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西安【 一座承載文明的城市· 一次感受文化的旅程】

0

北陸西安

華清宮遺址

        北陸本指太陽冬季所在的方位,後用來代稱冬天。
2016初始,元旦匆匆的去了一趟西安。西安,我去過好幾次,都已是陳年舊事。十幾年前,相對頻繁的去西安是因為工作。工作之餘,也遊覽了秦始皇兵馬俑,頗感震撼,也念念不忘的一直希望重遊秦始皇兵馬俑。不曾想,再次來到驪山腳下,已是十幾年之後的今天。年華易逝,曾經的年少輕狂漸行漸遠,隨還說不上飽諳世故有所底蘊,但確有相對更深的認識。這也是此次,重遊西安,重遊兵馬俑的根本原因。
我今年的歲數,恰好是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的年紀。另外,西漢海昏侯墓發掘的信息,也刺激了我更想去西安的博物館看看。再有就是,老婆大人沒來過西安,並一直想到西安旅遊,當然您要非認為這是主因,我也只能會心一笑。選在年初來到西安,確與夫人有關,因為她有假期嘛!不像我基本是個社會閒散人員。選在年初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冬日秦始皇兵馬俑能更好的沐浴陽光。
遊記的副標題,我用了些“承載”、“文明”、“文化”這樣的字眼,但這樣的話題都太大,我也有些無從下嘴。這就好比讓我談談什麼是“ 中國夢”、“核心價值觀”一樣。所以這個副標題您就意會一下就好了,別太較勁!

面對

        話題過於龐大,會無從下嘴,況且我是個很容易跑題的人。所以,我的宗旨是看到什麼、想到什麼,就說點什麼,盡量不跑題跑的太離譜,所以我的題目是《面對》。
儘管如此,“面對”這個話題依舊很大!面對的這座古都,面對的這些器物,依舊是歷史的載體。有多少歷史能說得清道得明?

西安古城牆

        西安,古稱“長安”、“鎬京”等,週、秦、漢、隋、唐等十三朝在此建都。西安在元代時先後被稱為“安西”和“奉元”。其中的酸甜苦辣、五味雜陳,如今當我面對的時候,又能感受到多少?想必,也只能是試著去體會吧!

西安古城牆

        起初,我曾想用“鳳皇來儀”作為此遊記的題目,後來總覺得這種“夢迴唐朝”的感覺。像是“大唐芙蓉園”的付匯一般。當然,我不是說我們的民族叫做“漢族”,我們華人在他鄉的聚集地叫“唐人街”,也是付匯。身為炎黃子孫、華夏民族,當然根紅苗正嘛!我之所以對“大唐芙蓉園”有付匯之嫌的感覺,可能是因為我覺得這多少顯得有些意淫。

大唐芙蓉園

        大唐芙蓉園的夜色很美,宮殿也堪稱宏偉,但我總覺得這種如夢如幻如痴如醉,似乎少了點什麼?也許是種氣質吧!或者說是缺少那種強漢盛唐的靈魂吧!當然,這裡也是唐代芙蓉園的遺址,也不算是憑空而造的。好了,不糾結於對這種所謂“復興”的感受了。

鐘樓

        每到西安,我都覺得很親切。方方正正的格局,讓我這個長期在北京生活的人,感覺很舒服。不過西安的鐘鼓樓,東西南北都不在一條直線上。西安鐘樓始建於明洪武年間,明萬曆年間移於現址。這與當年明朝時修秦王府,明西安城向東北擴展有關,這裡就不詳述了。

西安古城牆

        西安有許多似曾相識的東西,這次我下了飛機就聞到了熟悉的霧霾味兒。每每我看到西安的城牆,就難免去假想北京如果還有城牆的樣子。西安現存的城牆是明城牆,是在唐代皇城夯土城牆的基礎上建造的。西安明城牆的南牆和西牆包裹著唐代的皇城牆,由此也可想見唐代長安的氣勢恢宏,明代西安城向東北擴展,因此東牆和北牆不是當年唐皇城的位置。我父親曾回憶,他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看到的西安城牆,當時西牆基本所剩無幾,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也是西安城牆最破敗的時候。它有幸今天依然能屹立在西安,也實屬不易。

華清宮遺址

        驪山,西距西安市25公里。是秦嶺東端的一個支脈,海拔800米。“驪”的意思是黑色駿馬。十幾年前我來這裡的時候,華清宮還沒完全修好。現在這裡,整個成了一個大景區,這種捆綁式銷售旅遊門票的方式,讓我有些後悔當初沒爬一爬這驪山西繡嶺。還好,現在他們還沒能力把整個驪山都擋上。還是先來說說這西繡嶺的三個山峰吧。
西繡嶺第一峰。相傳,週幽王為博褒姒一笑,曾在這兒烽火戲諸侯。褒姒笑後,週幽王還曾屢次點燃烽火,前來勤王的諸侯也就越來越少了。週幽王因寵愛褒姒,廢了原來的王后與太子,申候是原王后的父親。又因虢石父向周幽王進讒言,週幽王準備興兵伐申。以至申侯聯合了曾候和西戎來攻,破了鎬京,最後殺了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勤王的諸侯少之又少,但不是沒有。那時還是卿大夫的秦襄公,就曾來勤王,且作戰英勇。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洛陽),史稱“平王東遷”,是西周的結束,東周的開始。平王東遷,秦襄公護送,以功封諸侯。周平王把無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封給了秦國,自此秦國開始成為西周的諸侯國,關於秦,之後在表。
西繡嶺第二峰。從西繡嶺第一峰向東為西繡嶺第二峰,上有“老母殿”,相傳是女媧娘娘補天煉石的地方。
西繡嶺第三峰。上有老君殿,原為唐代華清宮之長生殿所在,相傳唐玄宗曾兩次在此遇見太上老君降臨,故稱之為“降聖閣”、“朝元閣”。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面對著秦皇兵馬俑的軍陣,這支曾經一統天下的“虎狼之師”。震撼之餘,會讓我浮想很多。秦國六百多年的基業,在這支軍隊的征戰之下,終成一統。北擊匈奴,南吞南越,開疆拓土的他們,卻不能挽救“天下苦秦久矣”的“命數”。

秦六百多年,三十幾代君王的重要節點彷彿浮現在我腦海:
從起初的,非子因善養馬,獲周孝王封秦地;
秦莊公,擊敗西戎,得到犬丘之地,被周宣王封為西垂大夫;
秦襄公,被周平王封為諸侯;
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東結秦晉之好,西稱霸西戎。
秦孝公,用商鞅變法,獎勵耕戰,遷都咸陽,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
秦惠文王,重用張儀連橫破合縱。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
秦昭襄王,施行遠交近攻,其在位晚期的“長平之戰”可以說是決定性的。

長平之戰,秦勝趙。因紙上談兵的趙括替代了趙軍主帥廉頗,求勝冒進,最終導致二十萬趙軍被秦將白起坑殺。秦國最主要的對手趙國從此一蹶不振。簡單說兩句趙國從何而來,是從三家分晉而來的。晉國曾是春秋時期最強的諸侯國。晉武公作為小宗滅了大宗(大宗指嫡長子系)。晉武公的兒子晉獻公時期,盡滅曾經的晉大宗子孫,晉獻公時期的“驪姬之亂”又導致太子申生自殺,重耳、夷吾逃亡。重耳歷經磨難後,流亡十九年後,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奪回晉國,晉文公重耳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一代霸主晉文公之後,由於宗室的操戈,晉國的六卿逐漸掌握了大權。最終導致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六卿中的范氏、中行氏先後被滅,趙、魏、韓聯手最後滅了六卿中最強的知氏。周朝,分西周和東周,平王東遷後就是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三家分晉就是分界點。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如今我們看到的這些秦皇兵馬俑武士的裝束,是商鞅變法後依軍功授爵的歷史佐證。上圖,頭髮梳成上翹的梳椎髻、穿便裝的,是一級爵,是爵位最低的公士。

陝西曆史博物館

        高級軍吏俑,俗稱將軍俑。是目前出土的秦俑中爵位最高的,頭戴鶡冠。鶡,是古時褐馬雞的名稱。褐馬雞是我國獨有的禽類,其雄鳥在每年的繁殖期間,都要為奪雌鳥而發生激烈的爭鬥,據說有時鬥死方休。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兵馬俑中級別最高就是戴鶡冠的將軍俑了,而秦皇陵丘西側陪葬坑出土的銅車馬的車夫,也戴著鶡冠。這說明了當時給主子駕車的車夫地位之高。《史記》記載了兩個車夫的故事。一個是宋國的車夫羊斟,鄭攻打宋時,宋主帥華元,戰前殺羊犒勞將士,忘了分給他的車夫羊斟。《左傳》記載,交戰時羊斟對華元說:“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然後,駕車駛入鄭軍陣地,主帥華元被活捉,宋軍敗。這個故事也是成語“各自為政”的出處。另一個車夫,是陳勝的車夫莊賈,因受秦將章邯之誘,而弒殺了陳勝。

