鍵)只能在無人的公路上開啟了自拍模式,你還別說,這條路拍照很不錯。

繼續往前,看到沿路都是風力發電機,規模相當大,彷彿一下子去到了荷蘭 ,聽導遊說這裡的風力發電機都是從國外進口的,每台都造價不菲,是全國最大的風力發電基地之一。

清新的發電風車點綴著茫茫草原,令我想起了之前在斯里蘭卡牧場看到的景象,相比之下這裡更為壯觀,所以我開始相信,最美的風景並不一定都在別處,百轉千迴後,暮然回首,很多美景其實一直都在我們身邊,只是等待著我們去發現。

前往下個景點的途中,看到一條很美的公路,一直通向天際,同伴紛紛要求停車,於是我們將車停到了路邊,所謂神奇”天路“便是如此吧,此刻任何語言都顯得蒼白無力,這樣的景象,此前只存在於我的夢境裡。

二.上都湖

一場意外的邂逅,在前往忽必烈影視城中途,經過了上都湖,它位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上都湖原生態旅游牧場,湖邊一片金黃色的花朵在陽光下絢爛奪目,湖面上晶亮粼粼,水窪和草坡彷彿覆蓋著一層碧碧綠毯。

偶爾有鳥飛過,很快便消失在天際,不遠處有幾個蒙古包,如此原生態的景觀,看不出一絲人為的痕跡,卻是錫林郭勒盟花重金打造的旅遊項目,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整個草原上,隨處可見彩色的花朵,雖然我叫不出所有的名字,但看到蒲公英,還是比較興奮,風越長久,蒲公英便飛的越遠,無論是多麼偏僻荒涼的地方,蒲公英都願意留在那裡,這是對世界多麼無私的愛。

公路的另一面沒有湖泊,卻有很多沙丘和樹木,在等同伴的間隙,我開始研究取景點,因為這裡台適合拍照了。

我和同伴一眼就相中了路邊的這個石碑,隨便拍幾張,效果都很不錯呢。

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歡的姿勢。一半在塵土里安詳,一半在風裡飛揚,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

三.忽必烈影視城

正藍旗是內蒙古唯一一處世界文化遺產,元上都遺址的所在地。800年前這裡是風雲聚匯之地,是忽必烈建都之所,擁有雄踞歐亞大陸的元朝帝國上都的繁榮與奢華,見證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紛爭、融合;見證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燦爛與輝煌。

內蒙古呼察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在正藍旗五一種蓄場投資巨資建設忽必烈影視城,用於拍攝大型連續劇《忽必烈》。忽必烈影視城共分為六個拍攝基地,包括蒙古老營落馬湖、金蓮川幕府、開平王城等。


整個影視城再現了元朝帝國的繁榮及元代蒙古族游牧生活的場景,詮釋了元世祖忽必烈的戎馬一生。

城內街道縱橫、店鋪排列、四門聳立、建築恢宏,昔日蒙古王城的繁華盡顯其中。

影視基地處於風景秀麗的洛馬湖畔,藍天白雲映襯,既讓人感受到昔日草原都城的壯麗之美,又可以體驗夢迴大元的神奇,體會遼闊草原的壯美!

正藍旗民族歷史文化底蘊豐厚,這裡曾是歷史上統治疆域最廣的大元王朝的龍興之地,元世祖忽必烈在這裡建立了中國北方第一座草原都城元上都。

忽必烈影視基地於2014年開始建設,影視基地建設在正藍旗,因為這裡是一代偉人忽必烈當時真實生活過的地方。

整個建築風格都依據歷史細節還原並真實再現,與世界文化遺產元上都遺址、蓮川草原相得益彰,互為依托。

可惜沒有準備衣服,要不然可以好好體會穿越回元朝的感覺,藍天白雲映襯下的宮苑樓閣,是拍出絕美寫真的最好場所!


影視城高度還原了當時人們生活的場所,每個場景都逼真還原了元朝的人們的起居之地!


每到一處必然拍照的我,可惜時間不夠,影城還在不斷擴建維修中,不然一定帶上套傳統服飾,拍組寫真,這裡不就是第二個橫店麼

據說這個影城只是冰山一角,整個影視城規模相當宏大,於是,還沒過癮同伴當即決定中午去蒙古老營用餐。

四.蒙古老營

作為忽必烈影視城的另一部分,這裡的草原風光自然是值得稱讚的,站在草原上,我似乎並不急於走進蒙古包用餐,整個人都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顧不上烈日當空,拉著同伴便開啟了大片模式。

大家記得來這裡,一定要戴上墨鏡,因為陽光強烈,有時候根本睜不開眼。如果不是導遊的講解,我完全不相信這是一處人為的景點,因為它看上去和“山寨”兩個字根本搭不上邊,我想像中的草原營寨原本就是這樣的呀。

