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草原是內蒙古的標誌,自古以來就是人們歌頌和嚮往的地方。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風吹綠草遍地花”,
“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這些如詩如畫的描述勾起多少人對草原的神往。
純淨明麗的天空飄著朵朵低雲,遼闊豐美的草場上散落著點點潔白的蒙古包,空氣清新、牛羊成群,
對久居都市的人來說,這一切都是那麼遙遠而美好。
【預告片】
▲在飛機上相機拍攝的
▲在飛機上拍攝的錫林浩特
▲內蒙古唯一一個世界文化遺產元上都遺址
▲盛大的祭敖包
▲投資13.5億元建設忽必烈影視城,拍攝大型連續劇《忽必烈》
▲天下第一大敖包
▲《忽必烈》這部劇的外景拍攝地蒙古老營
▲遼闊的大草原
▲遼闊草原上的羊群
▲灰騰錫勒草原上的風力發電群
▲上都湖,也叫扎格斯台淖爾
▲草原上的戰車
▲行走在路上的妹子
【行前準備】
1、卡片類:身份證、銀行卡、信用卡、駕駛證(如果有就帶好)都帶好,有其他優惠證件的一併帶好。但是還要注意帶點現金在身上。雖然現在互聯網非常發達,但不是所有的地方能刷卡或者微信支付。
2、車票類:確定好出行時間,提前選擇出行的交通工具,飛機還是火車,最好下載個app。
3、數碼類:包括手機,充電寶,插線板(特別是攝影人,各種亂七八糟的設備比較多),各種充電器,攝影器材(三腳架得帶,可以拍日落),USB數據線。
4、衣服類:根據時間長短來決定帶的衣服。提前查好了內蒙古錫林浩特的天氣。錫林浩特早晚溫差比較大,衣服盡量多帶點。
5、其他類:女孩子提前準備墨鏡,遮陽等,做好防曬工作!男孩子準備遮陽帽就可以。還有最重要的就是唇膏(錫林浩特比較乾燥)、濕潤膚等等。
6、藥品類:配備清熱、解毒的藥或沖劑,創可貼等。
【關於交通】
錫林郭勒交通非常發達。飛機、火車、公路都很便捷。不過一般選擇的是飛機或者自駕前往。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從北京自駕過去非常方便。
飛機:各地可乘坐飛機到錫林浩特機場,機場位於錫林浩特市區西部,每日都有航班往來於北京、天津、呼和浩特、海拉爾等地的航班,如果其他地方前往就需要轉機。機場距離市中心比較近,大約30分鐘就可以到達。
火車:錫林郭勒目前只有一個火車站,現有鐵路4條。各地也還可以選擇火車前往錫林郭勒。(不過我不建議)
自駕:錫林郭勒盟現有國道三條,即國道207線、國道208線、國道303線;省道八條,即省道101線、省道105線、省道204線、省道208線、省道303線、省道307線、省道308線、省道309線。北京過去非常方便。
【關於行程】
錫林郭勒盟以其遼闊的草原,富集的資源和獨特的風光馳名中外。這裡有始建於秦、遼、金代的古長城遺址,有突厥人留下的神秘的石人,有明成祖朱棣當年北征時期駐紮軍隊的地方,並銘碑“玄石坡”,“立馬峰”,有元朝陪都上都城遺址,當年元世祖忽必烈繼承蒙古汗位,曾將此作為臨時首都,與大都城並稱元朝兩都。
D1 :【上海-呼和浩特 -錫林浩特】錫林郭勒元和建國飯店
D2 :【錫林浩特】烏蘭五台- 蒙古汗城 -額爾敦十三敖包
D3 :【錫林浩特】錫林八景之一《平頂山落日平台》-灰騰錫勒草原上的風力發電群-扎格斯台淖爾(上都湖)-忽必烈影視城-蒙古老營-元上都遺址
D4:【錫林浩特】匯宗寺 – 山西會館 -返京
【關於攝影器材】
手機:蘋果6s
相機:佳能6D(佳能16-35/2.8、騰龍24-70/2.8、佳能50/1.4)
一個90後的環球旅行家,目前是多家網站旅行體驗師、試睡員!喜歡旅行,喜歡折騰,喜歡旅行路上的點點滴滴,去過西藏、雲南、青海等國內大部分城市!心中的願望是永遠帶著這份熱愛,在路上遇見更好的未知與挑戰!