頭顱中國

        本章節,我取名“頭顱中國 ”,源自黃摩崖2011年在湖南省里耶鎮(里耶鎮,2002年出土幾千枚秦代竹簡的地方)創作的歷史文化隨筆《頭顱中國》。據說是秦皇兵馬俑坑的無頭俑觸發了他的靈感。2012年初,《頭顱中國》草稿在天涯論壇開始連載,引起了“頭顱”象徵寓意的討論。《頭顱中國》主要闡述的是筆者對先秦文明的觀點看法的評論。今年《頭顱中國 2》,即秦漢篇即將出版。
其書的史觀被稱為“頭顱史觀”(頭顱史觀被大概總結為:那些要把歷史生吞活剝,或者從歷史中找出所謂“規律”的努力是值得警惕的。歷史不總是前進的,相反,歷史是曲折的甚至是經常倒退的。讀史者和治史者都要學會接受被砍腦袋的歷史遺憾,從“文明折於野蠻”的教訓中懂得大道,而非為砍頭辯護,這就是“頭顱史觀”的基本精神。)。
《頭顱中國》中的觀點,我有認同的,也有不認同的。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歷史觀,也不必在此多做什麼評價。

馬未都先生說:“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
“歷史沒有真相”,這話沒錯。藉這句話,來說說一本叫《竹書紀年》的史書。《竹書紀年》是春秋時期晉國史官和戰國時期魏國史官所作的一部編年體史書,亦稱《汲冢紀年》,因西晉被盜墓者不准(音:痞標)而再次面世。記載了從夏朝到魏襄王(一說應為魏哀王)之間的歷史事件。其所紀錄的史料與《史記》所描述的不單只內容不同,而且價值取向相異。比如:記載舜,就與《史記》等所載的有德之君舜的形像大相迥異。引述如下:“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於平陽(放:流放)。舜囚堯,复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諸如此類還有:夏啟殺伯益;伊尹篡位,太甲殺伊尹;共和行政非週召共和,等等。《竹書紀年》歷史上曾幾次亡佚,宋時的亡佚,與其的異類不無關係。元末明初乃至於明代中期,出現了竹書紀年刻本,與初釋本、考正本不同,是為今本竹書紀年。
歷史沒有真相!記錄歷史通常來說是時間離得越近越可信,時隔好幾百年的記錄自然可信度會降低。不過,越近發生的歷史就越不好評述。史書的作者不能一邊敘述事情一邊跳出來評論,所以作者只能通過擇詞來暗含褒貶。而且,記錄當下發生的事情還有可能引火上身,所以也會有所避諱,從而委婉隱晦的來表達。這種委婉隱晦、暗含褒貶等等記述歷史的手法,就是所謂微言大義的“春秋筆法”。
我們對待歷史都是有態度的,史學家也能不例外,《史記》全篇引用《過秦論》就是例證。對於歷史的評價而言,可能需要久遠的時間。秦始皇是一個不願意別人來評說自己的人,他廢除了始於西周的諡號(諡號是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有地位的人死後,後人給予評價的文字。算是蓋棺定論。像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懿都是褒諡,惠帝都是些平庸的,質帝、衝帝是幼年即位而且早亡的,厲、靈、煬都是惡諡,哀、思也不好,但有同情的意味。),秦始皇焚書(燒的主要是史書)。但秦始皇卻是後世評說最多的歷史人物之一。從漢到唐,對於秦始皇的評價,完全就是一個反面教材。直到唐代柳宗元,才肯定了秦始皇的郡縣制。當然柳宗元的這種對秦皇郡縣制的肯定,是與當時藩鎮割據的局面有關的。我們對歷史是有態度的,歷史也會影響我們的態度。
只殘存一個道理!上學時,學歷史的時候,他們把秦始皇的中央集權制稱作封建制。這事兒,我就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也不知道現在的課本是不是還這麼沒道理。每個時代,每個人,對歷史都有自己的態度。道理從何而來呢?或許道理就是,我們當下通過對歷史的是非得失而認定的情與理。漢朝對秦始皇的咒罵,有其道理。時隔多年之後,有人評說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也有其道理。道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真理也可能在柳宗元這樣的少數人手裡(當然,河東先生的看法也不一定是真理!)。但總的來說,能稱之為道理,還是需要大家普遍認同的。講道理,需要有理有據。歷史觀也一樣,也需要有文獻、文物等佐證。

走進西安博物院

西安博物院
西安博物院

       西安博物院的三件鎮館之寶是:唐三彩騰空馬、秦玉高足杯、隋代鎏金彌陀佛像,就從這三件寶物走進西安博物院吧。

西安博物院

        唐代三彩騰空馬。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唐三彩風靡一時,許多人家裡的多寶格、組合櫃上都會擺放唐三彩,以彰顯有文化底蘊。唐三彩甚至在八七版電視劇《紅樓夢》中成了賈母的擺設。唐三彩還曾經作為國禮。這件胡人三彩騰空馬是罕見的唐三彩精品,西安博物院西大門處的雕塑就是騰空馬

西安博物院

        秦代玉高足杯。杯為青玉,受沁後呈焦黃色,間有褐色暈,杯身呈直口筒狀,上層飾有秦時流行的柿蒂紋、流雲紋,中層勾連卷雲紋,下層飾流雲紋、如意紋。足部刻有絲束狀花紋。此杯出土於阿房宮,流傳了兩千多年的“火燒阿房宮”實為訛傳,咸陽宮倒是被一把火燒了。

西安博物院

        隋代開皇四年董欽造鎏金彌陀佛像。鎏金,是將金溶於水銀之中,形成金泥,塗在銅或銀器表面,加溫,使水銀蒸發,由此看來古時鎏金工匠應該是會受到傷害的。

西安博物院

        此彌陀佛,右手無畏印、左手與願印。佛教手印的知識大家可以簡單了解一些,比如常見的禪定印、降魔印(也叫觸地印)等,然後時不時對不懂的人賣弄一下,人家還覺得你有點文化。

西安博物院

        此造像可拆卸,腿上有銘文,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與儒家思想融合的證物。

西安博物院

        東漢鎏金鷹形杖首。通體鎏金,為變形的鷹獸結合體。鷹眼和冠鑲嵌有琉璃和綠松石,其它部位原嵌有渦紋松石,現大部分脫落,僅餘孔洞。儀仗物品許多由出行的隨身物品演變而來,比如:扇、傘。現今我們的儀仗隊還有儀仗刀等儀仗器物在使用。不知道螞蜂窩的行李牌能不能算是我的儀仗物品。

西安博物院

        西周衛簋,饕餮紋,1973年西安市長安區西周豐鎬遺址(馬王村)出土。青銅器根據用途可大致分為四類:酒器、水器、食器、樂器。簋是食器,用於盛放煮熟飯食的器皿。簋與同為食器的鼎(盛放烹煮肉食),不僅是食器,還是重要的青銅禮器。傳說,大禹治水後鑄九鼎。周禮有嚴格的等級制度,鼎與簋作為禮器是配合使用的。周禮規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上士用三鼎二簋,下士用一鼎一簋。此衛簋共四件。

西安博物院

        此衛簋上有五十七字的銘文,“唯八月初吉丁亥,王客於康宮,榮白右衛內即位,王曾令衛,易赫市攸勒。衛敢對揚天子丕顯休,用作朕文且考寶尊簋,衛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研究青銅器上的銘文是一專門的學問,叫“金石學”。金便是指青銅器,石指石刻文字,金石學是考古學的前身,後也延展到其它一些器物上的文字,但主要還是研究青銅銘文與石刻文字。此衛簋的譯文我沒找到,試著解譯個大概。最前面寫的是日期,但沒有年份;康宮是周王的宮殿;即位或即立,是冊封和獎賞時用的詞;什麼什麼衛,是指在任命、賞賜的中出現了的導引受命者的佑者和宣讀冊命的官員;子子孫孫永寶用,寫在最後,是吉祥話,也說明西周爵位世襲。此四件套衛簋,是周穆王時期的還是其子週恭王時的器物,我沒查到,我也不大懂金石學,如有錯誤,還請各位受教指正。

        為了不誤導各位看官,我查了一些資料,絕不是從度娘的詞條上複製黏貼的。上圖為百度百科“裘衛四器”詞條的截圖,用了我們上述衛簋的照片,器物的銘文和裂痕都一樣。裘衛四器包括:穆王廿七年衛簋、三年衛盉、五年衛鼎、九年衛鼎。其中的四件套衛簋,應叫廿七年衛簋,因為銘文的開篇明確著:隹廿又七年三月既生霸戊戌,王在周,格大室,即位……。另外,雖然都是衛簋,但我在西安博物院看到的是1973年西周豐鎬遺址出土的,而廿七年衛簋則1975年出於陝西岐山董家村窖藏,廿七年衛簋銘文字數是七十三字。台北故宮還有衛簋呢!

        這是廿七年衛簋銘文的拓片,七行,七十三字。是夏商周斷代工程中的重要器物。廿七年衛簋和虎簋蓋的銘文可反推,週穆王元年為前976。裘衛簋:”隹廿又七年三月既生霸戊戌,王在周,格大室,即位……”,廿又七年三月既生霸戊戌為前950。虎簋蓋:”隹卅年四月初吉甲戌,王在周新宮,格於大室。密叔內(入)右虎……”,卅年四月初吉甲戌為前947。
儘管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年份,誰也無法保證是確切,但畢竟還是有佐證的。在夏商周斷代工程之前,只能在司馬遷的《史記》中追溯到的公元前841年的“國人暴動”。
順帶著聊兩句週穆王吧。根據《史記》記載:“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 ,“穆王立五十五年,崩”,被定論為105歲。不過迄今為止,出土的周穆王時期青銅器有紀年的只到34年,尚未發現40年以上紀年。《竹書紀年》中含有一奇書為《穆天子傳》,儘管其中有很多神話傳說,但從地理上並非不可考證,《穆天子傳》也是天下第一遊記。週穆王西遊在《春秋左氏傳》、《竹書紀年》、《史記》中均有記載。

西安博物院

        唐三彩胡人俑,西安博物院的陶俑從漢代到明代沒有斷代,我只撿重要的說幾個而已。

西安博物院

        唐三彩獸面鎮墓獸,西安市長安區郭杜鄉三十一號唐墓出土,現藏西安博物院。鎮墓獸為唐代明器中的重要類型,一般放置於墓中,是驅除邪魔、保護墓主魂魄的守護者。全身施綠、藍、黃、白色釉,以綠釉為主。唐代兩京地區燒製的唐三彩明器,長安出土唐三彩大型俑類色釉更為華麗。

西安博物院

        鎮墓獸,是看守陵墓避邪的,以佑護死者亡魂的安寧。《周禮》記載說,有一種怪物叫魍象,好吃死人肝腦;又有一種神獸叫方相氏,有驅逐魍象的本領,所以家人常令方相氏立於墓側,以防怪物的侵擾。鎮墓獸都為一對,我就放仨!!!