不遠處,蒙古包點綴在綠茵如毯的草原上,格外地醒目。我們馬上就要走進蒙古包,吃一頓地地道道的蒙餐,大夥還是相當期待的。

在這片廣袤無際的草原上,有野花,有坡地,還有河流,面對此情此景,同伴感嘆說感覺自己置身於新西蘭的牧場。

草原上不知名的野花,有著鮮豔的色彩。

對面的山丘上有幾個寫生的畫家,帶著牛仔帽,穿著牛仔服,置身草原上,看上去相當的有調調。

迎面來了一位騎著駱駝的當地人,原本我們以為這肯定是做生意的, 比如騎駱駝收費之類,但上前詢問才知道,他是在訓駱駝,說這只駱駝剛剛來到這裡,還不是很聽話,比較倔強,哈哈,動物都是相當聰明的,也會有脾氣。

之前我在額濟納旗巴丹吉林沙漠騎過駱駝,感覺他們特別可愛,萌萌噠,於是走上前去想和它打個招呼。

剛準備靠近,就被主人攔住了,說不要走太近,這只駱駝會吐口水錶示不滿,於是我緊張的向他揮揮手,誰知道它把頭一回,壓根不理我好嗎,內心很受傷。不過,同伴上去的時候,它真的向同伴吐口水,瞬間大家都被逗樂了。

好不容易,在主人的訓導下,小傢伙願意坐下來,於是我們趁機會紛紛過去合影,它依舊高傲的不願意理我們,最後居然向自己的主人吐口水了,我們趕緊作罷,回去吃飯啦。

錫林郭勒這邊的美食這麼多,到底嘗起來如何呢帶著這份期待,我和同伴們走進蒙古包,焦急的等著美食的到來!

在內蒙“白食”指以奶汁為原料的各種奶食品,像奶油、白油、卓克、奶皮、奶酪、奶豆腐等;“紅食”是以牛、羊、駝加工製作的肉食品,常見的有手扒肉、烤羊腿、烤全羊、蒙古包子、羊背子、烤牛排、駝掌駝峰菜等。

在日常飲食中與紅食、白食佔有同樣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西部地區的蒙古族還有用炒米做”崩”的習俗。炒米的蒙語叫做“蒙古勒巴達”,就是蒙古米的意思,當地牧人外出放牧時,都會隨身攜帶一小袋炒米,到了中午,煮好奶茶,泡上炒米,邊吃邊喝,相當方便。

蒙古當地的奶茶與我在西藏喝到的略有不同,比較偏鹹,它是由磚茶,水加鮮奶熬製而成的,喝的時候會加入少許鹽,當然還可以加入黃油,炒米等等,當地人將奶茶作為日常三餐的飲品,因其有暖胃,解渴,充飢的功能。

血腸製作的主要原料是羊小腸和羊血。羊血是通過蒙古掏心法殺羊後的產物,將鹽、蔥末、少量的水和麵粉放入羊血中,調成血漿。再將羊腸用鹽水洗淨,灌入調好佐料的羊血,細線紮緊羊腸兩頭於水中煮熟。

煮製過程中需用細針扎小孔給羊腸放氣,以免羊腸中的熱氣頂破羊腸。對一次未食用完的羊腸,可以在煮過手把肉的肉湯中再次烹煮加熱食用,此法集加熱與加味的雙重功效,若無肉湯,用蒸鍋加熱亦可,或經煎烤、風味更佳。

烤羊排的味道很好,外焦里嫩,雖然我們沒有點烤全羊,但這道菜完全代表了一切,我是吃不了帶有羊腥味的東西的,羊排我吃了好幾塊,沒有任何不適感,相當入味。

手扒肉是蒙古人傳統的食品之一,也是日常生活中肉食的主要吃法。做法是將肥嫩的綿羊用傳統的方式宰殺,剝皮去內臟,去頭去蹄,洗淨,卸成若干塊,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滾肉熟即取出,置於大盤中上桌,大家手拿蒙古刀大塊大塊地割著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此名。

羊頭肉的容器居然是羊的頭骨,看上去比較那啥,但同伴說吃起來嗨不錯,如果吃不習慣,可以沾上一些醬料。

除了肉類,當地的點心也是比較有特色的,這頓地道的蒙餐,將我們一群人完全征服,我也明白了,為什麼草原上的民族都是身高馬大的,體型魁梧,光吃東西上就不是我們江南人所能比的。

五.元上都遺址

從亦集乃城(今額濟納期)、天德軍豐州城(在今呼和浩特東郊白馬村)一路東來,“終抵一城,名曰上都,今在位大漢之所建也。內有大理石宮殿,甚美。其房屋皆塗金,繪種種鳥獸花木。工巧之極,技術之佳,見之足以娛人心目……”這是13世紀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其名著《馬可波羅遊記》中的一段記述。上都城作為當時著名的國際性大都市之繁華風貌,由此可見一斑。