【美食推薦】
蒙古族人的飲食,在我們的印象裡都是羊肉為主,什麼烤全羊,烤羊腿、全羊席、手抓羊肉等等。但此行讓我重新認識了蒙餐。
錫林郭勒盟以畜牧業為主,在飲食上更偏重於對當地奶製品和肉製品的加工製作。食品以奶製品、牛羊肉為主,有以馬奶酒、酸奶酪、奶豆腐、奶皮子等為代表的奶製品,也有以牛羊肉串、手把肉、扒羊肉等為代表的牛羊肉類食品。
手把肉是內蒙古地區廣為流行的一道傳統名菜。因食用時以手把肉,用刀割食,故稱“手把肉”。這道菜是用羊肉加多種調味料煮製而成。
炒米,蒙語叫做“蒙古勒巴達”,就是蒙古米的意思。它是用糜子經過蒸、炒、碾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的,再對上酸奶和白糖等攪拌,解餓又解渴,清香爽口,是別具風味的傳統食品。
蒙古的奶茶與大街上的奶茶店完全不同,奶茶店的奶茶是甜的,而內蒙古的奶茶是鹹的。現如今內蒙古的奶茶還有個升級版的名字叫銅鍋茶,裡面有風乾肉、奶酪、奶皮子等亂七八糟的東西,如果沒有人告訴你,你可能都分辨不出來是什麼東西?銅鍋茶已經成為內蒙每餐的標配,無論是內蒙古人還是外地人都會嚐嚐。
蒙餐除了這些比較有名的以外,還有許許多多的。比如血腸、奶皮子,果條、奶豆腐、奶皮子、羊奶酪等等。
D1 :【上海-呼和浩特-錫林浩特】
對於草原的印象,還停留在《還珠格格》電視劇的時代裡。自那時起就對草原的美好幻想留在了我的腦海裡,期待人生的某天可以在那個策馬揚鞭,並高歌一曲“讓我們紅塵作伴活的瀟瀟灑灑,策馬奔騰共享人世繁華……”。帶著這樣的夢想,出發了。
由於上海沒有直達錫林浩特的飛機,只能選擇轉機。首先乘坐的是9點20上海航空的FM9127飛往呼和浩特白塔機場。
然後是乘坐的14點20天津航空GS6615飛往錫林浩特的飛機。兩段都是白天的飛機,於是在飛機上拍攝的照片。
D2 :【錫林浩特】烏蘭五台-蒙古汗城-額爾敦十三敖包
去過西藏的或者了解西藏的,或多或少都聽過朝聖兩個詞。同樣他們把這路上的旅行稱為朝聖之旅,這種旅行,不僅僅可以挑戰你的身體,同樣更能衝擊你的靈魂,重新認識自己,淨化自己。
人們把這樣的地方起名為聖地。西藏的布達拉宮就是其中之一,但這次為大家介紹的是草原文化與佛教文化融合的代表性目的地烏蘭五台。
烏蘭五台位於西烏珠穆沁旗吉仁高勒鎮呼格吉勒圖嘎查境內,離錫林浩特市110公里。烏蘭,在蒙古語裡是“紅”的意思,烏蘭五台就是紅五台。關於它的來歷,相傳當年釋迦牟尼身後散發紅、黃、藍、綠、白五道光時,其中兩條紅色和黃色的神光照在了大地上,形成瞭如今的“紅五台”(西烏旗)和“黃五台”(山西)。
來到錫林郭勒,恰巧正是農曆的5月13日。這個日子對於中原人民來說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含義。但對於錫林郭勒人民來說是一個非常重大的節日。車子行駛在遼闊的草原上,導遊講述著蒙古族有很多傳統的祭祀活動,比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等。其中祭敖包是草原人民最重要的祭祀活動,也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現形式之一。
敖包亦作“鄂博”,是土堆子的意思,即用人工堆積起來的石堆、土堆。早先蒙古族以為天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源泉,特別加以崇拜。由於天地神沒有偶像,人們就堆敖包以像徵,從而敖包就成了人們的崇拜物。人們通過祭敖包祈求天地神保佑人間風調雨順,牛羊興旺,國泰民安。行駛在錫林郭勒盟的草原上,隨處可見的就是敖包,同樣錫林郭勒盟也是祭敖包歷史遺存保存較為完整的地區。
來到烏蘭五台,這裡正在舉行“暢遊壯美草原感悟敖包文化”旅遊節啟動儀式,在路上就听到導遊講“內蒙是歌的海洋”,自然而然少不了激情洋溢的民族舞蹈,還有那必不可少的樂器馬頭琴表演。
參加完啟動儀式,就來到了景區的成吉思汗廣場。此時,來這裡祭祀的人非常之多。並且今日不同往日,來這裡的人們都身著盛裝,奉上祭品,潑灑馬奶酒,為自己或者家人許下虔誠美好的願望。