西安博物院
西安博物院

        朱公鏳,汧陽端懿王儀仗俑。朱公鏳是明代冊封在西安地區的第五代秦藩王即“秦康王”的庶五子。1999年8月由於有人盜汧陽王墓,報警後發現盜洞已打入墓室,決定對汧陽王的墓葬進行搶救性發掘。汧陽端懿王儀仗俑有:彩繪氈帽俑、雙人牽馬俑、舉桿舉旗俑。目前出土過明代陶俑的墓葬不超過五十座。這種出行的儀仗叫“鹵薄制度”。

西安博物院

        前排的氈帽俑。是儀仗隊的隨扈,隨扈就是隨從與保鏢,地位相對較低。氈帽俑,所戴的帽子又叫邊鼓帽,是從元代遺存下來的,防風功能很好。邊鼓帽一般市井少年、平民和僕役等都常戴。

西安博物院

        氈帽俑,之後是戴烏紗帽的舉著儀仗旗幟的陶俑。

西安博物院

        史君墓石槨,史君墓位於西安未央區大明宮鄉井上村東。石槨上有一長方形石刻題刻,上面分別有粟特文和漢文譯文文字。

西安博物院

        史君墓石槨,內容涉及漢文化、祆教和佛教等內容。祆教就是金庸在武俠小說裡所說的拜火教。石槨四面牆板上有浮雕:四臂守護神浮雕、祆神、祭祀、升天、宴飲、出行、狩獵等圖案。

西安博物院

        北周康業墓圍屏石榻,局部。康業墓位於西安市北郊。據墓誌記載,墓主康業是康國人。康國是九姓胡國之一。這是目前國內唯一以線刻的藝術形式來展現墓主人生前生活場景的粟特人墓葬,畫面用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萌芽的山水畫構圖方式,對繪畫的研究很價值。而石塌上發現了目前國內唯一保存完整的北周粟特人骨架。北周康業墓位於西安市北郊坑底寨村北,它的北邊有北周安伽墓,西面有北周史君墓,這進一步證實了西安北郊是粟特人墓葬群所在地。

西安博物院

        唐代鎏金走龍。鎏金也叫鍍金,今天我們經常把鍍金這個詞和野雞大學聯繫起來。漢唐的龍都是這個樣子的,基本沒太大變化,宋朝後期龍才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樣子。

西安博物院

       西漢錯金銀勾連雲紋銅鈁。這件青銅鈁,出自窖藏,埋藏地原是漢代上林苑遺址範圍,很可能是宮內器物,直到1964年修建自來水管時才見天日。

西安博物院

        西漢早期錯金銀勾連雲紋銅鈁(酒器),鈁腹部的斜方格勾連雲紋。

西安博物院

        虎紋瓦當,漢代,1979年西安市未央區大明宮鄉坑底村出土。俗話說”出頭的椽子先爛“,瓦當實際用途就是來保護出頭的椽子的。

西安博物院

        唐代四神石棺,四神與五行有關,漢至唐宋墓葬中,或在墓壁或在棺的四周,常見四方神像。此石棺上有紅油漆書寫的編號,這讓我聯想起了當年承德避暑山莊李海濤文物被盜案東窗事發的經過。2002年,名為“皇室信仰:乾隆朝之佛教寶物”的專場拍賣會上。佳士得拍賣公司拍賣的清乾隆粉彩描金無量壽佛坐像與乾隆時期銀壇城兩件物品,被故宮博物館研究員葉佩蘭先生(女)看到了,發現下面有故宮的文物編號,而且這個號是葉佩蘭自己寫的!

西安博物院

        玉琮,蒼璧禮天,黃琮禮地。,六器即:璧、琮、圭、琥、璋、璜。古代祭祀天地四方的禮器,即以玉作六器,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是為“六器”。龍山至西周時期,具體年代不詳。1986年,西安市馬王鎮長安區新旺村(豐鎬遺址)出土。

西安博物院

        2001年,西安市西漢竇氏墓出土了兩組玉組佩,這是其中的之一。從上至下是:透雕熊猴紋玉環;正面玉舞人;透雕雙龍首回首形玉璜;鳳形玉觹一對;鳳形玉佩一對;側面玉舞人;雙龍首玉璜;高冠玉舞人一對。十一件玉組佩構成一個升天主題的神話,頂端玉璧象徵著天國。玉璧下的十件玉器是升天的運載工具或道具,玉璜代表溝通天地的彩虹橋,玉舞人代表飛天的天仙使者,龍和鳳代表升天的座駕。

西安博物院

        漢代玉豬,豬是財富的象徵。這玉豬是一對玉握,是死者手中握著的器物,玉葬器之一。人死了不能空手而去,要握著財富和權力。技法是“漢八刀”。

西安博物院

        “漢八刀”的代表作品為八刀蟬,八刀蟬線條簡潔,“八刀”表示寥寥幾刀的意思,並非具體數目。漢以後便不見“漢八刀”風格的玉器。此物是“玉塞九竅”的亡人口中之物,玉蟬。古人認為玉能防腐,蟬可複生。

西安博物院

        青花釉里紅畫桃梅瓶,清代。在歷史上,梅瓶各大窯係都有,其造型的優美程度可以說天下第一,所以梅瓶的造型可以算是中國瓷器的第一造型。“梅瓶”這種器形得名比較晚,它在歷史上還有一個名字,叫“經瓶”。這跟宋代皇家的講筵制度有關。當時“講經”也叫“講筵”。講完之後,皇帝要招待大家吃喝,當時的酒,就是裝在這樣的瓶子裡,所以它又叫”經瓶“——馬未都《醉文明》。梅瓶是瓷器的經典造型,也是少有的重心在上的器形,這只清代的梅瓶,體量很大,可見早已沒有了最初裝酒的用途了。此物出處寫著:西安文物商店移交,不免引人聯想它是否有什麼不為人知的故事。

西安博物院

        西安博物院,長期有一個關於佛教造像的,”寶像莊嚴“的專題展。
隋代,菩薩像,出土於西安市未央區。北周的菩薩造像與隋代造像風格一脈相承,有時很難區別。

西安博物院

        唐代鐵佛像,這是現存重量最沉的一尊唐代鐵佛,佛像背光為青銅。

西安博物院
西安博物院

        唐代漢白玉天王像,原來的頭部和戰甲上曾經畫著彩繪,但由於年代久遠早已脫落。1965年西安市蓮湖區建新村出土。

西安博物院

        西安博物院一層大廳的地圖。

西安博物院

        在西安博物院裡逛的時候,還真沒覺得累,倒是出來後略感疲憊。不知道各位看客看得累不累,也不知道有多少朋友會看這些文字。反正我寫的是挺累的,後面還有更值得看的陝西曆史博物館和秦皇兵馬俑呢!為自己加加油!

西安博物院

        閉館時,天色漸暗。

西安博物院

        出了博物館照樣來博物,遇見一隻三色貓。控制貓的基因是和控制貓性別的基因聯繫在一起的,稱為“性聯基因”。絕大多數三花貓都是雌貓。通常公貓不能遺傳父親的顏色。在日本因雄性三色貓的稀少,而被視為一種幸運的象徵。極少數的公貓會出現三色,但一般沒有生育的能力。

西安博物院

        屹立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小雁塔,因地震的緣故,曾有過一段“三開三合”的經歷。對於“三裂三合”,有人讚同,有人神話,也有人反對。有專家認為,所謂“古塔神合”,也許是因為雨水好的年份,古塔裂縫中雜草茂密,自遠處觀看,就像“合好如初”了。

西安博物院

        雁塔的來歷一個佛教傳說相關。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的他在印度所聞僧人埋雁造塔的傳說,解釋了最可信的雁塔由來之論說。相傳很久以前,摩揭陀國(今印度比哈爾邦南部)的一個寺院內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可吃三淨肉。一天,空中飛來一群雁。有位和尚見到群雁,信口說:“今天大家都沒有東西吃了,菩薩應該知道我們肚子餓呀!”話音未落,一隻雁墜死在這位和尚面前,他驚喜交加,遍告寺內眾僧,都認為這是佛在教化他們。於是就在雁落之處,以隆重的儀式葬雁建塔,並取名雁塔。