元上都遺址,蒙古語稱之為“兆奈曼蘇默”,意思為有108座廟宇的地方,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草原正藍旗政府所在地上都鎮東北17公里處。


它北依臥龍山 ,南臨上都河,東西兩邊是廣闊的金蓮花盛開的天然草原,景色遼闊優美。公園1251年,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就是元世祖,駐紮在金蓮川,並建立了“金蓮川幕府”。1256年,忽必烈在此選址建城,1259年城郭建成,命名開平府。1260年,忽必烈在此登上蒙古大汗之位,將開平府作為首都。

公元1264年,改開平府為上都,同年改燕京(今北京 )為中都(後稱大都),確定兩都制度,這樣就使上都和大都成為元朝並列的兩大帝都。


元上都是蒙古民族在草原上建立的一座國際性大都會,每年,當時的皇帝都來此度夏、狩獵、處理政務,前來覲見的各國使節、宗王貴族和文武隨員們雲集上都。馬可波羅父子就在元上都大安閣受到忽必烈的召見。

這座都城設計奇佈局合理、選址極佳、攻守相宜,在總體佈局上既體現出漢族傳統的城市佈局觀念,又兼顧了蒙古游牧民族的生活特點,成為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相互融合的典範。


元上都是蒙古民族在草原上建立的一座國際性大都會,每年,當時的皇帝都來此度夏、狩獵、處理政務,前來覲見的各國使節、宗王貴族和文武隨員們雲集上都。馬可波羅筆下的上都城,由宮城、皇城、外城組成,宮城和皇城四角建有角樓 ,異常宏偉壯觀。

公園1275年,馬可波羅和他的父親、叔父一行3人,奉羅馬皇帝之命,不遠萬里從威尼斯來到上都,受到元世祖的熱情接待。然而,無情的改朝換代時期,集百年之力陸續修建的上都宮殿,在元末農民起義軍1358年和1369年兩次“掃北”的戰火中,如同三百里阿房宮毀於項羽一炬那樣,竟成焦土化為灰燼。


現在城已不復存在,殘留外城街道廢建築物台基、石磐及散落的磚瓦片。

一條砂石路為當年御道街路基,延皇城與宮門的南北中軸線,直達皇城遺址正南門——明德門。

上都雖然今已淪為廢墟,但此地的文明傳承缺依然生生不息,某些民俗文化活動至今依然深刻影響著當地人的生活。

現今生活在正藍旗一代的內蒙古人,依然保留著忽必烈時期的遺風,它們每年都會舉行濃重的祭天、祭祖及禮佛儀式,比如敖包祭日,那達慕大會等。

雖說如今除了殘垣斷壁,剩下的東西已經不多,但行走於廢墟間,我們依舊能夠想像出當年的繁榮。廢墟昭示著歷史與滄桑,正如余秋雨所說: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


時光荏苒,元上都遺址是真實而完整的元代食物遺存,這座城經歷過繁華與沒落,結束了它作為陪都的歷史,是元朝歷史的見證,雖經600年風雨,仍坦然靜臥在茫茫草原上!

參觀完元上都,繼續前行,不一會兒,車子經過上都河,美麗蜿蜒河水靜靜地守護著這片土地,千百年來,如同母親一般,默默看著她的子民在這茁壯成長。

DAY3:古老的寺廟,佑護天堂草原

 

DAY3:古老的寺廟,佑護天堂草原

一.匯宗寺

匯宗寺位於錫林郭勒盟多倫縣北,俗稱“東大倉”,因其廟頂覆以青藍色琉璃瓦,在蒙語裡稱為“呼和蘇默”既“青廟”的意思。

早在元世祖忽必烈汗時期,多倫就定名“多倫淖爾”,在這山青水秀、綠草豐美的風水寶地上,建起“ 夏宮 ”,歷代元朝大汗都到此地避暑遊獵。

匯宗寺是在清朝康熙皇帝1691年在多倫諾爾會盟時,為了作永久紀念,應蒙古首領懇請,同意在各部的同心協力下,共同在“川原平行,水泉清溢”的多倫諾爾地區建造的一座巨大的喇嘛廟。

康熙發詔書,由國庫撥款白銀十萬兩協助修建的。康熙40年,匯宗寺建成,康熙45年,康熙冊封章嘉呼圖克圖為“灌頂普善廣慈大國師”,主持內蒙古喇嘛教事務。


康熙53年,康熙親筆題寫匯宗寺碑文,詳細介紹了匯宗寺修建的原因和作用,後來的歷史學家稱其為“會盟碑”。


匯宗寺是內蒙古地區規模宏大的寺廟,其占地面積18.4公頃,除布達拉宮外,沒有這樣規模之大的廟宇了。它也是清朝皇帝建的第一座喇嘛廟,開清朝政府利用喇嘛教統治蒙古草原之先河。