成吉思汗廣場上有著成吉思汗的雕塑,可選擇圍著轉轉。其中廣場上最值得一提的還是九支漢白玉的蘇魯錠。蘇魯錠的蒙語意思是“長矛”,是蒙古的象徵,是戰神的標誌。
欣賞完成吉思汗廣場,繼續沿著公路拾級而上就來到了天下第一大敖包。天下第一大敖包高13米,長13米,由13個台基為層次和13個蓮花葉圍三圈,構成了6個《十三》,古今《十三》融為一體,形成了九個13的吉祥數字。
祭祀天下第一大敖包,如果你是攝影的朋友,這裡要特別注意,你必須沿著天下第一大敖包的順時針方向轉三圈以後方能進行拍照。祭祀敖包儀式大致有四種:血祭、酒祭、火祭、玉祭。另外三種:血祭是把宰殺的牛、羊,供在敖包之前祭祀。以為牛、羊是天地所賜,只有用牛、羊祭祀才能報答天地之恩,酒祭是把鮮奶、奶油、奶酒灑在敖包上祭祀。火祭是在敖包前籠一堆火,將煮熟的牛、羊肉丸子、肉塊投入其中,人們向火叩拜。但我們發現他們現在的祭祀品都是鮮奶,零食,白酒等等。並且男女祭祀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如果有機會來到這裡,不妨讓了解的人教教你。
站在草原的山坡上,看到虔誠的人們圍繞敖包在那裡祈福,好像依稀還能尋找到當年大汗走過的足跡,感受這片草原的智慧與虔誠。
在烏蘭五台,除了天下第一大敖包以外,還有屹立於烏蘭五台的八個方位的外八塔,守護著草原的子民和遠道而來的朝聖者。
一直覺得每個人都應該去旅行,在年輕力壯的時候,趁著有脾氣裝瀟灑有本錢耍個性,離開睜眼閉眼看見的城市,去追逐屬於自己的詩和遠方。
每天面對著職場的勾心鬥角,面對著呼吸困難的霧霾,是時候卸下滿身的疲憊,尋一處讓心靈呼吸的地方給自己安慰。我在想,那個地方一定是讓我們安靜的地方,一定是讓我們為之瘋狂的地方,一定是可以拍出美美照片的地方,一定是……
在我心中,有兩個地方就喜歡。一個是大海,另外一個就是草原。對於草原的印象,還停留在《還珠格格》電視劇的時代裡。自那時起就對草原的美好幻想留在了我的腦海裡,期待人生的某天可以在那個策馬揚鞭,並高歌一曲“讓我們紅塵作伴活的瀟瀟灑灑,策馬奔騰共享人世繁華……”。帶著這樣的夢想,來到了內蒙古錫林浩特。
雨後的草原顏色,是那麼的艷麗奪目。驅車100多公里前往坐落於錫林郭勒大草原最壯美的西烏珠穆沁草原腹地蒙古汗城。沿途經過聞名遐邇的烏珠穆沁草原,著名的草甸草原。
到達蒙古汗城後,看到身著色彩斑斕的蒙古族傳統服飾,以蒙古族最尊貴儀式下馬酒迎接著我們的到來,並為我們獻上了潔白的哈達。
景區建築風格以電視劇《成吉思汗》為藍本,整體上由以金頂大帳為中心的各種蒙古包群體組成。整個景區分為中心區、西區和東區。在這裡可以親臨“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當年登基大典的宏大場面,盡享蒙古貴族宮廷生活。
午餐在蒙古汗城金頂大帳就餐,在這裡,不僅僅能感受到蒙古族獨特的美食,同樣也還可以看大型民族歌舞表演,主要有蒙古族歌舞、呼麥、長調、馬頭琴、蒙古柔術等,讓您真正領略草原上獨特的藝術魅力!
吃過午飯,我們乘坐著草原電瓶車來到了草原深處的游牧文化體驗區,這裡由4家牧民草場組成。您可以在這裡觀看擠牛奶、製作奶豆腐,剪羊毛,追趕羊群,享受草原閒暇時光,做一天蒙古人。
茫茫蒙古原野間,我們歡聲笑語,不時向遠方瞭望,想像成吉思汗當年失而復得的兩匹白馬的模樣,感受“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獨特意境。還記得當時遇見羊群的那瞬間,我們瘋狂了的奔跑了起來,在遼闊的草原上追趕著他們,只希望與草原的羊有個親密的接觸。
漫步在蒙古汗城,擁著藍天白雲,攜著綠色和風,領略恬靜、秀美的草原景色,此時此刻已經捨不得離開這裡,捨不得這裡的藍天白雲,捨不得這裡的點點滴滴……如果你也跟我一樣,那就選擇留在這裡。蒙古汗城擁有大小蒙古包60多個,可同時容納200人食宿,白天相擁在這裡感受草原魅力,晚上相擁在這裡看滿天繁星,多麼愜意的生活……
蒙古汗城,綠草如海,畜群如雲,被譽為“游牧文化之源、民族服飾之都、蒙古長調之鄉、摔跤健將搖籃、北方華麗草原”,是蒙古族風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也是茫茫蒙古原野間一座獨一無二的草原宮殿,是感受蒙古部落宮廷文化的勝地,是領略原生態民族文化的家園。在這裡,一眼千里,一眼萬年。