西安博物院

盜墓那點事兒

        上圖是我畫的《鬼吹燈》的插畫。茶餘飯後,閒暇消遣,我也看過些與盜墓相關的小說。比如《鬼吹燈》,我起初還以為是抗日題材的小說,類似《紅燈記》呢!盜墓、盜竊博物館的事,不僅發生在電影《縱橫四海》、小說《鬼吹燈》這樣的文學作品中,也發生在現實中。這些事說半天估計也說不完。
我在微信朋友圈發過一些此行所見文物的內容。從回復來看,大家更關心能不能把東西順回來,或者是聯想到了盜墓的摸金校尉。那就先不說陝西曆史博物館和兵馬俑,先來說說盜墓和盜竊博物館的事兒。考古和盜墓最有關係的就是,都使用盜墓賊李鴨子發明的工具“ 洛陽鏟”。洛陽鏟,主要是探土質的變化,比如:五花土。另外,墓葬中還會放些水銀、硃砂、礬石、磁石、石膽、雄黃等毒物,用來防腐防盜。
盜竊博物館的案件知名的就是:武和平破獲的“一塊紅布”,92年這起開封博物館被盜案,94年被拍成了紀實電視劇。(“一塊紅布”是崔健1991年專輯《解決》中的作品。這裡所說的“一塊紅布”,是1992年開封文物盜竊案中的竊賊用紅布蒙住紅外線報警設備。不知道主犯劉農軍是不是受到過歌曲《一塊紅布》的啟發,沒準也是個搖滾迷?那天是你用一塊紅布,蒙住我雙眼也蒙住了天……)近年來隨著博物館技防措施的提高,除了故宮毛賊案外,外盜越來越少。更多的是監守自盜,如:廣州美院蕭元案、承德李海濤案、海淀古籍善本案等等。
再來說說盜墓的事兒。盜墓賊並非都像小說裡一樣講“道義”。漢景帝陽陵陪葬坑等處就曾發現被同夥謀害的盜墓者的屍骨。
盜墓,通常是圖財。但也有作為愛好的,比如:劉去,亦稱劉去疾,廣川王,漢景帝曾孫,西漢諸侯王。《西京雜記》記載劉去,發掘塚墓不可勝數,其奇異者百數。他曾盜掘晉幽公古墓,發現裡面有一百多具活殉女屍。有一次挖掘春秋時期晉國名將欒書的墳墓,發現墳墓內有一隻白狐。《太平廣記》記載,一次在掘開且渠墓時,劉去被嚇得半死,棺內的死人竟然栩栩如生,急忙退出,重新封好。
寶雞的秦公一號大墓是國內至今發掘的最大古墓,也是發現盜洞最多的墓,有盜洞247個,秦景公墓僅出土了刻有銘文的石磬。寶雞的益門二號墓出土的以金柄鐵劍為代表的文物,據推測極有可能是從秦公一號墓盜掘的,也就是說摸金校尉把益門二號墓當做了藏寶點,後來因故沒能取走。
銅奔馬因其成為中國旅游標志而眾所周知,馬踏飛燕(儘管踏的是隼,不和郭沫若這樣的大家較勁)出土於武威雷台漢墓(儘管叫漢墓,其實是魏晉時期的涼國墓,括弧裡的事都別太較勁),雷台墓是磚結構的,盜洞挖不好很容易坍塌,因此挖盜洞的人,很可能與陵墓修建者有關。
郭莊楚墓,位於河南省上蔡縣大路李鄉郭莊村,共有兩座墓址,其中男主人競孫的墓是大型的積沙積石墓。郭莊楚墓的時代應該為戰國早期,競孫可能是楚國的一位將軍,也可能是楚國分封在蔡國的高級貴族。另一座是他夫人的墓,由於其夫人比他死的晚了不少,所以沒財力再修建積沙積石墓,因此基本上是戰國的同時代,這個夫人墓就被知情的盜墓賊盜掘一空。競孫的積沙積石墓,宋代的盜墓賊曾喪命在其中的流沙中。相傳明朝的盜墓專家“鬼盜”,雖然靠木板支撐,破了環繞在墓室周圍的積沙積石,卻葬身其中的流沙陷阱中。2005年,又有盜墓賊用炸藥盜墓,被群眾舉報,同年搶救發掘了郭莊楚墓。發掘中發現了十幾個不同時期的盜洞,最早的盜洞應是漢代的。儘管此墓被多次盜掘,但仍然出土了一批文物。
上世紀90年代初,甘肅省禮縣大堡子山秦國墓葬遭到大規模盜掘,當時的景像被形容為“漫山遍野都是挖土的,令人痛心”。大批珍貴文物流失海外。2015年7月,法國國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返還了大堡子山秦墓的32件文物。經過多年努力,借2014年中法建交50週年之機,國家文物局再次向法國政府提起返還文物事宜,終得回歸。大堡子山流失文物,有據可查的相關流失文物有八十多件(套),現多半還散落在英國、日本、美國、比利時及港台地區的一些私人博物館或個人手中。
近年來的盜墓案有:2011年湖北隨州盜墓案,其中被盜青銅器“曾侯寶鼎”可謂重器;同年的寶女墩漢墓案,歷時一年多警方才追回“漢代錯銀環首銅刀”;遼寧紅山文化盜墓案,是建國來破獲的最大的盜墓案,案發於2014年底,也叫“11.26”案,去年破獲,據說案件一號人物姚某可憑山河走勢定位墓葬; 2015年10月,清東陵康熙妃園寢被盜,據說,當時有保安發現陵墓被盜,現文物已被警方追回。
儘管尋墓定穴這事聽起來很神奇,甚至還有“聽雷尋墓穴”的怪誕之談。但我覺得遼寧紅山文化盜墓案中,姚某定位找穴的本事有些被媒體渲染之嫌。紅山文化墓葬,葬於山頂,有積石塚,有中心墓。掌握這些特點,找墓穴似乎不是特別難事。當然,我也沒找過,您也別和我較這個真兒!
風水這事兒,最早在晉代的郭璞所著《葬書》中說:“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就是相地術,陽宅和陰宅都用。簡單的說說陵墓選風水寶地。背山面水,整個墓穴之前,左右各有一座比靠山小的山,這兩座山就是“闕”。其實陰宅與陽宅的格局是相通的,前堂後室、前殿后寢,左右有耳室。
河北靈壽縣,東周列國時期的中山國古墓。由於,中山國的先祖是鮮虞人。因此中山國的墓葬的左右耳室和主墓室沒有墓道相連,這也就沒被盜墓賊光顧。因此靈壽縣的中山王墓才出土了一大批珍貴的文物。

        最後說個,算是和我有關係的被盜文物。上圖是我小時候和堂弟與表弟的合影。所騎石馬為:週能(明朝外戚,其女周氏即孝肅皇后。)墓,神道石像生(石像生始於霍去病墓)。此石馬2006年4月被盜,盜賊沒什麼技術含量,但東西一直不知所踪,估計也會像“昭陵六駿”一般被解體了。我對這石馬有感情不僅僅是因為我騎它照過相,還因為我奶奶就姓周。

面對陝西曆史博物館

陝西曆史博物館

        當年,陝西曆史博物館籌備開館時,郭沫若已去世。便從郭沫若當年所題的“ 陝西省博物館”(陝西曆史博物館前身)字中去掉了“省”字,然後把郭沫若當年所題寫的“歷史研究”刊物封面的“歷史”兩字移植過來,制成了今天的館名。

陝西曆史博物館

        2016年1月2日,早上排隊等待進入陝西曆史博物館的人們。陝西曆史博物館,是中國最火的博物館,沒有之一。相對國內其它博物館而言,這裡儼然成為了一個旅遊景點。這也與陝西曆史博物館免門票不無關係,但我倆還是買了20元一張的特展門票,首先是因為可以少排些隊,更重要的是因為國寶“鑲金獸首瑪瑙杯” (陝西曆史博物館鎮館之寶)在特展中,不買特展票是看不到的。不知眾多的參觀者是否像我一樣,有自己特想看看的東西。儘管我還很想看看陝西曆史博物館的唐代壁畫,但其每張300元的門票還是打消了我的念頭,也許以後會看吧。

陝西曆史博物館

        由於參觀人多的緣故,陝西曆史博物館會採取限流措施。另外,三腳架與自拍杆都不許攜帶,可免費寄存。開放時間朝九晚五週一閉館(節假日除外)。

陝西曆史博物館

        唐四鸞銜綬金銀平脫鏡,現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金銀平脫”是一種工藝。“鸞”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鳥,因生長在古時候的鸞州(現洛陽欒川縣),而得名。《異苑》載“鸞睹鏡中影則悲”後人在詩中多以鸞鏡表示臨鏡而生悲。鸞鳥喙中銜著的是“綬”,寓意長壽。
不知道是因為“鸞睹鏡中影則悲”,還是因為“壽”自有命數。香港回歸的那年,此物在一次佈展時,不慎被摔成了三瓣。後經修復,看上去完好如初。
古人雖沒有這樣的修復技術,卻也有著這樣的美好願望。現在天天拿著手機自拍的我們,未必能真正體會古人對銅鏡的感情,不過古人對鏡子的感情,也通過我們的文化傳承了下來。
破鏡重圓,形容夫妻失散或決裂後重新團聚與和好。故事是說,隋朝時。隋滅南陳,南陳公主與其丈夫,恐國破後不能相保,因破一銅鏡,各執其半,相約正月十五都城相見。後來,南陳公主成了楊素之妾,命其老奴正月十五高價叫賣半塊銅鏡,後其夫尋來。楊素知道此事後,被感動,並成人之美。破鏡重圓的故事載於唐朝小說集《本事詩》中,在宋詞《碧牡丹》後成為成語。
鏡子與我們的文化息息相關,也有其寓意。相傳,秦始皇有面寶鏡,可照人心善惡。後此鏡被漢朝所得,掛於堂上,讓人自照善惡。不知何時,其鏡不知所踪,便寫成了“秦鏡高懸”的牌匾掛於堂上。“秦鏡高懸”又逐漸演變成了“明鏡高懸”。“照妖鏡”也與此有關。
“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李世民與魏徵的君臣關係,通過鏡子被描繪成理想的君臣關係。無論他們的真實的君臣關係到底如何,至少我們文化中的願望是這樣的。