清政府在內蒙古地區的131位呼圖克圖都歸章嘉呼圖克圖管理,由此可見匯宗寺地位的顯赫。根據清代理藩院的相關資料,匯宗寺是擁有內蒙古最大教權的喇嘛廟,僅次於布達拉宮。


匯宗寺和後來雍正皇帝修建的善因寺的廟宇建築構成一座獨立的寺廟城,在鼎盛時期,常駐的喇嘛就達3000多人,加上雲遊的僧人可達4000多人。


作為清代漠南的喇嘛教中心,匯宗寺對蒙古草原的社會穩定起了很大作用,促進了蒙漢的相互溝通和民族文化的融合,在清代歷史上有著重要地位! 
1945年8月,匯宗寺和善因寺部分建築毀於戰火。現在的匯宗寺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修復,成為了重要的宗教文化旅遊區。由匯宗寺廣場、大山門天王殿、八大菩薩殿、金剛殿、大雄寶殿及其附屬的善因寺,十三座活佛倉,五座官倉和120多座當子房等組成。

二.山西會館

規模宏大的山西會館是山西籍的旅蒙商人在清乾隆十年(1745年)集資興建的,它坐落於錫林郭勒盟多倫縣老城區的西南角,又叫“伏魔宮”,供奉的主神是關羽,所以當地人又稱它為“ 關帝廟 ”。

山西會館為山西籍商人洽談商務提供了場所,是清乾隆時期內蒙古地區唯一的外省會館,山西會館見證了商賈雲集、貿易頻繁的草原經濟大發展的繁榮景象。

旅蒙商事業如日中天,多倫城人口最多時達18萬,註冊商號4000餘家。隨著貿易越做越大,相同地區實力較強的商人先後在多倫商業城建起了自己的聚會場所,也就是後來的山西會館。

多倫會盟後,清政府對多倫旅蒙商十分重視,並給予很多優惠政策,再加上草原貿易利潤豐厚,直隸、山西、陝西山東等地的商人蜂擁而至,多倫在不到60年的時間裡,發展成為一座典型的旅蒙商城

山西會館又被被稱為”塞外商埠”,是當年晉商在多倫地區聚會、娛樂、議事場所,是多倫古商業興衰的縮影,是特殊歷史背景下的產物。

山西會館是多倫保存比較好的清代古建築,至今已有270多年的歷史。2006年5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山西會館通過豐富的展品陳列,再現了當年晉商會館的情景。

旅蒙商人把內地的大量的綾羅綢緞、鐵木瓷器、藥材香料、日用百貨、茶葉煙草等運到多倫,銷往內(漠南蒙古)、外(漠北蒙古)蒙古各旗,又將草原上的絨毛、皮張、鹽鹼土特產等匯集多倫,然後銷往中國各地。


山西會館作為一處典型的中原文化藝術建築群落,矗立在內蒙古大草原上,實質上起到了蒙古族了解內地政治、經濟、文化的窗口作用,特別是對蒙古族商品經濟的轉變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最讓人值得記住的是,山西會館還發生過一件可歌可泣的事情。1933年7月,著名抗日愛國將領吉鴻昌將軍就在這裡召開了萬人抗日演講大會,號召民眾團結起來,投身到抗日鬥爭中。

吉鴻昌於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被蔣介石殺害。為了緬懷先烈,這裡豎起了吉鴻昌將軍的大理石雕像。

尾聲

 

尾聲

呆在錫林郭勒的這幾天,能夠感受到草原是上天賜給錫林郭勒人民的最美好的棲息之地和心靈家園。而對於我們這些外來旅人來說,城市是繁華喧囂的,儘管交通便利,物質豐裕,高樓大廈,車水馬龍,人與人之間隔閡而紛爭。

在這裡,錫林郭勒,安靜的草原,可以清洗我們心靈的污垢,讓我們的靈魂可以沉澱。這裡的牧民心胸開闊,對人生樂觀向上,對生活安享接納,這不正是我們這些所謂的城市人苦苦追尋的嗎

即將告別,我知道,自己終究還是要回到城市的熱鬧之中,可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我曾來過,也曾記錄,在並不遙遠的將來,依舊會為草原魂牽夢繞,並飛回它的懷抱,這裡的一切,早已在我的心裡,植下了根基,它與我的人生,交錯纏繞,無論塵世如何動盪不安,這裡都將是我心靈的歸屬。

Share.

About Author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