去過內蒙古錫林浩特的或多或少都聽過“敖包”兩個字,這是藏傳佛教或蒙古族建築的一個重要標誌。無論是天下第一大敖包還是額爾敦十三敖包,他們都有其獨特的含義。本來最初只有一個代表保護神的敖包,後來演變成三個敖包:中間較大的代表天神,右側代表地神,左側代表先祖,七個敖包即代表七個卡爾格佛,十三個敖包即供奉十三個勇士。
敖包亦作“鄂博”,是土堆子的意思,即用人工堆積起來的石堆、土堆。早先蒙古族以為天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源泉,特別加以崇拜。由於天地神沒有偶像,人們就堆敖包以像徵,從而敖包就成了人們的崇拜物。人們通過祭敖包祈求天地神保佑人間風調雨順,牛羊興旺,國泰民安。行駛在錫林郭勒盟的草原上,隨處可見的就是敖包,同樣錫林郭勒盟也是祭敖包歷史遺存保存較為完整的地區。
還記得當時遊玩蒙古汗城就已經六點多,選擇來到地處在錫林浩特市最繁華的地段的貝子廟遊玩,只可惜當時已經很晚,貝子廟已經關門,但此時此刻,廣場上的人還是非常多,霞染紅了整片天空,美不勝收。
貝子廟,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歷經七代活佛精修而成,是錫林郭勒盟重要的藏傳佛教寺廟,也是遊客前來錫林浩特市的必遊之地。因當年主持修建此廟的是當地貝子巴拉吉道爾吉,而且是建在貝子旗,寺廟因此而得名。貝子廟的漢名是“崇善寺”。貝子廟的面積並不大,由主廟、屬廟、家廟、佛塔及眾多僧房組成。整個建築群共分為七大殿,分別為朝克欽、明幹、卻日、珠都巴、甘珠爾、丁克爾、額日特圖等,在這7座大殿之外,還有十幾座小殿和兩千多間僧舍。
額爾敦十三敖包山地處在貝子廟的後部,需走中間的台階過道才能通往額爾敦敖包山。這台階是按照蒙古族崇尚數字9的習俗,額爾敦敖包山的台階一共建了171階。171是19個9組成,171相加也是9。
相傳,清朝年間,此處水草豐美,錫林河從身旁輕輕流過,山腳下住著一位叫額爾敦的老牧人,他信仰佛教,因樂善好施而遠近聞名。後來人們在他去世後,把這座山叫額爾敦山,山上的敖包也隨之被稱為額爾敦敖包。
額爾敦十三敖包始建於1753年(清乾隆十八年),由十三個敖包組成。中間的大敖包為佛祖敖包,也是原阿巴哈納爾旗敖包;左邊的第一個敖包是貝子廟朝克沁主殿敖包;右邊第一、二個是貝子廟敖包,剩下九個敖包分別是原阿巴哈納爾旗所轄9個佐的敖包(佐也就是現在的蘇木,相當於鄉)。即:伊和郭勒蘇木、巴嘎郭勒蘇木、台吉納爾蘇木、朝浩爾蘇木、巴彥呼熱右蘇木、巴彥呼熱左蘇木、華努德右蘇木、華努德左蘇木、阿爾嘎拉津蘇木。
來到額爾敦十三敖包山,看到大大小小的十三個敖包整齊的排列著。遠遠的望去,就像是一座一座拔地而起的山峰。上面帶著頭盔,就像是一頂士兵的帽子一樣。
額爾敦十三敖包,是在清朝的時候建立的。在這裡不論何何地,都可以欣賞到美麗的風景,轉頭看台階後的錫林浩特,彷彿就是傳說中的塞外風情。
如果以後有機會來到此地,不妨學下祭敖包。祭敖包首先點燃香火,將祭品獻於祭壇之上。然後,要順時針繞敖包三圈,(既可以繞十三個敖包,也可繞主敖包。)每每走到主敖包正面,都要停頓下來許一個願。繞三圈後,把哈達系在敖包的圍繩上,然後到祭壇右側,喝奶酒、吃奶食。喝酒時,要用無名手指沾酒,敬天,敬地,敬祖先,然後將酒輕灑大地。吃奶食時,要將第一口敬獻敖包,剩下的自己吃掉。
D3 :【錫林浩特】錫林八景之一《平頂山落日平台》-灰騰錫勒草原上的風力發電群-扎格斯台淖爾(上都湖)-忽必烈影視城-蒙古老營-元上都遺址
還記得之前聽別人說318國道是中國最美的公路,的確,不得不承認很美。
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天氣,不同的人都是不一樣的風景。
但這次去內蒙古,還是第一次看大草原。
很早就听說錫林浩特的草原生態旅遊景點主要有八處,被譽為“錫林八景”,宛如八粒璀璨奪目的珍珠共同匯成了錫林浩特這顆耀眼的明珠。
這八景即:灰騰草原、錫林九曲、平台落日、沙海疏林、古剎貝子、民俗浩特、查幹敖包、錫林餘韻。
在內蒙古錫林浩特的日子裡,每天從早上6點出發,幾百公里的行程才能到達下個目的地。
從錫林浩特的元和建國酒店出發,目的地的忽必烈影視城。