陝西曆史博物館

        唐鴛鴦蓮瓣紋金碗,1970年出土於何家村窖藏,現藏陝西曆史博物館。製作精美絕倫,是唐代金銀器高超技藝的傑出表現。何家村窖藏共出土文物一千多件,被定為國寶級的有三件,此金碗是其中之一。

陝西曆史博物館

        此物出自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唐朝時何家村可不是郊區,是長安城內的興化坊。文物可分為出土文物和非出土文物,出土文物可基本分為陵墓的和窖藏的。窖藏除了法門寺那樣的,還有何家村窖藏這樣可能因為避難而埋起來的。四川窖藏相對較多,是因為元朝入川後的大肆殺戮,導致許多窖藏的主人再也取不回自己埋的東西,

陝西曆史博物館

        唐鑲金獸首瑪瑙杯,出自何家村,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此瑪瑙杯與鴛鴦蓮瓣紋金碗都是用來喝酒的。也是何家村窖藏被定為三件的文物之一,但比那對鴛鴦蓮瓣紋金碗,更加珍貴。據說它的價值能等同半個香港。此物,為海內孤品。它是我國政府首批禁止出境的64件(組)文物之一。第二批禁止出境文物為書畫類文物37件(組)。第三批禁止出境文物94件(組)。
除了像鑲金獸首瑪瑙杯這樣的海內孤品,我國關於禁止出鏡展出的文物還有:1、歷代出土古屍2、宗教場所的主尊造像3、質地為像牙、犀角的文物4、元以前書畫、絲作品5、宋、元有代表性的孤品瓷。

陝西曆史博物館

        西魏獨孤信多面體煤精組印,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八十年代初,被陝西省旬陽縣旬陽中學的一名中學生,在放學回家的路上撿到。此印由煤精製成,呈球體26面,其中正方形印面18個,三角形印面8個,有14個正方形印面鐫刻印文。後經西安文史研究館王翰章先生,認定為獨孤信印。
獨孤信,何許人也?原名獨孤如願,因平叛治理秦州,而被西魏實際掌權者、北周政權的奠基者宇文泰賜名“信”。據說獨孤信顏值相當高,並引領時尚。他在秦州時曾因打獵晚歸,騎馬入城,帽子歪了點。次日,官吏、百姓有戴帽的,都學獨孤信歪戴。
獨孤信,有六子七女。長女,嫁給了宇文泰長子北周明帝宇文毓,諡號明敬皇后。四女,嫁給了李虎三子李昺,就是唐高祖李淵之母,追封元貞皇后。七女獨孤伽羅,嫁給了隋文帝楊堅,諡號文獻皇后。三個女兒都成了皇后,獨孤信也被稱為“天下第一岳父”。“天下第一岳父”,即便是獨孤信位高權重,能識人相面,交得起“社會撫養費”,也得是時勢所造。
魏晉南北朝的亂世,成就了獨孤信,此印就是最好的物證。但獨孤信也因亂世而亡,最終被晉公宇文護逼迫在家自盡。宇文護,宇文泰之侄,宇文泰死後,宇文護在三年之內連殺三帝,後在北周武帝宇文邕的策劃之下被殺。
印章是我們古老文化的“信物”!

陝西曆史博物館

        杜虎符,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此符,鑄於秦惠文君稱王前,掌握在杜地的軍官手中。虎符上有小篆錯金銘文書“兵甲之符。右才君,左在杜。”。可見,當時的這枚調兵虎符,右半邊在秦君手中,左半邊在杜地軍官手中。還有銘文“燔燧之事,雖母會符,行毆。”,大概意思是說,雖然左右虎符相合才能調兵,但遇到烽火點燃的緊急情況,調兵不必右符。杜虎符,僅存左半邊,是現存我們能在博物館看到的,最早的虎符實物。此符比《史記》中“竊符救趙”的歷史還要悠遠。
秦國祇有惠文君一人稱君,後其稱王。秦惠文王之前稱秦公,其後稱秦王。因此杜虎符稱“右在君”,是惠文君時期的無疑。除秦杜虎符外,還有兩枚秦國虎符。秦新郭虎符,銘文稱“右在王”,現被私人收藏。秦陽陵虎符則稱“右在皇帝”,是秦始皇以後製作的,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秦漢時期的虎符,到唐代時變成了魚符。唐魚符,左符在內廷,右符在將領。有些魚符還在底側中縫加刻“合同”二字。再後來,兵符逐漸變成了調兵的令牌。

陝西曆史博物館

        彩繪雁魚銅燈,西漢,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陝西省神木縣店塔村西漢墓出土。雁魚銅燈不僅陝西有出土,山西省襄汾縣吳興莊以及江西南昌海昏侯墓都有出土。整個燈為一隻鴻雁回首銜魚的形狀。燈盤燈罩能夠轉動開合,不僅可以擋風,還可以調節光線的明暗度和照射方向。最令人驚嘆的是,它還暗藏一個防治污染的巧妙“機關”!燈的油煙會順著大雁頸部導入大雁的腹內,腹內盛有清水,煙會溶於水中。其淨化空氣的原理和河北滿城漢墓的長信宮燈是一樣的。
雁在我們的文化中寓意“守信”,鴻雁也是書信的代稱。漢武帝時,使臣蘇武被匈奴拘留,後匈奴和漢議和,漢要求放回蘇武,匈奴單于謊稱蘇武已死。蘇武在鴻雁腳上綁帛書,以證其生。鴻雁傳書的成語便出自此典故。

陝西曆史博物館

        金餅,西漢,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西安市未央區譚家鄉東十里鋪村出土。

陝西曆史博物館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標牌。其標牌仍然標註著這是迄今金餅出土之最。去年年底公佈的消息: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出土金餅285枚。陝西曆史博物館的標牌未能及時的與時俱進。

        再說說海昏侯墓。2011年3月,有盜墓賊販賣盜竊文物,因此那時開始發掘西漢海昏侯墓,而對外公佈消息是2015年年底。海昏侯墓有多重要!這麼說吧:現在發掘的沒被盜得漢墓有:馬王堆漢墓、河北滿城漢墓、南越王墓,以及海昏侯墓。先秦時期的還有兩座:婦好墓和曾侯乙墓。可見海昏侯墓的重要性,況且83年發掘的南越王墓距今以時隔30多年。
當然有些墓雖然被盜過,也非常重要,比如:河北靈壽先秦的中山王墓,可能因其先祖是鮮虞人,墓葬的左右耳室和主墓室沒有墓道相連,耳室也就沒被盜墓賊光顧,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所以,別和我較勁。

陝西曆史博物館

        鐘山石窟,其歷史價值,藝術價值不在雲崗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之下,有“第二個敦煌 ”的美譽。
這尊石窟造像,為一佛二菩薩二弟子。釋迦牟尼居中,右手說法印(以拇指與中指或食指、無名指相捻),左手附膝。佛左側年老的弟子是迦葉,右側是弟子阿難,前面兩位菩薩是左文殊右普賢。石柱上滿雕著各種佛像。

陝西曆史博物館
陝西曆史博物館

        日已方尊,酒器,寶雞市扶風縣齊家村窖藏出土。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青銅器數量不少,在此不多說。這件是陝西寶雞出土的,看青銅器最好的去處是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中國青銅器博物院),為中國最大且是唯一的青銅器博物館。我要有機會去寶雞,也許可以專門來說說青銅器。

陝西曆史博物館

        金怪獸,1957年出土於陝西省神木縣納林高兔村匈奴墓。高11.5厘米,長11厘米。現收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純金質,腹下開口,體內中空,錶殼較薄。匈奴金銀飾件以其獨特的動物紋飾著稱於世。這件金怪獸的造型非常獨特,顯示了豐富的想像力,同時也給後世留下了難解之謎,至今人們仍未辨清其究竟是一種什麼動物。怪獸的兩隻抵角是由兩兩身相連、背相對的16隻小鳥組成的,而且蠍形的尾巴也是一隻小鳥的樣子。因此,這件小小的怪獸身上竟隱藏了十七隻小鳥。
我國匈奴的墓葬群主要有:毛慶溝墓葬群(北狄墓葬,周代開始自稱華夏,四方蠻夷分別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北狄是對北方各個部族的籠統稱謂。)、西溝畔墓匈奴葬群、桃紅巴拉匈奴墓葬群。

陝西曆史博物館

        安伽墓圍屏石榻,墓主人名叫安伽,是一名粟特人。按照粟特人的習俗,死後遺體會先讓狗啃食一遍,殘骸再用火焚燒,最後放入名為“納骨器”的罐子裡。而這座2000年出土於西安北郊的棺床,內面有貼金淺浮雕圖案12幅,雕刻了墓主人狩獵、宴飲、舞蹈以及出行等內容,顯然是吸收了中原的葬俗。在中國的史書記載中,粟特人是一個善於經商的民族。這是我國境內發現年代最早的粟特貴族墓,也是迄今為止發掘的北周時期唯一的墓主人生前擔任“薩保”職務的墓葬。薩保是北周任命的管理粟特來華貿易、定居人員,主持來華粟特人宗教祭祀活動的官員。

