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參觀【國會大廈】(Parliament Building)位於渥太華河畔的國會山上(Parliament Hill),是渥太華乃至加拿大的象徵。國會大廈由三棟哥德式建築組成,,分中央區,東區和西區,是加拿大政府及參議院所在地。
國會大廈建於1859年,但不幸這棟大廈毀於1916年的一場大火。新的國會大廈是在原地按同樣的式樣重建,並於1922年完工。
國會大廈中央聳立著著名的和平塔(Peace Tower)高達90米,被譽為世界上最精緻的哥德式建築,也是國會大廈中最高的建築,和平塔包括一座4.88米的四面鐘及53個鈴鐺組成的定期演奏的鍾琴。(下圖)和平塔門框,花窗細部。
在位於國會大廈前廣場中心還有為紀念加拿大建國百年而建的長明火台,火台之火燃於1967年除夕夜,並會長久地燃燒下去。火台四周雕刻著加拿大各州的徽章,並記載著它們分別加入聯邦的英倫特色換崗儀式的日期。
從不同角度拍攝的國會大廈。你可以參觀中央區的參,眾兩院,在莊嚴肅穆的圓形大廳有威嚴的英國女王維多利亞的大理石雕像,周圍是早期歷任總理的雕像。
國會大廈最引人注目的是每年夏季在國會山的草坪上舉行的衛兵換崗儀式,該儀式完全遵照加拿大皇家騎警儀式進行,首次儀式是1959年伊麗莎白女王二世視察加拿大時舉行的,一直沿襲至今。衛兵們身著深紅色的上衣和黑色褲子,頭戴黑皮毛高筒帽,華麗莊嚴,每年7-8月,這個換崗儀式都會在每天早晨按時舉行,儀式持續約30分鐘,場面壯觀,歷史悠久,在當今世界亦屬罕見。可惜,我們“來不逢時”,只顧了看紅葉,錯過了“看換崗”的好時機。
從國會大廈出來,我們自己尋找景點。
【加拿大國家戰爭紀念碑】(National War Memorial)位於國會山不遠的ELGIN大街和WELLINGTON大街交界處的聯邦廣場。
紀念碑的背面。
紀念碑由英國雕塑家Vernon March設計,1926年他與七個兄弟姐妹開始建造。紀念碑由503噸花崗岩和32噸青銅打造而成。直至他去世八年後的1938年10月19日,紀念碑才正式竣工,1939年5月21日,在10多萬民眾的注視下,紀念碑由英聯邦國王喬治六世正式揭幕。
紀念碑正立面。
紀念碑建於1939年,其初衷是為了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陣亡的加拿大烈士(雕像的服裝,武器裝備均是一戰時所用
),漸漸演變成對所有戰爭中犧牲的加拿大烈士的紀念地。
紀念碑高21米,用花崗岩砌成拱門形狀。紀念碑拱門頂部立有一座和平女神與自由女神的雕像,分別持有燃燒的火炬和橄欖枝做的花環。持橄欖枝的是和平女神,持火炬的自然是自由女神。
紀念碑拱門下方,有22名穿越拱門的士兵雕塑群,分別代表步兵,騎兵,砲兵,工兵,海軍和後勤兵等形象,每一個銅像高2.44米,他們的武器裝備和服裝都是一戰時期的樣式,儀容整齊,栩栩如生。
士兵群雕側面
拱門後面(紀念碑背面)士兵群雕像。(以上四張為網絡圖片)
紀念碑廣場周邊的各時期軍人塑像
舊時期軍人塑像和現代軍人跑步形象。
今天有隆重的祭奠儀式。士兵肅穆地守衛在紀念碑前烈士墓四角,低頭默哀;軍樂儀仗隊列隊待命;各界人士和記者也耐心等待。
聯邦廣場周邊的環境和建築
一條蠻熱鬧的商業街
北美黑熊在鮭魚返遊產卵季節抓魚的雕塑,熊吃魚也是一個奇觀。
路上行駛的雙層公交車
從後門上車的水陸兩用車
不知哪方神聖,竟然肅立在國會大廈圍牆外的人行道上。
馬路對面一尊勵志的銅像,右腳殘疾而頑強不息,奮鬥拼搏的形象。
我們返回國會大廈集合地,時間尚早,我們就上國會山轉轉。
伊麗莎白二世的騎馬銅像,女王騎馬雕像比較少見。
一組宣揚婦女獨立解放的銅像
後山正在安裝大砲,可能有重大外事活動,,作為禮炮用途
從後山看國會大廈
和平塔是一棟獨立的建築,首層是停車下客通道。
在即將離開渥太華之前,介紹【渥太華】(Ottawa)加拿大首都,全國第六大城市,面積2779平方公里,位於安大略省東南部,渥太華河南岸,多倫多以東400公里,蒙特利爾以西190公里,市區人口87萬,都會區域131.8萬(2014年數據)。1826年以’Bytown’之名成立,1855年1月1日以“渥太華之名取代,名字來自亞崗昆語,意為“貿易”。華人簡稱為“渥京”。渥太華最初為愛爾蘭和法國的基督教鄉鎮,現在已成為具有多元化,高水準生活水平,低失業率的大城市。
國會大廈的圍牆柱也挺有味道
樹葉由綠變成醬紅-變黃-變紅
行車時抓拍的街景
國會大廈參觀結束後,我們向蒙特利爾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