這一路上,會看到許許多多不同的風景。
同樣也可以看到錫林八景之一《平頂山落日平台》
車子沿著錫張公路行走,在20 公里處,就來到了平頂山落日平台。
為自駕人方便,都在這裡建立了觀景平台。
車停下來的那瞬間,大家都尖叫了起來,
好像被草原這種魔性深深的吸引了。
這裡可以觀賞到因火山噴發而形成不同角度的平台,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觀。
山尖兒像刀切一樣平整,由於平台離公路有點距離並且隔了起來,也只能進行遠遠的觀看。
這裡最有意思的日落觀山,因此被稱之為平台落日。
同樣在這裡各種公路大片,頭像都產生了。
同樣,在這裡也發生了許許多多有趣的故事,
你笑我走路難看,我笑你這個姿勢,不過也產生了許許多多的具醜的照片哈。
接下來就是沿著灰騰錫勒草原繼續出發,
灰騰錫勒草場是世界少有且保持完好的天然草甸型草場,並確認18種草種為珍稀草種。
目前已是草原的避暑勝地。
同樣,這還不是重點,重點是這裡擁有亞洲最大的風力發電廠。
特別到達觀景平台的那瞬間,萬萬沒有想到風力發電機規模竟如此之大。
只見這時大家紛紛拿起相機,拿起手機支架,照片視頻同時進行中。
當時導遊給我們介紹,這些發電機都是價值連城,很多都是國外進口的設備。
繼續向前就來到了上都湖,上都湖也叫扎格斯台淖爾。
扎格斯台淖爾,蒙古語意為“有魚的湖”。有“沙地明珠”之稱。
由風蝕原因而形成,扎格斯台淖爾湖水為淡水,湖底為沙底,水質清澈透明,岸邊有不知名的花花草草,簡直美不勝收。
還記得當時看到花的瞬間,大家紛紛趴在了地上拍攝,那種感覺你可想而知?
當然,這裡也是拍人像的好地方。
太美,太美,都捨不得離開……
這些就是內蒙古錫林浩特路上的風景,當時就忍不住發朋友圈說,還去什麼66號公路,錫林浩特隨隨便便那條公路都是,好嗎?
還記得電視劇《成吉思汗》裡鐵木真的遼闊草原嗎?
還記得《刺陵》裡令人一見難忘的雄渾大漠嗎?
如果記得,或者看到過,我想你一定會產生一種莫名衝動,
來到內蒙古錫林浩特,
讓我們去領略下大草原的豪邁壯闊吧,去探尋那獨具特色的影視基地吧!
在內蒙古的正藍旗,有這樣一個影視城,它叫忽必烈影視城。在內蒙古唯一一處世界文化遺產元上都遺址的所在地。
800年前這裡是風雲聚匯之地,是忽必烈建都之所,擁有雄踞歐亞大陸的元朝帝國上都的繁榮與奢華;見證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紛爭、融合;見證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燦爛與輝煌;見證了蒙古民族為推動世界文明進步與人類經濟文化交流所做出的傑出貢獻。
忽必烈影視城投資13.5億元進行建設,主要用於拍攝大型連續劇《忽必烈》。
忽必烈影視城共分為六個拍攝基地,包括蒙古老營、落馬湖、金蓮川幕府、開平王城等。其中蒙古老營是《忽必烈》這部劇的外景拍攝地,金蓮川幕府和開平城基地是很多內景的拍攝地。
六月份剛剛去,不巧的是遇到開平城基地正在進行維修,不過對於我的照片來說避開了,如果你不認真看,也許你完全發現不了。
車子開在遼闊的草原上,開平城基地是那麼耀眼。開平城基地的四周都是這樣高高的圍牆圍了起來,就好比古代的宮廷。
從城門進來,不知突然有種大漠孤煙直的意境。各式各樣的建築風格,各式各樣的亭台樓閣。
漫步其中,即能看到中原的亭台樓閣,也能看到伊斯蘭的風格建築,同樣也可以看到蒙古族的帳篷,再現了元朝帝國的繁榮及元代蒙古族游牧生活的場景,也詮釋了元世祖忽必烈的戎馬一生。
各式各樣特色的城堡,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年代的氣息凸顯的淋漓盡致。
漫步在基地裡的大街上,彷彿時空在穿越,來到了800年前。此時此刻,我在想當年這裡應該是平面的集市吧!各具特色的店鋪,有意思的小玩意都做的栩栩如生。如果不是近距離觀察,也很難分辨其真假。
回想當年的元代,作為當時世界上橫跨亞歐最大的國家。可以想像,街道上的寶貝肯定也不會少。
在這裡不僅僅可以感受元代當時的繁華,同樣在這裡來一次穿越,比如在中國賣肉灘上學習下怎麼用老式的稱,在小吃灘前做個忙前忙後的店小二,也是一次不錯的體驗吧!