陝西曆史博物館

        三彩駱駝載樂俑為唐朝的文物,1959年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通高58厘米,長41厘米。現藏陝西曆史博物館。7男樂俑1女舞俑。樂俑環坐平台四周,分別執笛、箜篌、琵琶、笙、簫、拍板、排簫7種樂器。是最傑出的唐三彩精品之一。唐長安的繁華,使得粟特人等各國商人云集於此。

陝西曆史博物館

        唐長安城,38條主幹道把城市分成小格子,每塊小格子稱為坊。從唐皇城朱雀門出來,分別往東西走過三個坊,就是東市和西市。東市離宮殿區近,西市更繁華。大唐西市佔地一平方公里多。
我們的傳統文化歷來輕商,東周的范蠡、呂不韋等還是因為與政治有瓜葛而流傳下來。關於大唐西市的商人,還真有那麼幾位,只是知名度遠遠不如大唐的詩人。竇乂,是當時大唐長安第一富,擱現在算是搞房地產的,他是白手起家的。宋清,做藥材生意,你可能會立馬想到一句輕商的俗話“十個劫道的,不如一個賣藥的。”,宋清還真不是這樣的藥商,他免費向窮人賒藥四十多年,借條會在年底燒掉,以致柳宗元為其寫傳,可謂“大富大貴,大仁大義。”。當然也有炫富的大唐西市商人,建安國寺的時候為了籌錢,政府下令捐一千貫錢可撞鐘一下,。唐西市商人王酒胡,撞了一百下鐘,捐了十萬貫。

陝西曆史博物館

        俑,是墓葬中使用極為普遍的一種隨葬明器。俑的出現大概是在商代晚期,直到清代初年才消亡絕跡。最知名的當然還是秦始皇兵馬俑,上圖現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的秦立射俑局部。

陝西曆史博物館

        漢仕女俑。漢景帝陽陵的這個仕女俑,長袖掩住嘴角的淺笑,一副嬌羞而文靜的模樣,長發在背後挽了個髻。漢代的仕女俑的服裝袖口和領口的顏色一定是一致的。

陝西曆史博物館

        天王俑是唐代新出現的殉葬俑,最早出現在武則天時代。起鎮墓作用。它與鎮墓獸一起,多擺設在墓道或墓室前面,鎮墓獸在前,天王俑在後,通常成對出現,左右各一,文獻中將它們合稱為“四神”。天王俑與鎮墓獸對稱置於墓門內,與十二生肖俑一起被稱為“四神十二時”。

陝西曆史博物館

        此天王俑頭,頂置一展翅欲飛之鳥。雙眉緊蹙,雙眼圓睜,張嘴露齒。一手叉腰,一手握拳上揚。身穿明光甲,龍首護膊,腹部有護甲,腰中繫帶,腰下垂膝裙,下縛吊腿,左腿直立,右腿彎曲,腳踩小鬼。

        在此,奉上我兩年前手繪的一幅“四大天王圖”,就當我為自己的遊記鎮鎮邪。《太平廣記》記載:“薛道衡遊鐘山開善寺,謂小僧曰:’金剛何為怒目?菩薩何為低眉?’答曰:’金剛怒目,所以降服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以後也引申為另眼相看的意思。

陝西曆史博物館

        彩繪描金半身天王像

陝西曆史博物館

        隋唐俑可分為:儀仗俑、僮僕俑、動物俑、鎮墓俑,這麼四類。天王俑、鎮墓獸、十二生肖俑,都是鎮墓的,統稱“四神十二時”。
生肖俑源於中國傳統的“地支”習俗或是道教衍生出的“六丁六甲”守護神,用以壓勝、辟邪。我國商代已將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環的紀日法。漢代特將十二種動物與十二地支相配,成為十二生肖。因為“十二地支”用以紀月、紀時辰,所以古人認為十二生肖可以確保每年、每月、每天、每時都百無禁忌。

陝西曆史博物館

        唐代鎮墓獸,之前說過,不再多講。

陝西曆史博物館

  唐三彩獅子,應成對出現。東漢章帝時,月氏國正派使將獅子作為禮品贈送給東漢朝廷。六朝以後我國的藝術作品中出現了獅子的形象,隋唐時期對於獅子的塑造和表現空前增多,並已突破了佛教題材的拘泥,在宮門及帝王陵墓前置石獅便成了慣例。該獅從製作上,克服了石刻的局限,充分利用泥塑的有利條件,採取模製、捏塑與線刻相結合的手法,造型更為複雜、生動,身體捲曲,四肢有屈有伸,相互交錯,給人以強烈的動感。此三彩獅子也是鎮墓辟邪的。
感謝咱螞蜂窩網友qq-kk1999的指正:這個三彩獅子是唐慶山寺出土的,是聽法獅子。

陝西曆史博物館

        唐彩繪雙環望仙髻女舞俑,女舞俑頭上梳著一種複雜而高峻的髮髻,名雙環望仙髻,是唐代著名髮型,該髮髻非常高,超過二尺。梳理該複雜的髮髻特別大約需六個小時,因此唐代也有戴假髻的風尚。

陝西曆史博物館

        還是明代儀仗俑,但陝西曆史博物館的儀仗俑更加氣勢恢宏。這是明朝第七代秦藩王,秦簡王朱誠泳的儀仗陶俑。之前在西安博物院看過的是汧陽端懿王儀仗俑,汧陽王儀是郡王,秦簡王朱誠泳是藩王。明代的藩王是沒繼承帝位的皇子,封藩王。郡王則是沒繼承藩王位的藩王的兄弟,封郡王。秦簡王墓曾多次被盜,1989年再次被盜,盜墓賊盜走三百多尊彩繪陶俑,後追繳回大部分。現在,在陝西曆史博物館見到的這三百多彩繪儀仗陶俑,就是當年被盜後追繳回來的。

陝西曆史博物館

        這些彩繪儀仗陶俑中,還有仕女俑、宦官俑等,動作、表情各異。朱棣執政時期,秦簡王朱誠泳繼承藩王位,死後因無子,將侄子過繼,繼承藩王位。墓葬在西安市少陵原,那裡埋葬著十三位明代駐陝西的秦藩王。

陝西曆史博物館
陝西曆史博物館

亢亢你容,悠悠我思。

陝西曆史博物館

        秦國銅戈。秦國的武器製造,代表著當時的尖端科技。青銅是銅錫合金,現在的黃銅是銅鋅合金。荊軻刺秦王時,秦王拔不出背劍。秦青銅劍能鑄造這麼長,原因在於其的銅鉛錫配比恰到好處。
秦武器的另一大成就,是製式化的生產。秦弩機各部零件大小標準,可以互換。秦弩是其北驅匈奴的利器,複雜高超的製作工藝,使得匈奴無法仿造。秦弓弩箭的箭頭、戈等兵器也都是製式化的產物。
最令人稱奇的還是十幾柄青銅秦劍。一柄現存故宮的秦劍,可劃透了十幾張紙。原因是它表面有一層鍍鉻!越王勾踐劍早於秦劍幾百年,出土時也沒有生鏽,但卻是通過氧化硫技術處理的。鉻鹽氧化技術的方法分為電子鍍鉻和化學鍍鉻。秦劍當然不是電鍍的,哪是如何鍍的?至今是迷!!!此技術在漢代滿城漢墓出土文物中仍有使用,後失傳。電子鍍鉻技術是隨著現代工業文明產生的,德國在1937年、美國在1950年先後發明併申請了專利。

陝西曆史博物館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商周青銅器、歷代陶俑、漢唐金銀器、唐墓壁畫,是這座4A級旅遊景點博物館的精髓。這裡也只是走馬觀花、掛一漏萬,僅希望此文能對想去參觀的朋友有所幫助。

陝西曆史博物館

西安夜色

鐘樓

        西安的鐘樓是現存最大的古鐘樓。因明西安城擴建,因此鐘鼓樓不在一條直線上,之前說過了不再詳述。這一小部分的夜景還包括:永寧門、大唐芙蓉園,就不多廢話了。

鐘樓
西安古城牆

永寧門吊橋

西安古城牆

永寧門

西安古城牆
西安古城牆
大唐芙蓉園
大唐芙蓉園

御苑門

大唐芙蓉園
大唐芙蓉園
大唐芙蓉園

紫雲樓

大唐芙蓉園
大唐芙蓉園
大唐芙蓉園
大唐芙蓉園

芙蓉湖紫雲閣倒影

大唐芙蓉園

仕女館

大唐芙蓉園

陸羽茶社

大唐芙蓉園
大唐芙蓉園
大唐芙蓉園

大唐芙蓉園地圖

華清池

        從西安市區的火車站,去華清池、兵馬俑一線,可乘坐國營的公交遊5路(306路)或民營的914路公交。西安火車站公交停車場簡易房穿制服戴紅箍拉客都不是正規運營的。還需擦亮眼,看看誰是李逵誰是李鬼,到底是西安還是面皮。請不要羞臊西安的面皮!!!

華清宮遺址

        我倒是沒上“賊船”,但點背,坐的國營遊5路還壞半道了。

華清宮遺址

        驪山的三座山頭,開篇說過,不再复述,當然驪山大景區裡還有捉蔣亭等景點。

華清宮遺址
華清宮遺址

浩汗霜風刮天地,溫泉火井無生意。——岑參

華清宮遺址

我沒買門票進園子,十幾年前去過,覺得門票不值。

華清宮遺址

        聽朋友說華清池的“長恨歌”還不錯,不過因為是晚上露天演出,所以冬季沒有。

華清宮遺址
華清宮遺址

        十幾年前來的時候,這裡還沒完全建好。當時,我在裡的某處溫泉還洗了洗手和臉,後來有個工作人員不知是乾什麼回來了,先是告訴我要收費,見我絲毫沒給錢的意思,便告訴我那是古人洗腳的,呵呵!

華清宮遺址

秦始皇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秦六百多年,三十幾代君王的重要節點,再嘮叨一遍:
從起初的,非子因善養馬,獲周孝王封秦地;
秦莊公,擊敗西戎,得到犬丘之地,被周宣王封為西垂大夫;
秦襄公,被周平王封為諸侯;
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東結秦晉之好,西稱霸西戎。
秦孝公,用商鞅變法,獎勵耕戰,遷都咸陽,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
秦惠文王,重用張儀連橫破合縱。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
秦昭襄王,施行遠交近攻,其在位晚期的“長平之戰”可以說是決定性的。
最終秦始皇一統中國,書同文車同軌,大家都用秦半兩了。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國風·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現在我們見到的秦始皇兵馬俑,爵位分明。這源自於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措施。執法過程中商鞅得罪了後來的秦惠文王,懲罰了太子師。秦孝公去世後,秦惠文王繼位,商被車裂而死。不過變法的成果還是得以延續了下來。也最終造就了秦國這支虎狼之師。
那麼,同時期其它國家不會也變法嗎?會,但都沒有秦國徹底。齊國任用鄒忌變法,和韓國任用申不害變法、秦國任用商鞅變法,幾乎是同時的。齊國的變法,注重選拔人才,接受臣子意見,政治和經濟也都有新氣象。楚國還有吳起變法。這些變法雖然都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了貴族的利益,但畢竟沒有像商鞅變法中的軍功獎勵制度,讓貧民有可能通過戰功而步入貴族。趙武靈王,實行了胡服騎射,但其變革只局限於軍事方面。所以,變法都沒有秦國徹底。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也許正是因為法家的變法,造就了秦軍的虎狼之師,也造就了一統天下的始皇帝。無論是否是天意,秦始皇認定秦是五德終始中的水德。水德,尚黑,水德王朝主東,方位在北,陰陽中主陰,仁義與刑法中主刑殺,和法家的一套東西很相符。
五德終始說是戰國陰陽家鄒衍所創,“五德”指土、木、金、火、水五種德。終而復始的循環,以此作為歷史變遷、王朝更替的根據。
漢代之初,基本沿用了秦朝的法律,也穿黑衣服等等。漢高祖劉邦,最初可能根本沒想這事兒,或者根本不知道這麼回事,但最終還是知道了五德終始一說。於是,張蒼解釋秦國短且暴虐無道,不屬正統朝代,應該由漢朝接替周朝的火德,所以漢朝之正朔應為水德。
漢文帝時,賈誼等人研究出一套五行相生的說法,之前只有五行相剋。木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因此,漢應為土德,尙黃色。到漢武帝時,又改為土德。
王莽建立新朝,採用劉向、劉歆父子的說法,認為漢朝屬於火德。漢光武帝光復漢室之後,正式承認了這種說法,東漢及以後的史書如漢書、三國誌等皆採用了這種說法。因此漢朝有時也被稱為“炎漢”,又因漢朝皇帝姓劉而稱“炎劉”。
五德終始說,到宋代時最盛。五行五德,除了顏色、方位、陰陽、秉性,還能和天干地支組合在一起。我估計五德終始說,元朝統治者根本就弄不明白,也玩不轉,乾脆就不玩了。
五德終始說的來龍去脈梗概大致如此,打開始漢朝五行就弄了三個,可見也本不是太靠譜的事兒。倒是“天下苦秦久矣”和“無為無不為的修養生息”更像靠譜點的天意。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漢朝,從秦王朝的快速崩塌中吸取著教訓。宛如一縷陽光重照大地。秦軍的虎狼之師也成了秦始皇陪葬坑里的兵馬俑。兩千多年後,當我們重新面對著,這千人千面,不盡唏噓。
縱觀歷史,其實總是好了傷疤忘了疼的。上古時期,受到生產力的製約,歷史更多的是神話傳說。夏朝,基本還屬於奴隸社會,商滅夏后,一部分夏的後裔北去,後來我們稱他們為匈奴。
商朝信奉鬼神,多占卜,占卜也留下了我們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商朝,最終因貴族的腐敗,酒池肉林,而亡在不顧人民的釀酒上。相傳大禹品嚐過美酒後曾說“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與其說是大禹的神奇預言,不如說是周文化的冷峻反思。
牧野之戰,武王伐紂,周朝崛起,也吸取了商朝的教訓,推崇周禮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也說明了周代不再像商代一樣篤信鬼神。周代商後,沒有滅商朝的宗室。商的箕子不願臣服,建立了箕子朝鮮(現在的朝鮮是三韓朝鮮,是兩碼事),還有政治企圖的商代後裔則讓他們從事商業,遵從周朝的還封了諸侯國宋。
西周禮崩樂壞後,進入東周春秋戰國。這是一個混戰的時代,除了戰國時期和一些少數民族政權,歷史上一場戰爭就殺幾十萬人,幾乎是沒有的。但這個時代,又是一個百家爭鳴人才輩出的時代。
秦人來歷的傳說是“玄鳥隕卵”,小篆的秦字,上半部是雙手捧奉著玄鳥,下半部是像征農作物的禾,與商人的“玄鳥生商”的上古神話,如出一轍。
秦統一中國後,由封建制轉為中央集權的帝制,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說得有點雜,扯得也些遠,還是就說兵馬俑吧!1974年3月,打井的那幾位農民兄弟,若不是碰上了一個向東倒的秦俑,秦皇兵馬俑還不知要沉睡到何時。四十多年來,秦始皇兵馬俑的考古和修復工作,一直進行著,也不斷有新成果。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一號坑在二、三、四號坑的南邊。四號坑中沒有兵俑,推測可能是未完工。其餘三個坑的秦俑據估計可能約有7000多件,戰車100輛左右,輕騎兵戰馬100匹左右。陶傭身材高大,平均身高在1.8米左右。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秦皇兵馬俑,有明顯的爵位之分,軍官都戴冠,上圖便是一號坑中的一名軍官。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也許《頭顱中國》的作者,正是凝望著這樣的場景激發的靈感吧。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秦皇兵馬俑,多留有鬍鬚,全是單眼皮。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一號坑,東邊軍陣的前三排是弩弓手,不穿著鎧甲,輪番射擊,歐洲到火槍手時代才採取這樣的陣型。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各別的兵俑的鬍子和相貌比較接近胡人。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中,從士兵到將軍,都不戴頭盔。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秦俑,都是施有彩繪的。1999年9月,在二號坑中曾發現了綠臉跪射俑,目前它是已發現的惟一的綠臉俑。秦俑,出土後從十幾秒、幾分鐘到一星期左右不等時間中,原來的顏色會完全氧化褪色。這樣的氧化與秦俑顏料中的漆有關,這種漆提取自毒漆藤,毒漆藤會使皮膚上發癢、起水皰的皮疹。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為了不讓秦俑褪色,德國科學家通過一種方法來替代,秦俑顏色中漆的水分。首先要用,上圖中這種塑料薄膜來包裹秦俑碎片。然後,再用粒子加速器的電子束撞擊塑料薄膜,使漆裡的水分脫離,讓漆與塑料薄膜粘在一起。但幾分鐘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這尊42號秦俑,就應是用了上述方法,成功的包住了一些顏色。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也許人們會覺得施著鮮豔顏色的秦俑有些奇怪,但在秦始皇兵馬俑看不到這樣施著鮮豔顏色的秦俑也有些遺憾,在德國慕尼黑博物館能看到復原的彩繪秦俑複製品,我若有機會去慕尼黑的話,想必是會去看看的。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還有一種更神奇的顏色“ 中國紫”!
在耶穌誕生之前,已知的只有兩種人工合成的顏色,就是“ 埃及藍”和秦俑上的“ 中國紫”。
中國紫和埃及藍化學成分比較接近,中國紫含鋇,埃及藍含鈣。
中國紫,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鉛。一氧化鉛也是琉璃的主要成分。我國最早的琉璃,是先秦的方士“煉玉”的結果。因此推斷,中國紫也很有可能來自方士的煉玉。
美國科學家發現,中國紫用45T混合磁體,通過液態氦降溫至零下幾百度後,會發生奇妙的變化。中國紫,在零下幾百度的低溫中,會從三維形態變成二維形態,從而變成超導體。神奇的中國紫,或許在不久的將來能創造出更好的磁懸浮列車、更快的計算機。未來,拭目以待!!!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兵馬俑坑中的每乘戰車前都駕有四匹陶馬。陶馬的大小和真馬相似,身長約2.10米,通高1.72米。四馬的造型基本相同,均剪鬃縛尾,舉頸仰首,張口作嘶嗚狀。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看著一號坑這些背影、這些面孔、這些殘片,還是靜靜的在感受一下吧。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車跡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鋪地秦磚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三號坑是指揮部。三號坑位於一號坑西端北側,與二號坑東西相對。三號坑是三個坑中唯一沒有被大火燒過的,所以出土時陶俑身上的彩繪殘存較多,顏色比較鮮豔。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三號坑,整體呈凹字形,由南北廂房和車馬房組成,車馬房中有一輛駟馬戰車及四件兵馬俑,三號坑共可出土兵馬俑68個。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誰的水壺!雖然在三號坑,這水杯卻讓我想起了,一號坑2006年德國遊客Pablo穿上自製的秦俑服裝,跳入兵馬俑坑,和兵馬俑來了次“親密接觸”的事兒。
馭手俑為駕駛戰車者,在三座俑坑中均有出土,他們身穿長襦,外披鎧甲,臂甲長及腕部,手上有護手甲,脛著護腿,脖子上圍有頸甲,頭上帶有巾幘及長冠,雙臂前舉作牽拉轡繩的駕車姿態。由於古代戰爭中戰車的殺傷力極強,因而馭手在古代戰爭特別是車戰中,地位尤為重要,甚至直接關係著戰爭的勝負。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秦始皇二號俑坑呈曲尺形,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複雜,兵種更為齊全,是三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由騎兵、戰車和步兵(包括弩兵)組成的多兵種特殊部隊。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餘輛,青銅兵器數万件。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跪射俑,是弓弩用,二號坑中的跪射俑與立射俑可輪番攻擊。
秦兵馬俑坑至今已出土清理各種陶俑一千多件,除此跪射俑外,皆有不同程度的損壞,需要人工修復。這尊跪射俑是保存最完整的、惟一未經人工修復的秦俑。
2009年開始的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中,2015年3月出土了一件完整的弓弩,尤其是弓弩上“檠”發現更為重要,此前見諸於史書,並未見過實物。“檠”是保護弓弩不變形的構建。根據發掘的完整弓弩推測,其射程可達到七、八百米,是蘇制AK47步槍有效射程的兩倍。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騎兵俑,先看馬,已有相對簡單的馬鞍,沒有馬鐙。
騎兵俑,頭戴圓形小帽,帽上有帶扣結頷下。這種圓形小帽在秦俑中是騎兵俑獨有的。上身著短甲,下身著緊口褲,足蹬長筒馬靴。一手牽拉馬韁,一手作提弓狀。雙肩無護肩甲,這樣便於騎馬和操持弓弩。上衣為窄袖口,雙襟交掩於胸前,長度及膝,這樣抬腿上馬比較方便。下身穿長褲,足登短靴。騎兵俑的服飾是秦人服飾與“胡服”的交融結合。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關於長平之戰記載“秦奇兵二萬五於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可以推測斷趙軍後路的二萬五“奇兵”應為上圖所見的騎兵。而分割趙軍的五千騎很可能指的是車兵,因為從秦始皇騎兵俑來看,能在馬上使用的武器是弓弩,應無法分割趙軍。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軍吏俑,級別低於將軍俑。
軍吏俑,依裝束的不同,可分為三種:1.身穿齊膝長襦,外披帶彩色背帶和彩色花邊的前胸甲(無背甲),下穿長褲,足登翹尖履,頭戴雙版長冠。左手按劍,右手持物不明。2.身穿前後擺下緣平齊的彩色魚鱗甲,頭戴雙版長冠。左手按劍,右手持戈、矛兵器,立於步兵俑之中。3.不穿鎧甲的輕裝軍吏俑,身穿長襦,下穿短褲,腿扎行滕,頭戴雙版長冠,位於輕裝步兵俑行列中。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高級軍吏俑,俗稱將軍俑,本文開篇時已經提及。目前只出土了九尊,是秦皇兵馬俑中爵位最高的,頭戴鶡冠。鶡,是古時褐馬雞的名稱。褐馬雞是我國獨有的禽類,好鬥,至死方休。身穿雙重長襦外披彩色魚鱗甲,雙手交垂於腹前拄長劍。上身有領花、肩花。
已發掘的九件將軍俑,除兩件為戰袍將軍俑外,其餘七件均為身披鎧甲的將軍俑。從2009年6月13日開始的秦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考古發掘中。2010年6月,清理出土一件有彩繪圖案的將軍俑,在此彩繪將軍俑的身旁還有一面戰鼓。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面對與背對,時光易逝。固有的認識也會被新的佐證來重新考量。從2009年6月13日開始的秦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考古發掘中,就對秦始皇兵馬俑的對的等級和陶俑軍陣產生了新的認識。過去將軍俑之下的軍吏俑被分為兩類,現在把包括將軍俑在內的軍吏俑分為高級、中級、下級、下下級“四等”,下級軍吏俑與下下級軍吏俑的關係,相當於今天的正、副職。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就再靜靜的來看看這些二號坑的弓弩手、輕車兵、騎兵、步兵吧。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前面的被稱為一號車,是戰車,立車,單轅雙輪,車廂為橫長方形,車門在車廂的後面,車上有圓形的銅傘,傘下站著禦官,雙手馭車,前駕四馬。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銅車馬是秦始皇陵的大型陪葬銅車馬模型,1980年出土於中國陝西臨潼秦始皇陵墳丘西側。共兩乘,一前一後排列。經復原,大小約為真人真馬的二分之一。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之前說過,銅車馬的馭手和秦俑坑中的將軍俑軍銜一樣,不累述。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銅車馬有許多金銀構件。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二號車為安車,單轅雙輪。車廂為前後兩室,二者之間有窗,上車的門在後面,上有橢圓形車蓋。車體上繪有彩色紋樣。彩繪,以白色為基調的彩繪肅穆典雅。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走出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的時候似乎還有些眷戀,不知何時會再來!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秦始皇陵: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做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秦始皇陵