雖在這裡停留時間短,但這裡的點點滴滴都在向我訴說著第二個橫店已經誕生……
結束以後又來到了《忽必烈》的外景拍攝地蒙古老營,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那高約數十米的寨門,上面還掛著黑字寫著“蒙古老營”的大旗。而在寨門的左右兩邊還保留著古老的戰車,瞬間穿越到了元代。
繼續往前會看到一條小河,也就是傳說中的護城河。藍天白雲倒影在水中,護城河兩邊的草格外茂盛。不遠處的山坡上不知道從哪里特意過來寫生的人,這時人,天和蒙古老營形成了一幅絕美的畫面。
蒙古老營是按照元朝帝國的模樣在建立,進入老營以後會看到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蒙古包,每個蒙古包都有不同的功能。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那個閃閃發光的金頂蒙古包,走進才發現這蒙古包非常之豪華氣派。
蒙古老營除了是《忽必烈》電視劇劇外景拍攝地以外,現如今也成為一個旅遊景點。來來往往的遊客和團隊非常之多,除了這些以外,這裡也是蒙餐的最佳目的地。
蒙古族人的飲食,在我們的印象裡都是羊肉為主,什麼烤全羊,烤羊腿、全羊席、手抓羊肉等等。但此行讓我重新認識了蒙餐。
錫林郭勒盟以畜牧業為主,在飲食上更偏重於對當地奶製品和肉製品的加工製作。食品以奶製品、牛羊肉為主,有以馬奶酒、酸奶酪、奶豆腐、奶皮子等為代表的奶製品,也有以牛羊肉串、手把肉、扒羊肉等為代表的牛羊肉類食品。
手把肉是內蒙古地區廣為流行的一道傳統名菜。因食用時以手把肉,用刀割食,故稱“手把肉”。這道菜是用羊肉加多種調味料煮製而成。
炒米,蒙語叫做“蒙古勒巴達”,就是蒙古米的意思。它是用糜子經過蒸、炒、碾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的,再對上酸奶和白糖等攪拌,解餓又解渴,清香爽口,是別具風味的傳統食品。
蒙古的奶茶與大街上的奶茶店完全不同,奶茶店的奶茶是甜的,而內蒙古的奶茶是鹹的。現如今內蒙古的奶茶還有個升級版的名字叫銅鍋茶,裡面有風乾肉、奶酪、奶皮子等亂七八糟的東西,如果沒有人告訴你,你可能都分辨不出來是什麼東西?銅鍋茶已經成為內蒙每餐的標配,無論是內蒙古人還是外地人都會嚐嚐。
蒙餐除了這些比較有名的以外,還有許許多多的。比如血腸、奶皮子,果條、奶豆腐、奶皮子、羊奶酪等等。
如果你有幸看到這篇文章,不妨去這裡好好吃一頓,感受大草原上獨特的美食文化。
在錫林郭勒盟正藍旗草原上,有這樣一座遺址,它叫元上都。它曾是世界歷史上最大帝國元王朝的首都,始建於公元1256年;它是中國大元王朝及蒙元文化的發祥地,忽必烈在此登基建立了元朝。
元上都遺址始建於蒙古憲宗六年(1256年),初名“開平府”,中統五年(1264年)改名“上都”,又名“上京”、“灤京”,是帝后避暑的地方。明洪武二年(1369年)復名“開平府”,不久廢府改衛,宣德五年(1430年)廢棄不用。
這座被史學家稱譽為可與意大利古城龐貝相媲美的都城遺址,融合了蒙古文化、華夏文明,記錄了人類歷史上一段重要的文明階段。2012年6月29日,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召開的第36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30處世界文化遺產,也是我國第42處世界遺產,同樣也成為了內蒙古唯一一處世界文化遺產。
驅車來到遺址景區的最南端,在景區入口的地方有一尊銅質雕像,講述的內容是忽必烈在位的34年以及在元上都登基的6位皇帝的故事。雕像的左邊是元朝大臣,右邊是蒙古騎兵的場景,大臣主要有劉秉忠、馬可·波羅、郭守敬、姚樞、八思巴以及波斯的使者。
元上都城址佈局分為宮城、皇城、外城,北面環山,南面向水。作為大蒙古國統治中心的元朝國都城址,元上都南臨上都河,北依龍崗山,周圍是廣闊的金蓮川草原,形成了以宮殿遺址為中心,分層、放射狀分佈,即有土木為主的宮殿、廟宇建築群,又有游牧民族傳統的蒙古包式建築的總體規劃形式。
從景區的入口到元上都宮城的南門禦天門有三公里路程,過去有兩種方式可以選擇,一種方式是乘坐景區的電瓶車前往,另外一種是騎自行車前往。在景區的門口可以租自行車,單人自行車是10元每小時,雙人自行車是20元每小時,個人比較推薦自行車前往。