        考古工作者用儀器探測確實貢含量高於周圍,這一事實可作為秦陵未遭到盜掘的有力證據,因為地宮一旦被盜,水銀很快就會順盜洞揮發掉。由此推斷,秦始皇陵地宮可能沒有被盜。

秦始皇陵

        劉邦,定都長安後,於漢高祖十二年,下令對秦始皇陵妥為保護。此後,各朝各代的統治者對秦代帝王陵墓,都下令保護。上圖為:新中國 1962年3月所立秦始皇陵碑。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南依驪山,北臨渭水。南面背山,東西兩側和北面形成三面環水之勢。“依山環水”正是秦始皇陵最主要的地理特徵。

秦始皇陵

        秦陵四周分佈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多個。

秦始皇陵

        2012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對外公佈了,在俗稱的“百戲俑坑”的9901陪葬坑內新發現了20餘件姿態各異但破損嚴重的“百戲俑”。

秦始皇陵

        百戲俑坑目前主要發掘的是第三過洞,其內的陶俑應當是當時社會中存在的角牴、幻術等表演娛樂性質的“演員”。

秦始皇陵

         9901隨葬坑,被火燒過的痕跡。

秦始皇陵

        此陪葬坑,2000年6月開始發掘。坑中的墓道內擺滿了陪葬戰馬的屍骨,主室是與實物等比例大小的房間,除了寬敞的大廳外,一側還備有廂房。考古人員對這些出土的陶俑進行了精心的修復,坑中的陶俑沒有一個是身穿鎧甲的戰士。除馭手外,還有頭戴長官,衣袖翩翩,雙手都籠在袖中的陶俑,腰帶下還掛有一些小器件。

秦始皇陵

        他們是秦陵第一次出土的文官陶俑。坑底,還出土了銅鉞。鉞在秦朝是一種法制和強權的象徵,在當時,持鉞者應該掌司法。在西方權力像徵物是權杖,中國是鉞。最初鉞為成年男子的象徵。鉞確切來說是大斧,本來是刑具(用於斬首或者腰斬),而不是兵器。原來,這裡是秦始皇的司法機關。

秦始皇陵

        相對魁梧的秦皇兵馬俑中的武士俑,司法俑的身材相對文弱,卻不失威嚴。

秦始皇陵

        聞著秦始皇陵的臘梅香,悠遠綿長,宛然。

秦始皇陵

吃喝中閒逛西安城

西安古城牆

        西安安明城牆,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牆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輪廓呈封閉的長方形。

西安古城牆
西安古城牆
西安古城牆
西安古城牆
西安古城牆
西安古城牆
西安古城牆
西安古城牆
西安古城牆
永興坊美食街

        之前說過,現在西安明城牆是在唐代長安皇城牆的基礎上,向東邊和北邊擴建的。永興坊在東門附近,原地為唐朝魏徵府邸舊址。

永興坊美食街
永興坊美食街
永興坊美食街
永興坊美食街
永興坊美食街
小楊烤肉

        西安的汽水“冰峰”,感覺和北京的“北冰洋”極像。

小楊烤肉

涮牛肚

小楊烤肉

時蔬餄餎

小楊烤肉

米涼麵

小楊烤肉

燴麻食

小楊烤肉

漿水魚魚

小楊烤肉

什錦紙捲

回民街
回民街

各種馕

回民街

抻糖

回民街
回民街
回民街
回民街
回民街
回民街
回民街

牛肉夾饃

回民街
回民街
回民街

現在的皮影都是牛皮的了,難覓驢皮影。

回民街
回民街
回民街

鼓樓的回民街,基本挪不動。

大雁塔·大慈恩寺
大雁塔·大慈恩寺
永興坊美食街

胡辣湯

肉夾饃

天賜樓
天賜樓

羊肉泡饃

天賜樓

最後找補張插畫,十幾年前我還沒戴眼鏡。另,有朋友說覺得達利是兵馬俑

Share.

About Author

Comments are closed.