電瓶車行駛證草原的路上,兩旁是金蓮川草原,心中還在想這座世界歷史上最大帝國元王朝的首都到底會是什麼樣?還沒有想明白就就已經來到了禦天門。站在門口,我有點不敢相信為何會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但眼前確是一座沉寂了七百餘年、雄偉的古城遺址。這時導遊告訴我,從元上都向南300公里,就是北京的中軸線。並且這座都城的中軸線與北京的中軸線幾乎完美重合。
雖然眼前是人去樓空、風煙散盡之後的累累廢墟,但歷史上那些曾經的輝煌與繁華從來不曾被抹去過,積塵深處淹埋著富於生命力的文明。
不知不覺,好像在已經融入到了這裡。回想當年,在這座都城裡曾經有六位皇帝在此登基,有著99年的輝煌存在,同樣也發生許許多多的故事。回想忽必烈在此成為元朝開國皇帝元世祖,將開平府作為首都。
根據資料顯示,當時元上都曾擁有11萬人口,城內有官署約60所,各種寺廟堂觀160
餘處,驛道四通八達,為漠北與中原的交通樞紐。全城由宮城、皇城、外城三重城牆組成。宮城在皇城的中部偏北。宮城是全城的核心,有東華、西華、禦天三門,城牆用磚包鑲,其中南邊的御天門最為重要。
元代中外交往非常頻繁,上都常有阿拉失、波斯、突厥等商人往來,被稱作“色目商賈”或“回回商人”。意大利威尼斯商人尼古剌兄弟帶著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到中國,在上都受到忽必烈極高的待遇。從此,馬可·波羅在中國居住生活了17年,深得忽必烈賞識器重。著名的《馬可·波羅行記》詳細記述了上都的宮殿、寺院、宮廷禮儀、民情風俗。在他的遊記中曾這樣記載:“內有大理石宮殿,甚美。其宮舍內皆塗金,繪有種種鳥獸花木,工巧之極,技術之佳,見之足以娛人心目”。
聽著導遊的講解,不知不覺就來到了大安閣。大安閣是當時的皇家宮城的正殿,其建築基址位於宮城中心,基址平面呈“凸”字形。上層為明清時期的喇嘛廟遺址,下層經考古推測為元代大安閣的建築基址。可如今只能看到廢墟。
登上大安閣平台,遠眺這片遺址,尤其現存的皇城、宮城、外城、關廂遺址保存的完好,佈局與歷史,宮殿遺蹟的建築台基清晰可辨,真實而完整的元代實物遺存,每一段城牆,每一塊青磚,每一聲嘆息裡,都見證了元朝輝煌歷史的實物博物館。
歲月流逝,歷史變遷。曾經的繁華都城雖已消失,但它卻永遠留在了我們心中。
tips:
門票:40元
開放時間:06:00~18:00
地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上都鎮東北約20公里的閃電河北岸
D4:【錫林浩特】匯宗寺-山西會館-返京
人生,有兩個地方必去,一個是大海,一個是草原。生活在帝都的人,總有著太多的牽掛。面對著糟糕的天氣,擁擠的地鐵,生活的壓力……好像快對這樣的生活失望了。有天朋友告訴我,咱們一起去大草原吧。我竟都沒有考慮就答應了。
說走就走,沒有任何計劃。從北京出發經過四個小時的車程來到了內蒙古多倫縣。多倫對於很多人是陌生的未知的。多倫位於內蒙古錫林浩特,曾因廟而興、因商而盛,是整個蒙古地區的宗教中心和“旅蒙商”真正形成並享譽世界的發祥地。300年前,以康熙在多倫諾爾會盟敕建匯宗寺為起點,開創了多倫蒙古草原寺廟之都和旅蒙商之都二百餘年的繁榮。
寫到這裡行到此地,想必必須到縣城裡這座距今300多年的匯宗寺看看。匯宗寺位於縣城北部,距汽車站2公里,乘3路公交車即可到達。
300年前,在廣闊無垠的內蒙古大草原的南端,崛起了一座氣勢恢宏的建築群落,它就是曾經聞名中外的多倫諾爾匯宗寺。聽導遊講解著這裡的點點滴滴,有些神秘又有些期待。隨著車子緩緩地來到寺前的大廣場上,不禁感嘆跳廣場舞的好地方。朋友很是驚訝,這兩天老是對廣場舞感興趣。我說那是因為我比較關注全國卷的高考作文,當中就有個認識中國的關鍵詞,那就是廣場舞。
說起廣場這個雕塑,不得不從雕塑正面的“多倫諾爾會盟”這幾個字說起。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興兵侵占了漠北的外蒙古,外蒙三部潰敗。清政府將哲布尊丹巴安置在多倫諾爾草原。可萬萬沒有想到兩年以後噶爾丹以追趕哲布尊丹巴和土謝圖汗為名攻入內蒙古。這時康熙帝率大軍與噶爾丹開戰,在多倫東北的烏蘭布通擊潰噶爾丹。
康熙皇帝為籠絡蒙古諸部和鞏固邊疆統治,在康熙三十年(1691年)四月,康熙帝率文武百官在多倫諾爾草原組織了外蒙古三部和內蒙古四十八旗的大會盟,標準用語是“會盟”,歷史上稱為“多倫諾爾會盟”。也正是這次會盟,清朝的北方版圖才正式劃定。
而匯宗寺的建立,正是為體現這次“多倫諾爾會盟”的重大意義,而寺院名字的由來是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的時候,康熙帝看到這裡蒙古古部聚會的好地方,並為寺廟賜名叫“匯宗寺”,意思是“佛法無二,統之一宗”。
如果去過西藏青海的大都比較了解藏傳佛教,特別是走過317(川藏北線)到拉薩的。藏傳佛教又稱喇嘛教,它分為多種教派,最初主要有寧瑪(紅教)、薩迦(花教)、本布(黑教)、噶舉(白教)等。而眼前的這座匯宗寺,就是典型的喇嘛教格魯派寺廟,也就是俗稱的黃教寺廟。
走進匯宗寺,此時寺廟才剛剛開門,人也不是特別多,此時過來祭拜的人也非常之少。隨心所欲的拍著,但好像恢宏和神秘的點滴已經煙消雲散。原來這只是原來匯宗寺面積的二十分之一,之前的匯宗寺清同治年間被火燒掉。現如今看到的是2005年經過修繕的新廟宇。
即便如此,我們也從匯宗寺留下的歷史信息中,了解到二三百年前蒙古高原上深刻的歷史狀況和社會現實。匯宗寺的香火也十分旺盛。到我們快離開時,前來祭拜的人絡繹不絕。
明清時期,山西商幫發展鼎盛,在當時雄踞全國十大商幫之首, 甚至是海內外最具影響力的商幫之一,足跡遍布海內,遠涉歐亞,所到之處大多都會創建會館。
根據資料顯示,當時全國各地曾有數百座以至近千座的山西商人會館,但歷經百年的風雨滄桑,如今大都不存。現如今保存完好的有約30座,分別有江蘇蘇州全晉會館、徐州山西會館,安徽亳州山陝會館,山東聊城山陝會館,河南開封山陝甘會館、周口山陝會館、洛陽澤遊會館和山陝會館、南陽社旗山陝會館,湖北襄陽山陝會館,內蒙古多倫山西會館等。
晉商會館,是展示過明清山西商人的輝煌的地方,也被稱之為即將消失的晉商遺跡。現如今保存下來的會館幾乎都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的甚至進行了開發成了當地的旅遊文化景點。
從北京出發,經過四個多小時的車程就來到了北京的後花園內蒙古錫林浩特的多倫縣。旅途的首站來到了位於多倫城區的西南部的山西會館。從車上下來就看到大廣場,跟朋友說這裡晚上估計人特別多。朋友非常納悶還在想原因時,我就說這個地方適合廣場舞啊。沒有選擇從山西會館的正門進入,而是從旁邊的側門進入。
山西會館,是典型的黃河文化藝術建築,它是旅居多倫的山西商人於清乾隆十年(1745年)集資興建的,是多倫地區的晉商進行結社、議事、集會、娛樂的場所。經歷了近300年的風雨變遷,荒草沒膝,幾近破敗的多倫山西會館,如今被新晉商晶鼎聚龍集團總裁錢小虎出資千萬元人民幣,於2010年將其修繕一新,並正式對外開放。
多倫山西會館是典型的坐南朝北,多倫老城區保存比較完好的一處清代古建築群,至今已有250餘年的歷史了。從側門進去,映入眼簾的建築就是大戲樓,據導遊介紹這是館內的“明星”建築。這種建築結構的在中國僅有兩座。戲台底座由長方形條石砌成,恰好是一個“凸”字形,台前僅用兩根大紅明柱支撐著戲台的前半部分,樓頂四角鳥嘴似的正簷斜刺蒼穹。其東南角,上面懸掛一面明鏡,面向西北,可以映照數里外的善因寺。戲台的左右兩邊還設有上下階梯。
戲台當然少不了唱戲,在山西會館裡,劇種自然非山西梆子莫數了。據說每年五月十三這裡就開台唱戲,不過我們去的時間正好沒有。那是為什麼呢?聽人解釋道五月十三對於內蒙古多倫來說,天氣還比較寒冷,所以時間就延長。聽說這裡只要開台唱戲,就會一直唱到秋後天涼。雖此時此刻舞台上有些淒涼,但心中早已穿越到了明清時期,人山人海在這裡聽戲的熱鬧場面。
繼續往裡走,就好比進入了古代院落,一層進去又是一層。漫步其中,雖山西會館經過各種修繕,但完全感受不到修繕的痕跡。只能慢慢的從這裡,去感受這座古老的山西會館昔日的輝煌。
多倫山西會館與全國其他地區的山西會館一樣,裡面供奉的主神都是關公。會館西側,矗立著抗日名將吉鴻昌將軍的立身漢白玉塑像。而在會館東西配殿內的牆壁上,都是描繪的是三國里的重要片斷,以關羽的一生為主線:桃園結義、夜觀燈火、打破黃巾等應有盡有。
雖是短暫的遊玩,但已感受到多倫這片土地上晉商當年的輝煌,此時此刻好像就在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